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萌 《学理论》2015,(2):257-258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活动,情感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其实施路径是:进行情感教育,要注重培养积极情感;进行情感教育,要精心选择教育内容;进行情感教育,要注重选择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瞿敬平 《学理论》2011,(36):280-281
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授,需要良好的心理认同基础,需讲究"共情"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情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共情也称为共感,移情,就是要有同理心。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共情"技术,对于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如何增强"共情"艺术。  相似文献   

3.
林晓丹 《学理论》2011,(13):315-316
情感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情感的影响和作用,从情感教育角度出发,阐述了情感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应注意的情理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袁建华  雷新花 《学理论》2009,(14):165-166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决定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究情感互动教学模式。情感互动教学模式是以情感教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包括认知冲突模式、情感体验内化模式、知识自我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环体和介体的情感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最明显的非理性要素之一,对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强化或抑制的作用,影响着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信念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渗透情感教育,使教学客体、介体、环体情意化,激发接受主体积极情感,促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教育者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为媒介,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而达成共识的精神交往。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交往方式的缺失,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蕴是交往式教育,交往式教育的特质是精神交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作为主体在平等的互动交往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进行思想、情感和德性的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对教育对象施加一定的影响,从而在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关于思想信息相互转移或交流的过程。从理论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包括思想信息发出和思想信息接受两个阶段,体现为确定概念、编码、传递、接受、译码、应用、反馈等七个环节。而在实践中,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效果,必须关注教育者、教育对象和传播过程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5)
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认知到行为转化的桥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情感产生和变化的主要影响要素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满足兴趣爱好,引导和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态和性格,提升教育者人格魅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情理交融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也是其目标要求。从哲学层面来看,“情”与“理”是辩证统一的;从内涵来看,情理交融是思想的本质规定;从过程样态来看,情理交融表现为由情入理和以理育情。“情”“理”在现实中纠结不断、冲突不断,催生了“机械灌输”和“价值偏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以理为本,尊重理性的权威性;以情为准,观照人的完整性,有效地把握和运用情理交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1)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载体,既具有对于信息的承载能力,又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使用,对教育客体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影响。在微博中,教育主体包括掌握公权力的机构、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及所有致力于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微博;教育客体是指通过微博接受教育的普通民众。微博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保障作用、育人作用和协调作用。教育主体可通过积极回应法、共情法、比较鉴别法、心理问答法实现对客体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宗春丽 《学理论》2012,(20):258-259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党的工作的生命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也是一种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因此,从传播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来分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4)
21世纪的网络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作为大学生的聚集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二选择。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素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可马克思主义。从多个视角出发,将情感教育应用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因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秀伦 《理论探讨》2005,20(2):83-85
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与人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情感因素明显地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情感因素独有的功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晓晓 《学理论》2013,(23):372-373
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忽视情感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及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情感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寓教于乐原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不断与社会相容的过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适应与超越的过程,它并不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也不是对社会的消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有显功能、潜功能和反功能等三种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话语表达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话语规则和表达规律,用语言文字、表情符号、音频视频等具体方式表达思想意识、传递情感价值的行为或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具有主客体关系平等、内容方式灵活、时间内容碎片、传播环境共享四个方面的独特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独特性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会产生消解话语主体权威、冲击话语表达范式、削弱话语表达效果、挑战话语表达监管等负面效应。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效力,必须努力做到壮大话语表达主体队伍、规范话语表达内容方式、提升话语表达系统性、净化话语表达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王彩丽 《学理论》2014,(7):189-190
短信是继网络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媒体,已进入了高校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在论述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的基础上,指出了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基本方法、对教育者的要求以及校内环境的营造,还对短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意义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交流大学生群体的形成和扩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暴露出高校在针对国际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理论化困境。建议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机制,制定交流学生管理规范;以调查研究为依托,建立全方位的科学评估机制,掌握交流前后学生思想动态;以临时团支部为抓手,建立国际交流全过程管理机制,夯实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以新媒体工具为载体,建立互联网教育与信息共享机制,创新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9.
李强 《学理论》2013,(18):351-353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是充满情感的事业。高校辅导员情感的投入,是其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保障、推动力和关键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辅导员用自己心中的真善美,转化为情感教育,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20.
褚凤英 《理论探讨》2008,3(1):122-124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由此,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我们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