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熙章 《世纪桥》2008,(17):37-40
<正>1958年7月31日,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因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给中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这次赫鲁晓夫访华,机场上并没有举行欢迎国家元首的正规仪式,中方也没有致欢迎词和欢呼口号。前往中南海怀仁堂的路上,大家也没有讲什么话,整个场面比较严肃。随之,会谈桌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进行了正式的交锋,酒桌上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2,(14):24-24
1958年7月31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同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讨论了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等问题,并发表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在这以前,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份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  相似文献   

3.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访美结束后,匆匆率苏联党政代表团访华,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并于10月2日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然而,在这次会谈中,双方发生了激烈争论,以致赫鲁晓夫提前结束访华回国。此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关系开始急剧恶化。当时,我们作为中办翻译组的成员,参加了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接待和翻译工作,见证了中苏关系史上这不平静的一幕。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历史背景从1958年下半年起中苏关系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诸如毛泽东拒绝赫鲁晓夫提出的“共同舰队”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  相似文献   

4.
周红 《党史文汇》2009,(5):13-15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曾多次访问中国.本文记述的是他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时间: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地点:北京;方式:秘密而来,公开而去.  相似文献   

5.
1949年1月30日至2月6日,毛泽东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就中国战况、联合政府筹备工作、中共党史、中共内外政策、中苏合作等问题,在西柏坡进行了七次会谈。会谈由米高扬向苏方报告,其中部分内容,曾在《党的文献》1995年第6期、1996年第1期和第3期刊发的《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中有所披露。2005年,莫斯科历史思想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历史文献司和俄罗斯联邦档案局合作编辑的《20世纪俄中关系》第5卷《苏中关系1949--1950》,公布了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和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档案中的相关会谈记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王福曾根据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档案,翻译了这些会谈记录。本刊分两期刊登俄方公布的这些会谈记录,该记录不能替代中方档案的内容,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说:“看来,关于海军提出的核潜艇的请求可以撤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将毛泽东的这篇谈话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时,为这句话作了这样一条注释:1958年6月28日.中国方面根据苏联军事顾问的意见.向苏联提出为发展中国海军核潜艇提供技术援助的要求。同年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毛泽东转达了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关于苏联同中国建立一支共同核潜艇舰队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颖 《党的文献》2012,(5):114-115
1958年7月底,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秘密访华期间,双方除了在“联合舰队”、“长波电台”等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外,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干部是否应参加体力劳动的问题上也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8.
1972年,尼克松“跨越太平洋”访问中国,并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在访华期间,尼克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次会晤使尼克松喜出望外,因为当时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好,原定会谈只有15分钟,但这次会晤却延续了将近1个小时。然而4年之后,已经下台而且在美国声名狼藉的尼克松再次访华时,毛泽东已是颤颤巍巍,说话都不清楚,却又同尼克松会谈了1个小时40分钟。  相似文献   

9.
正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在中国和联邦德国(西德)未建交的情况下,1972年7月14日至7月28日,西德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副主席施罗德访华。中国国内对联邦德国第一位政治家施罗德的到访十分重视,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同他会谈并达成了内部谅解,周恩来总理也同他进行了长时间谈话。当时,作为驻西德记者的王殊对促成施罗德访华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施罗德访华的同年7月22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见了王  相似文献   

10.
“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泽东最后一次和林彪见面.是在1971年6月3日。当时.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率团访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等人在人民大会堂118室与他们举行了会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康·伊·科瓦利50年代初曾任苏联外贸部副部长,负责对外经济联系。其后任苏联对外经委主任。他参加了中苏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会谈,本文是他的回忆录,发表在《远东问题》1989年第3期上。原题为《1953年斯大林与周恩来的莫斯科会谈,1954年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北京会谈》,全文约2万字。本刊作了部分删节并改换了题目。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9,(9):53-54
沈志华在7月20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和金门危机爆发以后,中苏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不断加剧,苏联开始有意减少或减缓向中国派遣专家(主要是在核武器研制方面)。这是容易解释的,从内心深处讲,无论是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都不情愿让中国分享苏联已经掌握的秘密。只是由于赫鲁晓夫要确立其在苏联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沦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大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论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按:1949年1月30日至2月6日,毛泽东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就中国战况、联合政府筹备工作、中共党史、中共内外政策、中苏合作等问题,在西柏坡进行了七次会谈。会谈由米高扬向苏方报告,其中部分内容,曾在《党的文献》1995年第6期、1996年第1期和第3期刊发的《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中有所披露。2005年,莫斯科历史思想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历史文献司和俄罗斯联邦档  相似文献   

16.
1958年7月31日的北京,烈日当空,阳光灼人。南苑机场却显得严肃、冷淡,等候迎接赫鲁晓夫的毛泽东,不像过去喜欢和尤金谈哲学,没有多少话谈,气氛不像过去那么轻松愉快。当赫鲁晓夫从“图104”客机走出时,迎接他的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毛泽东只是同他握手致意。过去中苏首脑见面时的亲热情景怎么不见了呢? 原来,亲密无间的中苏双方将有一场大争论。两天前,苏联方面曾通过驻华大使尤金请见了毛泽东主席,表达了苏联领导的一个意思:希望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美国进步女作家和记者,中国人民的朋友,从1925年起她6次访华。1958年来中国定居,1970年3月在北京逝世。她多次与毛泽东主席会谈。本文节选了她建国后第二次1964年与毛泽东主席谈话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本刊资料  筱蕾 《党史博览》2013,(12):2+57-F0002,F0003
<正>在抗日战争结束的前夜,民主人士在国共两党之间积极斡旋调停,防止内战发生。1945年7月1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到机场欢迎由王若飞陪同从重庆飞抵延安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冷(?)、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毛泽东与六名参政员一共进行了三次会谈。7月4日,毛泽东将中共方面整理的《中共代表与褚辅成、黄炎培等六参政员延安会谈记录》交褚辅成等人。  相似文献   

19.
胡居成 《党史博览》2006,(10):18-20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说,毛泽东"放出陈毅来攻击我" 陈毅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曾多次见面、会谈,但给赫鲁晓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59年10月2日那一次.当时,赫鲁晓夫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匆匆赶往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他穿着意大利裁缝为他访美赶制的做工极为考究的灰色西装,神采飞扬,似乎在那个世界最富有的国度里受到的盛大欢迎的喜悦还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20.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方面是否曾与苏联协商或通知即将采取的行动,是一个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对当时中苏同盟关系状况的判断,以及对后来中苏分裂原因的探寻,需要做出准确的回答。作者利用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及当事人回忆录对此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得出结论:中国方面在炮击金门前的确没有与苏联进行协商,也没有向苏联通报这个意图。然而,毛泽东却有意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采取的这个军事行动是中苏协商的结果。毛泽东在赫鲁晓夫秘密访华后不久便下令炮击金门,使美国认为中共对金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中苏共同采取的一致行动。这正是毛泽东坚持赫鲁晓夫必须公开回国并发表会谈公报所期待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