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阳春三月的台北观看来自广东省话剧院演出的《与妻书》,是在一个并不十分专业却很有专业水淮的“新舞台”剧场里。  相似文献   

2.
"清官情结"作为君主与人治情怀的浓缩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挥之不去。但以现代社会理念来看,"清官"时代早已过去,"清官情结"早已不合时宜。"民主情结"是民主与法治理念的精髓,建构"民主情结"就是依靠人民自己、坚持依法反腐和奉行权力制约,这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于右任先生是老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可以说与中山陵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晚年居住台湾的他,对祖国大陆,对故乡,对亲人,无时不在挂念中,对中山陵也从未忘怀。于右任早年投身民主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24年底,他随孙中山  相似文献   

4.
陈筠 《两岸关系》2009,(12):34-35
“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时代,后十年是中国文化与创意崛起的时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司代司长迪米特·甘特雪夫说。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领先的产业,北京的文博会是最好的证明。”世界地球基金会理事会联合创始人、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说。  相似文献   

5.
左犀 《北京观察》2011,(6):58-61
前些年有人提出,北京把巷子、里弄称为"胡同",可能是源于蒙语"水井"说。于是乎,有人就把北京胡同的出现归于元代,又把西四南的砖塔胡同称之为北京胡同之"根"。这种说法其实仍有待商榷。胡同的源起根据《管子》和《墨子》所载,春秋至战国间,各国都城就已有以闾里为单位的居住方式。另又据文献所载,西汉长安城内阊里有160个,每一闾设有“弹室”,  相似文献   

6.
王丰 《台声》2005,(9):72-73
有曾为清廷官吏进出台北之门户的台北城北门有寄托着台湾人信仰的澎湖天后宫……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面,加上数语点睛的款识,勾勒出宝岛台湾的历史轮廓和风情特色。 台湾画家江明贤此次举办的“纵笔天地”墨彩特展,几乎就是他对故土如数家珍般的讲述。当年的“第一勇士”1942年生于台湾台中的江明贤,1968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74年毕业于西班牙中央艺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17年前,他曾应邀赴北京和上海举行个人作品展览,成为两岸分隔40年后首位在大陆举办个展的台湾画家。时光追溯到1988年,当时台湾当局还未全面开放台湾民众自由前…  相似文献   

7.
“姐姐,我想回家”43岁的王英群和38岁的张海清在台湾城邦出版公司下属的出版社工作,每年9月来北京参加国际书展几乎是对他们大陆“乡愁”的年度抚慰。每次来北京,工作之余,海清都要去前门大栅栏买几样特定的“大陆货”:张一元茶庄650元一斤的明前龙井、同仁堂的一种中药(《红楼梦》中林黛玉常吃,英群开玩笑说:我们这些文人都是黛玉体质),每次都叮嘱售货员一定要密蜡制的,最后还要去拐角的百年老店梅园去吃干酪和松子酸奶。有时,他们也会去瑞蚨祥为父母定做一套加假白领的棉麻中式长袍,1000多元的费用不算便宜,但海清觉得“货很真,很值”。…  相似文献   

8.
李晖 《两岸关系》2008,(8):58-60
台北,北京千里之外的神秘所在 初到台北,你会感觉这里像广东小城,车子慢慢接近都会区的时候你又会感觉这里恰似广州、厦门,而伫立在台北的心脏101大楼之下时,你似乎又感觉自己身处香港或东京。“台北像一个镜头,能看见许许多多不同城市”,台湾作家白先勇说。  相似文献   

9.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阿龙来讲,胡同是他的根儿,是他家族的血脉延续之地。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与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振忠何许人也——北京胡同里土生土长,属龙,昵称阿龙。喜欢收藏胡同里的老物件,因为30年如一日整天在胡同里窜,条条胡同都留下他的脚印,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胡同小子”。  相似文献   

10.
虞江芙 《理论月刊》2006,(12):125-128
本文从《破窑记》中男主角的命运变化,元代歧视与鄙薄文人儒士的社会现状,封建儒生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三个层面,分析了王实甫蕴涵于《破窑记》中的愤世与自慰心态,并指出,这种心态是建立在文人们传统的“入仕”情结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2004年7月,北京人艺于1999年第三次复排的新版<茶馆>登上了台湾的戏剧舞台,为两岸表演艺术界再创盛事.老舍及其作品在台湾一直备受关注,作为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的<茶馆>,引起了台湾文化界的强烈共鸣和深层接受,观众被吸纳在"笑"、"讽刺"和"诙谐"的戏剧情境之中,其本身的艺术语言和舞台美学创设出新的读者剧场.  相似文献   

12.
黄少辉 《台声》2001,(10):27-29
8月2日傍晚,中央电视台驻台北记者曹志明、岳飙哥俩受人之托,要给蜚声两岸的台湾女作家罗兰送一瓶“酒鬼”酒,问我们是否一同前去?以前在大陆看过《罗兰小语》,现在能直面亲耳倾听,求之不得,连连答应。于是4人打计程车来到台北闹市敦化南路的一栋公寓,上得电梯,罗兰已经虚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了。  曹志明嘴甜,一进门就罗兰老师罗兰老师地叫,罗兰老师头发银白,笑容满满,让我们坐下后,对着名片仔细问完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然后开玩笑地跟我们说,你们要写我,一定不要把我叫作罗兰老人。我们表示还是称罗兰老师最好,她也笑…  相似文献   

13.
兰文 《两岸关系》2007,(9):27-30
台湾地小、人少、资源缺乏,却为何能击败无数对手、一度成为全球"代工王国"?这离不开台湾制造业"抱团"的精神、迅速的反应、"微笑"的策略;当然,还离不开台湾人拼命的  相似文献   

14.
周天柱 《台声》2000,(11):30-31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作品早已在岛内为民众所喜爱,近年来大陆亦兴起一股“李敖热”。新千年伊始,这位台湾“文化顽童”,因成功地“用血与泪”撰写了史诗式小说《北京法源寺》,而被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正式提名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从 1901年至今整整颁布了一个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一直榜上无名。李敖作为我国作家群中获此殊荣第一人,不管最后评选结果如何,入围就足可被视为中国人的骄傲。     李敖, 1935年生于哈尔滨,童年在北京读书,少年时期曾住上海, 1949年迁居台湾,自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留母校历…  相似文献   

15.
李易桓 《台声》2001,(4):25-26
“我喜欢生活在祖国大陆,我喜欢生活在北京。”这是台商袁铿在经历了从台北到纽约,再从纽约到北京的多年奔波、劳顿后,发出的由衷感叹。  相似文献   

16.
春节前后,由九洲音像出版公司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台北故宫》深度解读藏于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物,向世人揭示抗战期间和1948年史无前例的文物大迁徙的真实过程。通过这部纪录片,不仅可以了解到台北故宫及其馆藏珍宝的全貌,更能够感受到诸多传奇与精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感动。  相似文献   

17.
文武 《台声》2006,(6):19-21
举办两岸经贸论坛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认为是两党交流、共同促进两岸经贸的主要平台。但是,首届论坛举办时间一延再延,举办地从台北挪到了北京,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18.
田毅 《两岸关系》2008,(7):61-61
由39名大陆旅游业者组成的“大陆踩线团”6月中旬赴台进行11天环岛业务考察之旅。走访了台北故宫、台北101、太鲁阁垦丁、佛光山、阿里山、日月潭等景点,体会台湾风情。  相似文献   

19.
王缇娜 《台声》2011,(12):78-78
2003年初我从台湾前来大陆工作至今,除了为自己当年孤注一掷的“先知先觉”而沾沾自喜外,也为两岸在签署ECFA之后对未来有更深的期许,历史的见证已从过去一窝蜂的“台湾的大陆热”转换到现在的“大陆的台湾热”。  相似文献   

20.
赵静 《两岸关系》2013,(7):47-48
"如果有孤寡老人、流浪儿童、无家可归者、找工作未果的青年等人群,希望领取一份‘待用快餐’,请前往高新路糜家桥小区服务中心西侧的御上文化厨房。同时,如果有爱心人士打算为有需要的人买一份待用快餐,也可以前往这一地点认购。"——这块招牌的树立者叫高文麒,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现在居住在陕西西安,因为在大陆第一个实践"待用快餐",他和他的餐厅被推到了舆论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