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颖点指授权外观设计区别于现有设计的显著区别特征。通常授权外观设计的新颖点更吸引一般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外观设计侵权判定中,借助于设计新颖点的分析有助于判断授权外观设计与被诉设计间是否具有相同相近似的视觉效果,从而判断是否侵犯外观设计权。分析美国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新颖点测试的演进;进而澄清美国在EGI案修正后的外观设计侵权判定标准中如何分析设计新颖点。最后,探讨我国如何分析外观设计新颖点以判断是否侵犯外观设计权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判定外观设计侵权主要是依据"整体比较"标准,判定的重心是在整体视觉效果上是否让一般消费者发生混淆。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整体比较"标准开始显露很多局限,为了弥补该标准的不足,有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创新标准"。创新标准将判定的重心放在了授权外观设计与被控侵权设计在创新部分的比对上。这一标准解决了"整体比较"标准面临的一些理论困境,但是同样存在一些不足。面对两种标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应该在坚持整体比较的框架内充分吸纳创新标准的精髓,对"整体比较"标准进行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3.
“整体视觉效果”侵权判断方式是各国或地区在外观设计侵权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其一方面沿袭了混淆理论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承载着保护设计创新的制度需求。为保护设计创新,这种侵权判断方式需要不断进行修正,从而导致侵权判断逻辑扭曲。尽管如此,保护设计创新的制度需求依然难以完全实现,遑论这种侵权判断方式主观性强,结果难以预见。鉴于外观设计的表达属性,版权实质性相似侵权判断方式为此提供了值得探讨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如何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一直是专利实践中的难点.在<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改过程中,立法者试图通过完善目前的法律规定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将外观设计简要说明作为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必要文件,意在通过其中记栽的"设计要点"来帮助合理界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不过,"设计要点"的作用应该仅限于在进行外观设计比对时提供一个参考,而不能代替主要承载了外观设计信息的外观设计图片或者照片来界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5.
浅议外观设计的侵权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授予及权利行使与发明和实用新型有所不同,因此侵权判定的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本人结合近几年的审判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认为在进行外观设计侵权判定时,判定的前提为两者是否为同类产品,不同类产品一般情况下不构成侵权,普通消费者的眼光和审美观察能力是判断被控侵权产品与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是否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标准,判定被控侵权产品与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是否具有相同的美感时,必须遵循整体观察与综合判断的原则.同时提出由于外观设计与发明和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不同,有些在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判定中采用的原则,并不适用于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判定.  相似文献   

6.
董红海 《知识产权》2005,15(4):52-57
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标准一直是难点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外观设计部分案例的侵权判定进行分析,以美国外观设计侵权判定的演进为脉络,为我国外观设计的侵权判定基准提供了一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判定标准争议颇大,本文对目前存在的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予以评析,以期对我国的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对外观设计的保护是对工业品所使用的外观设计的整体所提供的保护,因此在判断是否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时,通常以公告中的图片或照片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再判断两产品是否整体相同或相近似。但是这种判定标准充满着不确定性,也容易造成判决结果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纵观世界主流国家和地区,其在外观设计侵权判定问题上所采取的模式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主要有几种:混淆模式、创新模式和整体视觉效果模式。一、混淆模式:日渐衰落的主流混淆模式起源于美国,也叫普通观察者检测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早在1871年的Gorham中就指出,判断被控侵权产品的外观与专利产品是否相同,不是从一个专家的眼光来看,而是应当从一个普通观察者的眼光  相似文献   

10.
著作权侵权判定规则刍议——以“分层过滤法”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习知识产权侵权判定规则,具有增进司法过程透明性、裁判规则可理解性等重要法治意涵.以著作权侵权判定规则为例,其核心可归纳为一种序列化的"分层过滤法",其中的关键是对于非典型侵权行为的判定.  相似文献   

11.
[本案要旨]载入到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都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征,它们完整地形成了该制造方法区别于现有技术的特征,从而获得专利权;同时也构成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从而使公众能有足够的把握预测专利权保护范围。专利权人在严格限制了自己制作过程和粘结浆材成分配比从而获得专利权的情况下,不能主张用等同原则将其专利权保护范围扩张至超出其在申请专利时所明确限定的成分配比数值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罗士俐 《北方法学》2011,5(4):111-120
关于法律语言特征已有相关著述,主要秉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准确性,另一种认为是模糊性。这两种观点的论据均欠妥当。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立法语言中,通观我国法律条文的语言表述,法律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本质特征当为严谨性。从词、句和修辞等维度进一步论证,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也当为严谨性。  相似文献   

13.
虽然通过行政机关的适用,裁量基准可以产生一定的实效,同时根据宪法上的平等原则、行政自我拘束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也可产生一种应受其拘束的普遍性效力,但是这种效力只是一种有条件的、相对性的而非无条件的、绝对性的效力。基于这种效力的相对性考量,作为一种行政自制规范,裁量基准的选择适用应该始终坚持以实现普遍规制与个案正义间的平衡为准则,既不应该机械适用,也不应该无故不予遵从。当行政执法机关面对纷杂的法律规范与裁量基准体系,应优先选择适用裁量基准而非法律规范,且应当优先选择适用低层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裁量基准。当裁量基准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对裁量基准的选择适用应针对个案综合考量公共利益与相对人信赖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而不能简单套用法律规范的从新从轻等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专利实践中,只要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可以确定发明具备创造性.这一做法降低了创造性的标准,甚至导致"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滥用.详细分析了欧洲专利局关于"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规定以及典型判例,提出应对中国专利实践中"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作为创造性的考虑因素附加一个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电路功能专利所强调的特征是其功能,因此其专利构成要件也着重构成的功能。实践中只要被控侵权物构成的功能与专利构成要件的功能相同,不管被控侵权物构成要件的下位电路线路的设计和专利构成要件的设计有何不同,都会被判定因其功能相同而等同。因此,电路功能专利在侵权的判定上,有利于专利权人对等同原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袁合川 《行政与法》2005,(7):117-119
合同相对性原则曾一度被认为是合同制度和规则的奠基石,在合同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易的日益频繁,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基于现实的考虑,在承认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对该原则进行了适当地突破。但突破的原因何在?有何意义?本文作者正是从这些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面对罗马法种类繁多的归责标准、责任形态和责任等级我们不禁要问:罗马法是依据怎样的标准来划分不同类型契约的责任,又是依据怎样的标准来确定同一种类契约的不同责任呢?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法学家、甚至也曾深深困扰过罗马人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1997年刑法增设的一个罪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探讨.其主观构成要件、侵犯的客体,等等,多年来学界争议颇多.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正确掌握该罪的犯罪特点,准确适用刑法.刑法第338条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结果犯,以行为造成法定严重后果为行为构成犯罪之必要条件,不利于打击所有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为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对该条予以修改和完善,增加危险犯条款.  相似文献   

19.
Currently, a series of promising new tools are under development that will enable crime scene investigators (CSIs) to analyze traces in situ during the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or enable them to detect blood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age of blood. An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with thirty CSIs investigating a violent robbery at a mock crime scen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uch technologies on the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races 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ir search for traces, CSIs are not direc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technologies, which is a reassuring finding. Qualitativ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SIs are generally more focused on analyzing perpetrator traces than on reconstructing the event. A focus on perpetrator traces might become a risk when other crime‐related traces are overlooked, and when analyzed traces are in fact not crime‐related and in consequence lea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nocent su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