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大国崛起必然要从区域走向世界,成长为世界大国并发挥领导国家的政治影响力,这是历史上大国崛起所必经的发展逻辑。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是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地区政治结构以及国内诸因素的必然产物,体系层次结构构建了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变量要素。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生态环境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并成为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主要动因。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妥善处理了美国的周边关系与地区关系以及域外的大国关系,为美国崛起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对美国的崛起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保障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强化了美国在崛起中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保障了美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日渐增长的经济利益及秩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纵观人类发展的几百年历史,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国的崛起有战争崛起与和平崛起之分。国际关系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大国和平共处与和平竞争的时代。中国的崛起模式是和平崛起。和平崛起依靠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以创新为动力。要有创新的理论、价值观和发展方式。这一切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立国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和平崛起”走的是和平的发展道路,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个追求国家之间互利互惠,共同进步的大国,一个提倡世界和谐发展的大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提高13亿人口民生水平的大国。是一个已经对世界担负起大国责任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崛起”是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方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中国是大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和平崛起中的大国;中国是地区性大国;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当属于大国性,这种大国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国外交和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是一个历史进程,大国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主题特征,大国外交伴随着大国崛起进程对当下以及今后中国外交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理解新形势下中国的大国崛起和大国外交,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中国外交大国性的重点布局以及主题实践。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实践来看,周边地区是中国崛起的主要战略依托,并依此重点以经济外交为主要着力点,构建中国在地区崛起的大国秩序。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当属于大国性,这种大国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国外交和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是一个历史进程,大国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主题特征,大国外交伴随着大国崛起进程对当下以及今后中国外交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理解新形势下中国的大国崛起和大国外交,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中国外交大国性的重点布局以及主题实践。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实践来看,周边地区是中国崛起的主要战略依托,并依此重点以经济外交为主要着力点,构建中国崛起的大国秩序。  相似文献   

8.
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作为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改革开放的成本.中国要崛起,需要重塑自己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不仅在文化中得到反映,也通过文化体现出来.中国需要运用文化手段建构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文化输出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承担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文化立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也在大国崛起中的地位凸显。十八大报告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q-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英国通过第一、二轮勃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并最终攫取了海洋霸权,通过第三轮勃兴英国的霸主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增强。英国是通过其优越的地缘位置、制度领域的创新、根据机会所制定的合理政策而崛起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英国的崛起对当今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今国际格局处于深刻演变之中。美国谋求单极霸权阻力增大、困境加深,“新兴大国”崛起推动多极化发展,西方大国加大协调对外战略、企图共同维持对国际体系的主导权。大国关系加快重组、复杂联动,全球治理需求增多,中国的国际战略处境更趋微妙敏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国与正在演变中的亚洲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崛起是一个复合概念,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也包括国际规范、高等教育等软实力方面。这对亚洲地区的国际秩序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变量,但不能就此认为亚洲地区已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正在演变中的亚洲秩序是一个包含有轮毂模式、有限共治模式、规范共同体模式和复合相互依赖模式四种秩序特征的复合体。同时,中国崛起对中美关系来说无疑也注入了新的元素,但并非就如现实主义者所预测的那么悲观,中美之间的合作远大于分歧,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在中美之间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四次历史性转变的新概括,这就是继20世纪完成的社会转折(40年代)、制度转变(50年代)和经济体制转轨(70年代末开始)之后,21世纪以来开始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文章系统论述了第四次历史性转变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现实可能条件,揭示了第四次历史性转变新概括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兴国家崛起和国际权力转移必然呼唤国际关系的大调整。同时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英德、英美力量转移,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比较研究德国与美国不同地缘特征、国家特性,以及两国对战略机遇的把握,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力量转移与安全关系调整之间的逻辑线索,从而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国际大变革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性挑战凸显与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面对异常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美、俄、英、法、日、印纷纷强化安全战略谋划,意欲趋利避害、增强主动,主要大国安全战略调整既各有侧重、又不乏共同之处,全球化与多极化新时代的大国战略博弈将更为复杂激烈。  相似文献   

16.
宋伟 《外交评论》2007,51(1):46-55
近年来,围绕着国际结构如何解释国家行为的问题,结构现实主义遭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批评,同时,现实主义阵营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霸权稳定理论、霸权护持理论、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结构现实主义的国家理论。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安全与财富的关系、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关系。结构现实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宽泛的预测;霸权稳定理论、霸权护持理论阐述了制度地位、实力地位与霸权国国家利益的关系;进攻性现实主义则概念化了实力地位和大国国家利益的关系;虽然关注的重点所有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都试图结合国内因素以增强现实主义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治理体系的更替演进中,大国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是处于国际矛盾和重大事件中心的主要角色,也是决定全球治理机制创建进度和主导过程控制的核心要素。从21世纪第2个十年开始,中等强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创设过程中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借助二十国集团机制实现从治理参与者向治理推动者的进阶升迁,不仅标志着中等强国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经初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还意味着全球治理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模式步入新的时代。因此,世界政治将逐步朝着代表更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政治方向转变,国际体系也将逐步转化为全方位发展更具整体性的全球形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对社会生活健康发展的示范力、引导力、作用力,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廉政建设上更是如此。中国特色廉政建设道路的核心,就是坚持从严治党。目前在从严治党上还存在着一些有形无形的思想障碍、既得利益困扰、制度创新缺失等。坚持从严治党的基本思路,就是着眼于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问题,尤其是着重研究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是世界"大选年",纵观"大选"的诸多国家,"选情"主要可分为主要大国、阿拉伯世界中"变天"国家的政治"重建"、欧元区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四类。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权力交接导致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大,深刻影响世界走向,影响有关国家本身发展,影响热点地区与热点问题产生,影响大国关系。主要大国集中换届加剧大国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一方面,要淡定、从容、自信、包容,另一方面,也要有的放矢、积极预防各类风险,稳妥应对世界新变局。  相似文献   

20.
唐晓 《外交评论》2002,(3):36-42
弹劾权是美国国会拥有的最少使用却最令人生畏的防止政府行政和司法部门滥用职权的重要制约手段。美国国会的弹劾权是美国宪法制定者对英国弹劾制度和北美殖民地弹劾实践予以继承和发展的产物。美国二百多年来的弹劾实践赋予了弹劾权丰富的内涵 ,显示了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同时也暴露了其弊端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