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永增 《瞭望》2006,(29)
香港地区八所高校全面参与内地高考招生,引起广泛关注。这本来是件好事。对考生和家长来说,能够直接到香港读大学,无疑是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个机遇,多了一番心跳。但纵观舆论,媒体的聚焦点,却不外乎一个“抢”字。因为香港高校的录取依据也是高考,目标生源与内地高校重叠,明摆着是来争抢高分考生的,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6,(7)
正从2014年起,香港面向内地招生的高校由12所增至17所。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珠海学院、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东华学院和恒生管理学院。  相似文献   

3.
高校自主招生如何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状元进校不状元”,是多年来困扰重点高校招生工作的一个难题。探索一种有别于普通高考的、能较全面地考核与衡量考生能力和素质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为最终实现高校“自主考试、自主录取”积累实践经验,成为国家进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考”50年,仿佛一开始就走在康德“二律背反”的小路上:一方面,国家需要它,并由法律文件宣布“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另一方面,人们始终在不停地批评它,近10年则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人历数“高考”弊端有九条、十条之多,颇有深恶痛疾之慨;更有甚者要“废了‘高考’”,或主张“21世纪不高考”。 其  相似文献   

5.
尽管香港与大陆内地分属不同的法系,但受中国传统法律的强大惯性及农村风俗的影响,香港的“丁屋政策”与大陆内地农村住房制度仍有较多共通之处,大陆内地可借鉴香港的“丁屋政策”合理之处完善农村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6.
人们希望选拔人才的渠道更多一些,招生更公平一些,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理性一些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又要开场了。今年全国的考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们对高考的关注度,如同入夏后的天气,正在迅速升温。1977年,“文革”十年后我国高校首次恢复招生考试,至今已经30年。自主招生、面试招生、3+X、分省命题等新名  相似文献   

7.
上官子木 《民主》2009,(2):20-22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主要体现在六公开: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不仅如此,为进一步落实高招“阳光工程”,确保该公开的信息全部公开,教育部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开通了“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8.
“中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正式签署如同一支强心针,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贸台作已呈水乳交融之势,正在进入又一个提速阶段 “更紧密经贸关系”将成为振兴香港经济的“新元素”,会为香港服务业和制造业带来源源商机,给香港带来第二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如果中国不加入任何一个自由贸易区(FTA),则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GDP增长率将会出现下降,且下降的幅度与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自由贸易区(FTA)区域规模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下农林高校招生工作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起我国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开始施行,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高考公平性与合理化。本次改革对农林类高校在招生工作上必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农林类高校招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农林类高校必须着眼长远,明确自身定位,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寻求差异化竞争,方能体现特色办学水平,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录取到优质生源。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 ,随着香港在文化设施建设、文艺作品创作、传媒事业发展、现代文化研究特别是流行文化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告别了“文化沙漠”的时代 ,其文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也引起了内地文化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至“九七”香港回归前后 ,香港文化或香港与内地文化的比较研究更是成为文化研究视域中的一个“热点”课题。但就香港与内地文化特别是同深圳文化的学术研究而言 ,虽说近些年来已有一大批学者正在着手进行 ,也取得了诸多成果 ,但总体上还显得零散薄弱 ,缺少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由苏伟光、杨宏海主编的《内地—香港 :…  相似文献   

11.
从1997年7月1日起,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从而为香港遭受外国殖民统治划上一个历史性的句号。“九七”回归是我国国力显示的胜利。香港是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心,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香港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据统计,英国从香港获利一年就高达180亿美元。美国当然也不甘落后,香港在美国的贸易伙伴排行中位处十五。由此,我们对“九七”回归的复杂性必须有一个清醒的估计。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随着回归日子的临近,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趋紧密,香港的经济不断向内地幅射,内地的经济则不断向香港渗透,两地经济的交织,有利于对香港经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12.
深港合作进程及未来新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香港回归,揭开了香港与内地合作的新篇章。深港合作是香港与内地合作关键的一着棋,是“点睛之笔”。梳理回归十年以来深港合作的脉动,总结其中的得失,谋划未来合作的新思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戴庆成 《侨园》2006,(1):48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香港近年频频出招,积极招揽内地大学生赴港读书,择优留港定居工作。 2002年,香港8所大学首次在内地招收自费本科生。去年,招生的范围更扩至 1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人数超过1000 人,掀起了一阵报考的热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招生制度不断改革的进 程总是牵动着每一位考生 及其家长们的心。今年高考前夕,教育部宣布了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大学名单,特许22所已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自主选拔录取。  相似文献   

15.
李振广 《党政论坛》2012,(20):43-43
“大学指定科目考试”,实际上就是台湾的“高考”。 台湾的“高考”起初并非“大学指定科目考试”,而是所谓的大学联考——从1954年开始实施的“台湾高等院校联合招生考试制度”。这一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大学部用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考生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随后各校择优录取。  相似文献   

16.
1995年时,香港打工仔中的高收入者,每月至少要收入三四万港元。香港蓝领工人平均月工资7000多港元,白领职工月平均工资不过1万港元多一点。在香港,最典型的“打工贵族”应该算是专业人士了。香港的专业人士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称谓。他们在有些方面与内地获得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者相似。香港的公务员,特别是中高级公务员收入较高,并且职业稳定,福利完备,也应被列入“打工贵族”之列。公务员不仅享受比较优厚的薪金待通,还可享受很多中小私人企业难以向员工提供的福利待遇。公务员最大一项福利是房屋福利。在…  相似文献   

17.
黄康显 《侨园》2005,(3):13-14
香港的年轻一代,不少愿意到内地去找出路,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因此“反向移民”的情况已经出现,已非昔日的从内地流向香港,或从香港流向外国,而是从外国回流香港,再从香港回流内地。这种反方向并非反常的逆转,而是正常的流转,特别当未来的香港逐渐走向大珠三角的版图之时。香港基本上是一个移民社会,人口组合中,有半成左右是非华裔人士,他们来自欧亚各地,且各有各的社群,使香港成为国际化都会。九成半华裔人士当中,说  相似文献   

18.
紧张的夏季高考终于划上句号,考生和家长正在焦灼中等待考分的公布以及随后的高校录取。“一考定终身”尽管多年为世诟病,但仍然是今天的现实。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仍在试点中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相似文献   

19.
“九七”后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互补与互促贾小玫一、金融市场的互补互促。香港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第三大金融中心,世界排名前100家大银行中就有85家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香港的外汇市场交易量位居世界第六,黄金贸易与伦敦、纽约、苏黎世并称世界四大金市...  相似文献   

20.
综合有关知识型移民的研究,本文提出,应从职业匹配和社会适应这两方面来考察内地知识型移民在香港的社会融入。在香港的内地知识型移民主要有四类,其中毕业留港工作的内地生最为典型。研究发现,除部分优势行业(如金融业)外,内地人才的专业分布与香港的产业分布存在结构性的不匹配;在社会适应方面,高度理性化的社会治理下公共生活的秩序感与社会结构性因素制约下私人生活的疏离感并存,扎根香港难度大。这些因素导致内地知识型移民中有长期留港意愿者的比例较低。因而,香港需要应对内地知识型移民增量提高的表象下人才潜在流失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