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仲裁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是指第三人享受仲裁条款中规定的权利以及承担条款赋予的义务。仲裁条款对第三人效力涉及到实质本人、代理或受托、转让、合并与分立、继承、关联方面与关联协议等情形。  相似文献   

2.
论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裁条款是合同的一项条款,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主合同的相关争议。但仲裁协议又独立于合同,不因合同不成立、终止、无效、变更、转让而失去效力。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有理论和现实的依据。仲裁条款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了自身的有效要件,而与合同的效力和改变没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合同法第402、403条分别规定了隐名代理、与英美法系不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相类似的代理形式,在这两种代理中,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订立合同,本人与第三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仲裁合意,那么仲裁条款能否约束本人与第三人呢?我国仲裁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没有做出规定。从理论上分析,在第402条的情况下,仲裁条款可以直接约束本人与第三人。而在第403条的情况下,则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直接适用合同法的法条规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立法未采纳物权行为理论,无权处分应指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作为物权变动原因行为的合同。通过比较法上的考察可以看出,各国以及国际条约对无权处分效力的处理并不一致,不存在明朗的无权处分效力的发展趋势。从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以及民法体系和谐等角度来看,"债权合同效力待定说"与"处分行为效力待定说"均存在不足。应根据缔约时第三人的主观状态确定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第三人恶意时,无权处分效力待定;第三人善意时,无权处分行为有效。如此确定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符合无权处分制度的立法目的,实现了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合理保护,维护了民法体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通常意义的债务承担是指第三人替代债务人的地位承担债务。本文着重探讨由债务人与第三人通过协议发生债务承担的方法,解决该协议在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效力以及对债权人的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6.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两大法系通过学说、判例及立法渐次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债的相对性体现了债的对内效力,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则体现了债的对外效力,二者并行不悖。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并未泯灭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也未赋予债权普遍的对世效力。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为诚实信用原则。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成要件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7.
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司法审查是确定仲裁条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其中对并入提单中的仲裁条款的司法审查是最为常见的.航次租船合同的仲裁条款并入提单,随着提单的转让,在承运人和非租约当事人的提单持有人之间的效力问题,在相关法律和司法实践中比较混乱.仲裁条款能否并入提单,并入的仲裁条款是否约束提单持有人等都要通过法院的司法审查解决.  相似文献   

8.
作为有关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典型案例,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涉及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除仲裁条款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问题外,长期为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忽视的是对仲裁条款范围的解释问题。以该案为例,在认定仲裁条款有效的前提下,法院在判断仲裁条款是否涵盖当事人有关侵权损害赔偿的请求时,首先应对仲裁条款是宽泛的仲裁条款还是限制性的仲裁条款进行认定。如果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条款属于宽泛的仲裁条款,则无论对该案如何定性,有关纠纷都应由当事人提交仲裁解决;如果当事人之间的仲裁条款对仲裁事项的界定是限制性的,则中技公司有关侵权损害赔偿的主张就超出了仲裁条款的范围,因而不必受其约束。  相似文献   

9.
债之效力区分为对内效力与对外效力。对外效力是对债之关系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所产生的效力。一般情况下债权仅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拘束力,但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对合同相对性予以突破。债的对外效力的表现主要包括:债权的保全,债权的物权化,第三人侵害债权,涉他合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原理 ,合同之债主要是一种对内效力 ,即对合同当事人的效力。但是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损害 ,允许债权人对债务人和第三人的行为行使法律所规定的权利。这些权利的行使 ,实际上涉及到第三人并对第三人产生法律的拘束力。而且由于合同变更与合同转让 ,给第三人的权利义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 ,对不同情况下第三人法律地位的确认 ,能更好地保护合同当事人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仲裁中应设立第三人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使仲裁活动涉及签订仲裁协议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情况客观存在。学术界对于仲裁中应否设立第三人制度意见不一。仲裁的实践、仲裁的法律性质和仲裁的价值目标决定了仲裁中设立第三人制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必然性。仲裁第三人制度应从第三人参加仲裁的方式、时间 ,第三人的权利及其限制等方面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2.
在英美法系,合同中管辖及仲裁条款的并入分为将行业标准条款并入合同,把一个合同中的管辖或仲裁条款并入另一个合同,以及把一方当事人的标准条款并入合同三种情形。在中国国际航运中也经常发生并入的情形,但适用标准不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缺陷的基础上,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通过明确第三人的确定标准、第三人类型化以及明确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权利、义务等方面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刺破公司面纱"案件为例,阐述了仲裁第三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即一方面其并不违背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则,而是在对当事人意思自治限缩条件下对意思自治的真正实现,是仲裁的价值目标所向;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法律并不能在仲裁第三人之外提供有效的替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仲裁条款有效性的最终决定权在人民法院 ,而不是仲裁委员会。如果某仲裁机构对仲裁条款的效力作出错误的裁定 ,可能并且应当导致仲裁裁决的被撤消或执行被拒绝。《仲裁法》第 58、6 3、70、71条中的”仲裁协议”。必须被理解为“有效仲裁协议”。  相似文献   

16.
仲裁是一种由与争议无关的第三人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方法,在国际商事交往中被广泛采用作为纠纷解决的方式.国外已有通过仲裁机制解决因垄断导致纠纷的判例,这对于反垄断调整机制的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涉及垄断行为的纠纷大部分需要通过公法行为来解决,不适合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但是部分涉及垄断行为的案件,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与对国际商事交往的尊重,可以适用仲裁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是两个独立且联系的程序,二者有其各自的程序规则和流程,但由于仲裁强制前置于诉讼程序,经过仲裁的劳动争议才可以进入到诉讼程序中,仲裁裁决与审判内容存在着牵连和制约。当事人在仲裁中的请求事项与诉讼中的诉讼请求如果不一致,将导致前后程序的冲突,进而影响当事人的实体权益。针对于此,应在对程序性冲突问题进行分析、甄别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引入相关衔接规则,使劳动仲裁与诉讼的程序对接更加畅通和严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