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和希望。作为一直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学者,我和大家一样对2011年中国法治充满期待,这种期待可以用"更给力"这个流行词来概括。2010年是中国法治给力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本展现了20年来法治系统工程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概貌。它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一种现代思维方式,法治系统工程正日渐影响着中国的法学研究;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法治系统工程正日益广泛地融入中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3.
关于正能量与负能量的谈论涉及很多领域,法治方式在功能上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法律、法治的工具属性,各种主体都可以运用法治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基于对法治的不同理解,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各自追求的“法治方式”。经过法治论者的多年呼吁以及法治本身所显现的魅力,人们对法治达成了宽泛意义上的共识,在中国初步形成法治思潮。但是,人们所认同的只是高度抽象的法治内涵,在法治概念的外延方面还存在着太多的选项,以至于法治像法律一样,也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其中对“法治方式”的不同理解,在官民思想和行为中造成了很多的冲撞,甚至出现了以“法治”的名义挫败法治的负能量。如何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减少法治实施过程中的负能量,需要对中国正在发生的法治现象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2011年是中国法治“发力”的一年,是法治进程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用“发力”这个流行词形容2010年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颇为恰如其分。立法领域,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刑法修正案(八)充分彰显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的修法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执法和司法领域,重拳出击酒驾醉驾行为,醉驾入刑成效显著,并且成为考量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考卷。  相似文献   

5.
作为话语实践的法律修辞方法,应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用法治话语言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聚焦现代化建设的法治语境、彰显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诠释中国式法治理论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为世界提供法治文明的新形态;用法治思维阐释并指引现代化国家建设,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基础上兼顾实质考量,提升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修辞、法律发现等法律方法的法治运用能力,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行使;用法治意蕴充实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其本质要求的法理阐释和法治转化,用法治方式和方法推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工作,拓展法治话语在人工智能、智慧法院、共享法庭等领域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6.
从法治中国视阈下审视区域法治研究,区域法治在内涵上包括国际性区域法治、大中华范围内区域法治、中国大陆地区区域法治。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区域法治又可分为准区域法治、关联性区域法治和综合性区域法治。区域法治研究应该是区域法治建设的当然随行,并且区域法治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法治建设丰富法治中国建设内涵,只有在区域法治实践中才能逐渐总结和提炼出法治中国制度形态。区域法治建设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载体,是法治中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与此同时,法治中国建设又为区域法治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和方向性指引,并将区域法治经验和成果整合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框架中来。为此,需要法治中国视阈下推进区域法治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健全区域开发和发展法律体系;应加强各省、市、区之间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协调与合作;必须多方面地营造区域开发和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展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优势,蕴涵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和谐社会;同时,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并为解决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提供基本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治国方略,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宏伟目标,还需解决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被“玛雅人”预言为“世界末日”的2012,伴随着欢快、悲痛、激情、恬静,走向了人类记忆的时光隧道。一年来,行进在法治道路上的中国人,越过熙攘,走出纷扰,突出重围,迎接挑战,在权力交替、法治转承的关键时期,书写出一幅壮丽美妙的神奇面卷。回望那一个个鲜活的动人故事,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力行法治的力量,闪烁着人们追逐公平正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春风又绿江南岸。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刚刚闭幕的十六大.中国民主与法治的春风一阵阵拂面吹来.荡起人们心中对法治文明美好畅想与实践的层层涟漪。然而,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言.中国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应仍是乡土社会。为什么?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其表现多种多样。如那些与现代法治相悖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传统语汇,铺天盖地般笼罩着我们的视野,而国人大多又习焉不察或听之任之。这种封建的油彩侵染法治的肌体现象.如同土地荒漠化一样.如不加以整治.任其水土流失、草原沙化,那么.共和国法治文明建设的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0.
王振民  胡健 《中国法律》2011,(4):16-18,77-80
2011年在中国法治发展史上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执政党自上而下推动的、动员各立法主体积极参与的、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这一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形成。尽管学术界对这个法律体系的形成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将沿着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坚定选择的法治道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1.
与法治的实践需求相呼应,人们的法治认识展现为正名法治、定义法治和量化法治三个主题环节,既共时共存,又陈陈相因、推演张开。其中,正名法治围绕着法律、法制和法治三个概念构成的思维链条展开,定义法治基于普世主义和国情主义两种对应的立场和思路进行,量化法治则是当下意图更加具体直接地连接法治实践的另辟蹊径的努力。总体说来,共和国的法治认识进程,已经使得法治作为问题在理论逻辑上完整展示开来;从结果看,完成了对法治的正当性正名,凸显了法治定义上的立场和观点分歧,开始了对法治实践的量化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法理学者揣着法治现代化梦想,引介了大量西方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而衍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法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接纳融合民主、自由、正义、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出现了“中国法理学”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修辞等方法,搭建了“中国法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国法理学理论为法治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缺乏专业精神;对法律价值体系的接受没有实现中西融贯;在方法论体系中缺乏整体思维与体系思维的区隔以及对逻辑的重视。中国需要建构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能够分析、解释、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法治话语、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应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以此为指导,则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重视法律的控权作用,以权力约束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保障人权,提高其法治意识与参与意识:注重程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中国的建设正处在不断拓展之中,在法治拓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诸领域已经初步实现了法治化,但法治中国仍在路上.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法治自身不相适应的观念、习惯和做法,仍需不断拓展法治的深度与广度.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成就,从中国法治的现实呼唤法治拓展、从"党领导法治"拓展到"党实践法治"、从"实质法治"拓展到通过"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从法治的工具价值拓展到法治的目的价值、从"法治模仿"拓展到"法治自信"等视角.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社会》2015,(3):4-5
伴随着晚清的腥风血雨,中华民族在寻求自强复兴的道路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法治探索。经历过曲折与失败,品味过坎坷与沧桑,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法治主体性的开端。自此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中国法治努力将西方法治与本土资源相结合,不断矫正法治发展的方向,朝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铿锵前行。带着期盼,凝聚愿景,在华夏儿女为着国家之崛起、民族之复兴而日渐倾心法治的历史街头,中国共产党再度导正法治的历史航向,发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十八届四中全会,注定会在法治中国的历史脉络中,书写下里程碑意义的一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华诞,是中国人民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崭新出发。在承载了太多欢笑与泪水的一年。法治印记也格外坚定而清晰。法治道路始于足下,法治进程只争朝夕。承载着法治的梦想与激情,感受着正义的力量与艰辛,历数这些足迹,我们一起回忆,一起珍藏,一起前行。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以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启发下,中国法学界冲破了极左思想设置多年的禁区,首先提出了“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主张。在这以后20年间,中国法学界出于对国家政治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和宣传法治理论,掀起了三次法治讨论高潮,推动和促进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形成和确立,法治已成为当代中国法学界的一种理念和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07悄然远去,2008已经到来。在现行宪洗实施25周年、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提出10周年之际,回眸中国法治在2007走过的道路,盘点一个个法制事件,评析一个个案例,回想一个个为公平、正义挺身而出的人物,让我们倍加感叹。道路虽艰,可中国法治在2007依然硕果满枝;抬头向前,我们对2008、对未来的法治中国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旨在创设新型国家与法律制度的当代中国第一次法律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之形成奠定了基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当代中国法治发展进入第二次法律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经过30多年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与法治变革,其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1年初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等标志意义的重大法治事件,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以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精心谋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方案,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检察官》2011,(8):2-F0002
本刊讯(李杉杉)4月13日,秉承着“立足基层一线视野,助推中国法治进程”的价值目标,中国检察官杂志社与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了第五期题为“起诉必要性的审查与判断”“京西法治沙龙”。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主任但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甄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京平,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学所研究员王敏远作为专家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做了精彩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