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检察风云》2011,(22):61-61
尽管业主“包围”售楼处不是理性行为,缺乏契约精弈申,但围攻事件不完全是业主们的错,开发商仍需反思。一方面是由于于监管部门没有尽到稳定房价的责任,房价大起大落造成降价风波;另一方面,某些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不负责任,私下承若或保证房价不跌。  相似文献   

2.
最近,杭州两楼盘接连大幅降价,引发老业主聚集维权,高喊"退房",售楼处楼盘沙盘被砸,现场一片混乱。"逢降必闹"成了楼市的一种常见现象,其背后的缘由值得探究。退房维权缺乏法律依据。《合同法》明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买房是一种自愿的经济行为,开发商没有强迫业主购房。业主购房之后,房价上涨收益归己,房价下跌风险自担。前些年,房价上涨,购房者收益颇丰,可购房者从来没有把收益分给过开发商。如今,房价下跌,却要求开发商赔偿。这种退房维权行为,违背基本的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3.
赵欣  孟哲 《法庭内外》2012,(2):34-35
在中央房价调控政策的坚定推进和北京市政府的坚决落实下,北京的房价逐步步入下行通道,频现新楼盘退房和二手房交易违约现象,并催生了地产新词——房闹。和"医闹""薪闹"的含义一样,"房闹"是指已购房的老业主由于对新开或新推盘价格低于其购房时的价格不满,从而要求退房或者退差价集体与地产开发商闹事的行为。众多买了高价房的老业主到售楼处"维权",要求"退房"或是"退差价",甚至引发冲突。2011年10月22日,位于上海嘉定区双单路上的两个楼盘销售点,因开发商  相似文献   

4.
曲直 《公民与法治》2010,(12):31-31
世间百态新奇多,是非曲直来评说。我是曲直,今天说说房价不稳的问题。房价不稳则百姓不安,百姓不安则社会不稳,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曾记否,五六十年代,一家三代人、六七口挤住在十来平米的小屋,  相似文献   

5.
据《云南信息报》报道,在政协农工党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叶建农对高房价进行了长达十五分钟的炮轰。其中。叶先生特别提及“公证费与房价挂钩.就跟开瓶费与茅台挂钩一样荒诞”。在叶建农先生看来.房子的公证费跟房价挂钩也是有关部门希望推高房价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6.
民生     
希望出现更多“降房价”承诺“控制房价,我的底气是很足的。你以为说说而已?我决心很大!”15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京接受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7.
4月中旬以来,发生在温州的土地金续费风波,犹如一块巨石,激起无数业主的集体焦虑,迅速发酵成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事件的起因是,温州一批20年产权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即将到期,而当地官方人士表示,业主如果进行房产交易,必须续缴占房价总额约三分之一的高额土地出让金.这一说法引发了激烈争议,也让温州官方深陷舆论漩涡.  相似文献   

8.
李林章 《检察风云》2010,(11):54-55
伴随着发了高烧的房价,投资购房一阵热似一阵。有些开发商为降低建筑成本。趁机玩起了猫腻,房价不打折扣,却在房屋质量上悄悄地打起折扣,妄图浑水摸鱼大捞一把。不过.江苏省常熟市的一位开发商却因此栽了跟头,仅仅因为房屋的层高比设计高度低了3厘米。最近被法院判决赔偿业主4.5万元。这都缘于他“倒霉”地碰到了一位较真的购房者……  相似文献   

9.
开发商为了将房子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不惜在楼书和广告宣传资料中将楼盘吹得天花乱坠,可一旦交付房子后,便不再履行承诺,空中花园成了空中楼阁。当业主向其讨说法时,开发商又以广告宣传不是合同的一部分和“解释权归开发商”为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当业主起诉要求开发商兑现广告中的承诺或者要求其赔偿时,法院又以楼书广告中承诺的设施是为全体业主服务,个别或部分买主无权就为全体业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交付问题主张权利为理由,驳回了业主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一苇 《公民与法治》2010,(14):52-53
近年来,在房价不断攀升的同时,房产质量投诉也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近年来消费者的投诉热点之一。入住新房之前,物业公司总会要求业主在拿钥匙之前验房、签收。大多数业主对于“验房”一知半解,很多情况下都是走过场,最后稀里糊涂地签字。一旦新房的门窗、上下水出现质量问题,因为之前已经签字验收合格,所以跟物业或是房地产商总是有理说不清。这个居高不下的投诉热点催热了一个新行当——民间验房公司及民间验房师。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我国大部分城市房价过高的原因是较高的地价引起的,如果把地价降下来房价自然就会落下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既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地价上涨会提高住房建设成本,抑制住房供给,进一步推动房价上升.但房价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把地价降下来不一定会使房价降下来.本文将从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影响城市特殊地段房价的因素和如何降低城市房价来全面深入地阐述对这一说法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论业主委员会的主体性质及当事人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一、问题的引入业主委员会是现代城市住宅公寓化和物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体。其最初在政府规章和地方立法中的名称是住宅小区(或业主)管理委员会。这种取名,体现的是政府希望通过该组织加强新建住宅小区行政管理的价值定位。但随着房地产建设和住房商品化的迅速发展,这种业主组织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通过建立团体关系、维护共同性物业权益的功能上,因此,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就取消了“管理”二字,改称为业主委员会,并将其定位为物业管理自治组织,褪去了其“行政化色彩”。那…  相似文献   

13.
业主与业主委员会之间就维权问题经常产生矛盾.由于业主掌握的信息不充分和搭便车行为导致了内部监督的缺失,而正向激励不足的业主委员会本身就存在着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再加上政府在有效监督制度供给上的严重不足使得业主的实际监督行为面临着过高的交易费用,加剧了业主委员会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风险。因此,必须提高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力,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推进业主委员会服务的市场化和职业化,从而降低监督制度的运行成本,增加有效监督行为的供给。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投资司的王明亮发表文章,认为房价短期下跌的空间不大,并为“大多数”代言: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主体中,大多数人不希望房价下跌(7月7日《新闻晨报》)。紧接着,国家统计局又抛出在35个大中城市所做的一项调查:七成消费者认为今后房价仍会上涨(7月12日《京华时报》)。从“理论”到“实证”国家统计局似乎在“无可争辩”地告诉我们:房价还要涨, 持币观望的人们是出手的时候了。让人听着,颇似路边小贩的叫卖:走过路过,不要  相似文献   

15.
物业管理自治机构的完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中的自治管理机构应设计为:物业区域内的全体区分所有权人(业主)组成一个非法人性质社会团体———业主团体,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团体的执行和代表机关。决策权应归属于权力机关,即通过召开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的形式以多数决规则对待决事项予以议决。决议形成之后的具体实施,则交由业主委员会完成。业主团体对外实施具体行为时以业主委员会的名义进行。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房产新政还是来了.无一例外,新政囊括了各种“姿势”的限价.那么,问题来了,房价是什么?本期话题,徐胖子就围绕价值和价格这一对概念,把房价的本质说个明白. 房价,取决于人们对房价的定义.一般来说,房价就是房屋的价格,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房屋的价值在货币上的反映,就是房价.  相似文献   

17.
苏静 《法制与社会》2014,(8):142-143
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入城市,社区的物业纠纷也愈演愈烈,当小区的业主面临侵权时,到底会有多少的业主参与到维权活动呢?业主们到底是怎么维权的呢?不同的业主在面临维权时采取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呢?不同的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在参与维权时是否会受到影响呢?本文是从石家庄这一地区,选取了5个小区,共计32246户业主,对业主在维权过程中对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以下将对这次调研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章法 《公民与法治》2014,(23):46-46
韩宗纬(化名)在湖南益阳市有一套闲置的住房。对于这套房子,韩宗纬本来是打算等房价再涨点就卖出,可眼看房价在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的调控下开始走低时,韩宗纬有些坐不住了,他决定出手卖房。可去哪儿找合适的买家呢?韩宗纬平时工作比较忙,又经常出差,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卖房的事,于是他想到了中介公司。  相似文献   

19.
林海 《检察风云》2014,(20):52-53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目前许多国家房价远高于安全水平,全球各国必须行动起来,遏制又一场可能致命的毁灭性房价崩盘的风险。其中,英国政府也已经感觉到"压力山大",正出台一系列组合措施,希望能让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货币宽松政策”刺激楼市 为了让英国经济能从金融危机中尽快复苏,英国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商品房买卖问题多。而新买的商品房交房验收和装修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问题,无不影响到业主的切身利益。为维护和保障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记者在常委会期间,特意采访了河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律师协会理事齐秀敏,就商品房验房装修过程中的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案例一:鹿泉开发区某大型小区交房,业主验房时发现地暖管出现接头,而据记者了解,地暖管原则上只允许用一根管子,如果存在接头是个隐患:将来埋在地下,房子装修使用过程中接头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业主本人及楼下邻居造成难以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维修起来也非常麻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