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昕 《法制与社会》2011,(18):230-231
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现了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之间的衔接;另一方面,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引起了人们对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方法、方式和内容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制度性联系的缺乏 ,一方面导致了法学教育主要局限于高等院校内部法学学科体系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致使法律职业未能走上职业化的发展轨道 ,存在泛政治化、行政化和大众化的倾向。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应当掌握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 ,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 ,具备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为了使法律人才的培养符合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 ,必须从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整体出发 ,结合统一司法考试制度 ,重构法律人才宏观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法律工作者职业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随着职业准入考试制度的推行,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法律职业短缺现象。中国法律工作者包括正规化、半正规化和非正规化三部分,他们职业化程度不同,服务于不同人口的法律需要。正规化的法律工作者的发展决定着法制建设所达到的水平,但是它不应该以弱化、边缘化半正规化、非正规化的法律工作者的发展为前提,不应该把满足城市和发达地区人口法律需求建立在牺牲农村和不发达地区人口的法律需求的基础上。应该从我国纠纷解决的整体布局出发,全面考虑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法律移植国家,国外的法条与法学理论在植入本土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真正实施,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的难题。几十年来,我国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之间脱节。人们经常对学者的理论进行抱怨,但批判论者也对"理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理论与实践有不同的担当,应当加以区分,但二者也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后,应当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谋求二者的良性互动,以此促进我国法学与法治发展。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及实务部门在探求二者互动方面虽然做了一定努力,但依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法学教育和法官培训等方面予以变革,并在体制上建立沟通二者的渠道,真正走出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脱节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孙艳蕾 《法制与社会》2011,(5):235+251-235,251
诊所教育在法学教育上有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本文主要介绍了法律诊所在具体建立及运行过程中所应当注意的流程及相关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6.
杨琳 《法制与社会》2010,(21):232-232,234
民法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对民事法律规范的传授,更在于对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技术理性"的形成,是学生踏入法学"职业等级"领地的基石。现有的"经院式"民法学教育,不利于法律思维的形成。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教育模式,在与传统大陆法系法学教育模式的互补下,尤为利于对民事职业法律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法律职业特质与法律职业化要求法学教育应当是一种以能力和素质为培养宗旨的职业化教育,然而我国目前法学教育存在众多问题,从而扭曲法学教育的本来面目,致使法学专业衰落。法学教育根据法律职业化的要求应当定位为精英教育,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改革,惟如此,方能复兴法学专业。  相似文献   

8.
刘世云 《法制与社会》2010,(30):247-247
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司法变革的前景以及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治国家建设与法律职业人道德素养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本文笔者分析了当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和不足下,并对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9.
陈骏业 《河北法学》2008,26(2):153-158
在法学本科教育上历来存在大陆法系模式与英美法系模式之争,但这一争议多半是局限于表面现象的结果。如果从培养法律思维能力角度考察,就会发现两种模式高度同一,都是以法律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所谓模式差异非但不构成争议之源,恰恰都是为满足法律思维能力培养需要而基于不同法律传统所做的不同选择。中国法学教育同样应以此为核心,结合中国的法律特点与现实需求,改进现有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行法学教育体制中 ,法律文献检索方法教学 ,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现状已跟不上当代法律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课书 课堂式”教学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忽视了学生的潜在力和主动性。本文认为 ,在改革法学教学体制和内容上 ,应将重点放在这一领域 ,重视法律文献检索方法的教学与运用 ,并将此列入法学院的教学计划。掌握检索方法 ,尤其是网上检索方法 ,是从事法律研究和司法实务的必要前提 ,是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从业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诊所法律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德生 《行政与法》2005,(12):52-54
近年来,诊所法律教育在弥补了体统法学教育的弊端的基础上在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起源于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要本土化并得以在我国普遍推行,目前尚存在很多障碍。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诊所法律教育作为一种对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虽引入我国时间不长,但发展较快,有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尝试着改革与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衔接,使其尽快本土化。然而,毕竟是舶来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困难,解决这些困难对于发展诊所法律教育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法律教育与中国近代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宏观背景 ,通过对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起步、成长过程 ,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在促进中国近代法学诞生与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 ,阐述了法律教育对于中国法律人才的养成、法学著作 (包括译著 )的出版 ,法学刊物的面世 ,近代各个法学学科的诞生的重要意义 ,并对改革中国现代法律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魏旭 《法制与社会》2010,(6):291-291
法律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是一个学科体系建立的逻辑起点。法律的含义强调了法律规范和程序的权威性,同时又灵活的对规则进行运用。本文认为在研究中要采用单独的方法,法律在运用的时候有时是综合性的,这也可以看出,法律的涵义的实质就是法律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焦宝乾 《清华法学》2012,6(5):112-127
法律方法论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必要课程.在我国,法律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是从国外引入的一个研究领域和学科.在西方各国法学教育中,各具特色、较为成熟的法律方法论教材有多种版本.我国法律方法论教材编写则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明显不足.因此,需要从教材名称、教材目的、教材体系、教材写法及特色等方面,对西方法律方法论教材成果予以吸收借鉴,以使我国法律方法论教材及学科走向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再论法律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4,19(2):23-33
本文通过对法律解释学与概念法学、法社会学、价值法学、解释学法学、立法学关系的揭示,旨在厘清法律解释学的概念及其范围。法律解释学是一个偏重方法论的学科,属于实用法学的范畴,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实践理性的法学。法律解释学把司法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建构裁判规范为己任,强调根据法律进行解释是其基本方法,但它并不否认其他法学方法融入裁判规范。当代法律解释学承认制定法、法律价值、事物的本质、公共政策、良善风俗等都可以通过发现、论证、解释、衡量进入作为裁判规范的法律,都可以作为法官法源。法律解释学是以司法方法论为核心内容的实用法学。  相似文献   

17.
法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试析法律职业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决定法律职业发展道路的内在原因,则源于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决定了法律职业的发展道路,而且决定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标准、基本规格和基本条件,从而也决定了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任务以及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基本要求和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华  何君 《法制与社会》2015,(9):227-229
长期以来,在我国法学教育仅仅只关注学生法学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校期问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该文主要通过对法学教育中对学生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品格养成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认为 ,应在经济全球化和法律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探索 2 1世纪中国法律教育和法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在培养目标上 ,应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在培养模式上 ,起码应以本科为起点并着重发展各种类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方法上 ,应鼓励多样化 ,尤其应注重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法的运用 ;在培养内容上 ,除了课程具体内容的及时更新外 ,应尽早检讨现行的 1 4门主干课体系并重新设立更为科学、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教材编写方面 ,应遵行市场经济规律 ,打破教材编写的垄断、单一格局 ,鼓励编写方式的创新 ,鼓励部分科目用英文编写教材或直接引进原版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