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陕甘边根据地在中共党史和解放军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很值得深入研究。从总体上来说,陕甘边根据地是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模式,具有在流动中不断壮大、在勇于探索的同时顾全大局、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根据地建设等三个鲜明特点。这些特点正是这块根据地能“硕果仅存”的重要原因,也是区别于其他根据地模式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以百折不屈的精神,于1934年前后开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后来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新起点。这块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成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其重要原因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树立了具有陕甘地方革命特色的南梁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陕甘革命根据地所以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因为有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井冈山道路思想的正确领导;有渴望参加革命斗争的贫苦民众和深入的群众工作形成的深厚群众基础;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的自然地理条件,实施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基础上扩大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复兴的出发点,具体为中国共产党调整政治路线的出发点、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出发点、八路军开赴抗战前线的出发点。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形成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具体为党建设民主政治的大本营、党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大本营、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的历史性转折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4.
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是在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之后选择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确定红军作战行动方针和向外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5.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昭示了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军建政的历史表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必然关系,是人民军队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中国共产党人,从西北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陕甘边根据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切实满足了人民的利益,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推动了西北革命形势向前发展。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探索,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北方建立的巩固的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这块革命根据地为红二十五军、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历尽艰难曲折,其历史经验为:坚定革命信念,努力不懈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挫折中不断摸索新的斗争方式和路径;从首先保存自己出发,正确估量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选择根据地的中心位置、发展方向、发展方式;根据地的各项政策都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求同存异,以革命大局为重。这些历史经验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陕甘边根据地是中国西北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是西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是西北红军的摇篮。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在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南梁精神,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今天,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南梁精神的科学内涵,揭示其历史地位,对于更好地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5年初,为了粉碎国民党大规模军事"围剿",在陕甘边、陕北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关于西北革命意见日趋一致,西北革命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干部队伍,陕甘边、陕北根据地遭受党内错误路线干扰相对减弱等有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2月5日,陕甘边、陕北根据地部分主要领导人齐聚赤源县周家硷,召开周家硷会议,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初步实现了中共领导的西北根据地的统一。西北根据地的形成对推动西北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形成,是由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与革命发展的有利条件,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思想和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认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党中央为了实现政治路线,党和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具有的科学精神与战略眼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所决定的,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巩固与发展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和经验。陕甘边南梁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对当前和今后党的群众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根据地领导人和广大军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群众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并总结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团结、发动、组织群众的基本经验,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做好当前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和发展中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密切配合和促进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军事斗争、土地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等,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彰显出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发动群众、领导群众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依靠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是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局部执政的成功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下,结合苏区的现实环境,党和苏维埃政府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坚持把实现党的总目标同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陕甘边苏区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大到各项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小到民生问题,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力量壮大了革命武装,巩固并发展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步显示出党在陕甘边区执政的政治优势,创造了党群关系密切和谐的典范。这些工作实践和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共统战工作的经验和理论宝库,对推动新时期统战工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梁革命纪念馆,坐落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到陕甘边一带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至1933年,先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934年初,在南梁附近的四合台选举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11月,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西北第一  相似文献   

16.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最早的根据地,其创建和发展不仅开创了西北革命斗争的新局面,而且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西北革命史以及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习仲勋等共产党人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共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了自身力量,扩展了合作范围,孤立了敌人。在开展统战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确定对策,做到既团结又斗争,这种“组织不纯”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陕甘边根据地在创建游击队、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对民团武装、土匪武装、哥老会武装等社会力量开展统战工作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丰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早期的土地革命,总体上来看进行得比较成功,主要原因是当时根据地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方针政策比较切合实际。这些成功的经验不仅对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些宝贵经验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