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近年来,市民社会无疑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语。哈贝马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对市民社会思想作出了突出的阐释。在追溯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的理论渊源基础上,通过对哈贝马斯两个阶段市民社会概念的阐释,彰显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文化视阈的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并进而揭示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实质及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础。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从鼎盛到后现代的转变,对文化体系和交往行为的研究是其理论特点,"公共领域""生活世界"是其理论核心。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二者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4)
哈贝马斯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共领域思想,并揭露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随后,他提出了一条拯挽救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有效途径——交往理性,尽管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却对中国的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面对中国艺术批评公共性的缺失,建构真正的、文化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公共领域,是当今知识分子急需直面的问题。艺术批评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生活世界,艺术批评的公共性,是当代艺术保持独立与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自主的艺术空间的特点是在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和理解。这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异质同构。主要侧重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发展研究,以期从文化的公共性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艺术批评。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导致理性分裂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压灭价值理性使社会交往陷入困境。哈贝马斯立足于交互主体的基础,构建具有语言性、主体间性的交往理性,对于我们摆脱现实交往困境,化解人与人的冲突,抵制系统对生活世界殖民,在当代社会多元分化态势中达成价值共识,实现社会和谐,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光芸 《理论探讨》2008,(2):146-150
协商民主所体现的平等、公民参与、宽容、互动等理念表明公共领域与市民参与是协商民主实行的基础.而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缓慢、市民参与不足将制约着协商民主的施行.因此,在我国推行协商民主的首要条件是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公共领域,为民众营造一个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对独立的广阔空间.具体而言,政府要为培育和规范公共领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健全的市民社会,培养公民的公共领域主体意识,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公共领域的讨论平台.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5)
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遭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相似文献   

8.
公共管理与公众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8世纪开始兴起的公众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形成,而20世纪公共管理的勃兴正是这种民主思想体制化的必然结果。对于公众舆论的理性与非理性认识分野,受制于背后复杂的权力博弈。在近代公众舆论观向现代公众舆论观转型的过程中,公众权力论逐渐让位于管理控制论。由于国家-市场-市民社会的关系失衡,当代公众舆论面临着环境危机。在目前善治的要求下,公共管理从公共利益出发,必须以保护公众舆论的自由和多元为己任,确立自身被监督者、反馈者和配给者的多重角色,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9.
龚晓珺 《学理论》2012,(12):18-20
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公民社会的培育和高校政治学教学改革的正相关性出发,探讨高校政治学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公民社会培育的现实契合,基于民主、平等参与、自由讨论等公民社会理念基础上的教学改革,及育人目标——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的高扬等,意在表达一种颇具现实关怀的教学和政治之间的合法性互动关系,以及体现在教学中的民主政治旨趣。  相似文献   

10.
郭晓明 《学理论》2012,(1):33-35,117
中国共产党建党已满90周年,追忆过去,展望未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前行。回顾市民社会发展的西方路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不断深入到当今中国发展的各个角落的背景下,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领域,都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按照立足于本国的中国路径,作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1.
李三虎 《公共管理学报》2005,2(2):55-62,94-95
就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不仅直接强化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在其涉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网络伦理等问题方面又显现出了对科技发展的公共价值的相应反思。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公共领域来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关系问题。科技进步无疑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但科技发展及其生态和社会效应本身也可以作为公共问题在公共领域层面获得政治伦理考量。也就是说,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建构科技公共交往机制,确保公众最大程度地参与科技发展的公共决策,进而推动权力、资本和知识精英围绕着科技与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问题,提出适合公共利益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逐步生成。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4)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民主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它是调节国家和社会(市民社会)的独立领域。公民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公共舆论进而和公共权力相抗衡。作为公共领域的主体,公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对公共领域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公共领域要注重通过培育公民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和健全大众媒介组织加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批判能力,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3.
何文婷 《学理论》2015,(4):86-87
哈贝马斯是一位现实感极强的思想家,他在理论研究中始终追求的目标是为现实生活寻找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规范。他以社会批判理论为基本出发点,立足于交往行为范畴,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社会劳动、类的历史的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假说的批判性考察来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徐闻 《理论视野》2011,(4):70-71
一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理性赋予每个个体以交往能力。而个体的交往能力是个体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实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成功的交往,都是遵守了交往规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场域理论和理性行动者理论为理论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剖析公共危机滋生、蔓延、恶化的社会原因。一方面,中等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速度过快、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引发公共危机。另一方面,公共危机场域中,政府部门、大众传媒、第三部门、市场组织和社会公众等理性社会行动者的保全各自利益的决策和行为,会加剧公共危机的蔓延和恶化。  相似文献   

16.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是通过培育理性社会主体来承接政府职能转变而让渡出来的社会管理权力,进而才能激发社会活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因此,通过社会公共领域培育理性社会主体和理性社会力量是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6)
1978年诞生的《今天》杂志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诞生的标志。它由地下文学转入地上文学的诞生方式、文学公共领域和政治公共领域相融合的反叛特性,以诗歌为主要载体的表现形式和特别曲折的发展道路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诞生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表现。通过分析《今天》杂志诞生和发展的史料,探讨文学公共领域诞生过程中存在特殊性的理由和表现。  相似文献   

18.
许鑫 《理论导刊》2012,(5):51-54
互联网对民主和公共领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谁在使用、为何使用、怎样使用。网络媒介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但也难以摆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的影响。不仅如此,由于技术与社会的动态变迁,网络时代的公共领域亟需理论和概念的重构,相关研究范式也应转换。  相似文献   

19.
崔云阁  郝炳艳 《学理论》2011,(29):21-22
市民社会是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市民社会孕育并演进于西方,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态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市民社会理论,从历史的角度上把握市民社会的精神与本质。  相似文献   

20.
国民之争问题在中国日益突显,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代性问题。现代性加剧了个人与国家的疏离,尤其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个体自由与整体和谐的冲突不可避免。哈贝马斯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外建立新型政治经济哲学,即话语政治,并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开创出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将社会结构区分为系统与生活世界两部分,用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的方式,并借助公共领域这个中介,协调两者间的矛盾。于是,国家维护系统权力,公民维护社会规范,在权力与规范的对立中,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为国民之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协调方法,也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国民之争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