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趋同论”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似乎又热闹了起来,特别是最近一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趋同论”也在不断地升温。据调查,持“趋同论”观点的人数在高校青年学  相似文献   

2.
“趋同论”是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逐渐“融合”的理论。对“趋同论”需要作专门的研究、分析和批判。本文所涉及的则是国内一些与私有化有关的,即能够成为私有化理论依据的趋同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和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一些论者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经济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所  相似文献   

3.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理论中,“两种制度趋同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对“两种制度趋同论”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吴雄丞 《求实》2002,4(11):22-24
当代世界对人类社会历史未来走向问题的看法不外乎三种 :“永恒论”、“趋同论”和“取代论” ,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 ,社会主义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发展 ,“取代论”是当之无愧的真理。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必将会走出低谷 ,出现全面的复兴与高涨 ;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当前和今后新的实践中 ,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回答新课题 ,提出新思想 ,从而得到新发展。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战后,西方部分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与东方共产主义世界在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基本差别将逐步缩小以致消除,提出了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趋同论”或“融合论”,公然宣称:“西方资本主义将受到社会民主党式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即社会主义政策——引者著)的‘驯化’,而共产主义则趋于更加承认自己的那一套不行,偷偷地采取资本主义的市场制以及政治上逐步自由化,只是放不下意识形态的面子。”从他们论述趋同的范围看,各种观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索罗金  相似文献   

6.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它自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同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有自己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从而成为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放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然陷入资本主义泥坑。在基本制度层次上不问姓“社”姓“资”,客观上是会导致资本主义化的。赞同“趋同论”、“交融论”的人,往往只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运行机制方面的某些共性,而抹杀了两种社会形态在基本制度方面的对立性。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参与经济全球化、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往来的,这与社会制度的趋同、交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因素,不能说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了。民主社会主义是进行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但它却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所谓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包含一个相对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并提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论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步骤和前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不可或缺的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服务于现实革命斗争需要的有关政策与策略,不能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来解读。  相似文献   

8.
两种经济制度“趋同论”,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差别逐步缩小,最终将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的理论。它一出笼就被西方国家政界、理论界、新闻界广泛宣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并无多大争论。但是,在如何理解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涵义,以及阐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却一直存在着重大的意见分歧。学术界有些同志只讲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的一面,而忽视或者否认两者之间对立的另一面。近年来,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论”,(或称“相容论”或“趋同论”)甚为盛行。我们认为这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而且给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因此,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少数青年学生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一些困惑或混乱。如价值观上,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价值,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政治观上,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趋同论”。对待个人、集体、国家利益态度上,认为现在搞市场经  相似文献   

11.
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和机制。讲“效率优先”,不能变成“唯效率论”;强调“兼顾公平”,不能把公平“能兼则兼,不能兼则弃”,更不能变成“公平次要论”甚至“不要公平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因此,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两种社会制度的趋同现象》一文,指出趋同论只讲联系,不顾差别,必然带来消极作用;趋同现象背后有许多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相关论述回答了当前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推进改革攻坚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随着国民对“中国梦”的深度把握和深切认可,必将对国民心理建设起到全面的规范和导向作用。用“三天”论砥砺民族心志;用“三好”论引导国民心向:用“三必”论启迪社会心智;“用三有”论激发社会心九在励志、明义、启智、立信等方面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全有序、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快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要求加快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为此,在完善工伤保险问题上要破除“成本论”、“不划算论”、“环境论”、“小险种论”和“雇主责任险论”等,做强工伤保险事业,以推进高风险企业参保的重点,全力推进工伤保险面;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健全标准;理顺体制,健全机构,加强工伤保险的基础工作,稳妥地推进工伤预防和康复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刮起了一股“淡化主义”、“告别主义”之风,鼓吹什么“不要问姓社与姓资”、“不要管姓公与姓私”;“只要有钱有利,管它什么主义不主义”;“主义不能当饭吃,公有制也不打粮食”;人类走向进步“文明”,“趋同”已不可逆转。一些书刊公然附合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以贬低马克思主义为荣,散布种种谬论;或者借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而贬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者借口发展而实际照抄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理论观点;在学习、宣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中,也出现了片面性、绝对化、实用主义等倾向,甚至把自己的不正确理解当成邓小平的原意或党的十五大精神。在这样的大是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制与放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民主主义理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大部分构成,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析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中国完成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问题之文章的“前后篇”。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这一“前篇”告一段落。作为“后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系统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在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①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主要包含关于联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必然性、任务、纲领、前途等问题。在新民主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是社会革命意义上的“同时胜利”论,并不否认政治革命的“一国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政治革命意义上的“一国胜利”论,并不否认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然是“同时胜利”。“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不是对立的。因此,关于“同时胜利”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过时,因而被“一国胜利”论所取代的传统观点,没有准确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社会主义胜利问题上的本来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向德平 《探索》2002,23(1):17-20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改革动力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9.
1992。4。26一6。25 (报纸、期刊名称后面的数字是 日期、期数) 婚政治山西人口性别比失衡原因初探王琳 山西大学学报洲.2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普遍真理—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的体会泥增寿同上人口文化素质的低谷现象何济川 山西师大学报92‘2社会主义出现挫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石中共青团山西通讯92.2本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症结梁中堂 晋阳学刊92.3论山西人口性别比王琳同上“社会趋同论”评析成名军同上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七大职责侯宪林刘令蔚 晋阳学刊92。2社会主义阶段的劳动也是生活需要 张华…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所蕴涵的“实心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本体工夫合一”的“实心”论,“实地用功”的“实功”论,“践履之实”的“实行”论,以及“爱人之诚心,亲民之实学”的“明德亲民”论。王阳明“实心实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实学”社会思潮的理论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