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外出办事,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儿子说:“你别去,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她的儿子听了,很高兴,不哭了。她办完事回来,见曾子正准备杀猪,便问:“你为什么杀猪?”曾子说:“你不是说了吗,等你回来给孩子杀猪吗。”夫人说:“我是哄他的。”曾子说:“孩子以父母为师,你这次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骗你的。”夫人听曾子说得有理,就同意把猪杀了。讲诚信,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安身立命之本。在我国历史上,因讲信用而成就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守信用而身败…  相似文献   

2.
赵子源 《党课》2020,(6):110-111
“在生活的打击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日子一如往常是最安稳的幸福。”作者苏晓琳在《追逐我的梦》一书中的开篇这样说。她的文字也是安稳的,没有刻意去描写苦难的跌宕起伏,也没有刻意赚人眼泪的情感叙述。苏晓琳,是一位残疾人;而我,是一名图书编辑。  相似文献   

3.
姓名,本是一个人的标志或代号,是个体表征自我存在的生命编码.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考察,就不难发现中国人姓名这个编码,还蕴含着取名者的主观要求和意愿.在毛泽东的人际交往中,当他在论及人的姓名时,尤其擅于挖掘人名的深层意蕴,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而他借诗中的词语巧代人名的藏名释名艺术,简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奇妙境地.藏名释名寄厚望黄镇是将军外交家,原名黄士元.那一年,黄镇将军赴布达佩斯.临行前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缓步走到黄镇跟前,停下脚步问:“黄镇,你原来那个名字黄士元不是很好吗?改它做什么?”“我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  相似文献   

4.
少时读书没选择,见啥读啥,偶得一本《礼书》,竟也啃了起来。当读到“德者,得也”时,不知何意,请教一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他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但得到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做人的尊严和别人的尊敬。老者短短几句话,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社会阅历渐丰,更觉这“德”与“得”有着不同凡响的内涵:古往今来,许多人虽官居要位,却因“德”甘守清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而永垂史册者比比皆是,因“得”厚颜无耻、身败名裂、自取灭亡而遗臭万年者亦大有人在。可见,这“德”与“得”,音虽相同,但如把…  相似文献   

5.
湍水石 《前线》2013,(4):83-83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谁都会有错,但错不可怕,肯改便令人称道。而肯改者,一定容得下尖锐批评。毛泽东曾宽容农妇的诅咒,周恩来凡事爱作自我批评,陈毅“道歉亲上门”,陈云“喜欢听坏话”。他们无不是容得下尖锐批评的典范。然而,现今一些党员干部却不怎么喜欢这样的逆耳忠言。他们愿意听表扬话,听顺耳的话,不愿尖锐批评的话。一遇尖锐批评,便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他们平时一言堂惯了,陶醉于“上一呼而下百诺”,对尖锐批评,耿耿于怀,或给人脸色,或给人“穿小鞋”;他们嘴上说“欢迎批评”,表面上“虚心接受”,但不是百般辩解叫冤,就是竭力推卸责任,找理由搪塞,寻原因逃避,觅别人“垫背”,要不就敷衍了事,一转身撇在脑后。  相似文献   

6.
顺风易落     
一群孩子在公园放风筝,其中一个孩子怎么也不能把风筝放飞起来。一个大一点儿的孩子走过去,对这个孩子说:“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逆着风放,就不会这样了。”果然,这个孩子按照指点,很快就把风筝放飞起来。风筝往往是在顺风时掉下来的,我们不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只是惊叹,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相似:很多人不也是在人生最顺利的时候把握不住,吃了败仗、栽了跟头吗?反倒是逆境更令人奋进,更容易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7.
“穿本色衣。”这是龙清秀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真挚而朴实的语言,不仅道出了一位女共产党员的心声,同时也是这名优秀公务员廉洁一生的生动写照。听来不禁催人泪下。穿本色衣、住本色房、吃本色饭,说白了其实都只是一种形式,龙清秀在物质上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其意图并不是像某些人那样,刻意标榜自己“身无长物”,以期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她只不过是在时刻约束自己,提醒自己做一个“本色”的人,当一名“本色”的干部。龙清秀有一句名言:“人格,比生命还重要。”在病床上,她对前来看望的同志说:“鲜花我收下,钱,你们拿回去,不…  相似文献   

8.
符号 《求是》1997,(16)
参加少先队干部“竞选”演讲会、只见一个个配戴红杠标志的小红领巾走上讲台,用稚嫩而清亮的童音进行演说,先报告姓名、年龄,然后是学习、表现、打算……。说到“打算”时,则多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共产主义教育”等等的话语。我不禁为这些旗帜鲜明、大胆而自信的孩子由衷喜悦。 不过听了一个个发言,也不禁想到了另一面:八九岁十来岁的孩  相似文献   

9.
面子问题     
快乐大叔 《党课》2012,(15):95-96
中国人办事讲究面子,而面子最初代表的其实就是人的一张脸,因而才有了所谓脸面一说。综合词典以及“百度百科”中对面子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脸;面颜体面;光彩照人;情面、情分;物体的表面;事情或道理的外表;中国社会中存在并运行的“潜规则”……面子还指在人生过程中步步高升,借由自身成功和他人夸耀而获取的名声,也是借由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在具体表现方面,往往给了一个人面子,就是尊重了这个人的人格;而扫了一个人的面子,就是无视了这个人的自尊心,实际上等同于一种轻视乃至于蔑视。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9,(7):111-112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交往时表现出“弹性不足”,如:看不顺眼者不来往;兴趣不同者不接近;话不投机者懒得说;令人不愉快者断交。当然,这种交往的态度和原则也无可非议,但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做事还是有点弹性即灵活性为好,交往也是如此。以下是弹性交往的五个法则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奇从实出     
奇从实出宗明公牛者无奶,童稚皆知。世上绝难有竟去给公牛挤奶的蠢人。漫画家华君武却刻意构思了这样一幅“绝难有”的画面,可谓画思新奇,超凡脱俗。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奇从实出。一句“赠给不进行调查研究者”,如画龙点睛,使人浮想联翩,感由心生。现实生活中,那...  相似文献   

12.
秦德君 《廉政瞭望》2010,(17):65-65
说起来,男人坏毛病不少。比如好色,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抱怨“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但好色多少是“人之本性”,食色性也;再如好赌、好懒、好财、吝啬等,也是男人可恶的毛病,但这些,也多为世人常态。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患先天性眼病的盲残女,当“法轮功”的练习者开始劝我练“法轮功”时,我也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大早起来加入到“法轮功”晨练的人群之中。可我一听讲解者说,练“法轮功”的人腹部有个大法轮如何如何起作用,就憋不住笑了。当时我对身边的人说,如果肚子真有大法轮的话,那么五脏六腑哪去了,这么多年我咋没听说过大夫在哪个人的肚子里找到过这种大法轮呢?这纯粹是假话、谎话、骗人的话。“法轮功”的讲解者听到我与他唱反调,便不点名地说,练“法轮功”的人必须心诚才灵,心不诚的人请离开此地,不要影响大家练功。他在前边…  相似文献   

14.
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也常听到“能者多劳”这句话。“能者”由于能办事、会干事,工作质量好、效率高,领导用起来顺手,同事也经常找他帮忙,这样一来,“能者”自然就比一般人要“多劳”些。这里不妨深究一步:“能者”的能力水平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平时的“多劳”,是以“劳者”也会“多能”。  相似文献   

15.
齐夫  孙之 《前线》2008,(6):59-59
“反求诸己”这个成语出自一段古文。文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意思是说.追求仁德的人好比射箭,如果射出的箭没有中靶,不会去责怪那些射中了目标而比自己强的人.而只会反躬省察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迟开的花蕾     
人们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园丁,那我们就应该像母亲那样悉心地爱护孩子,像园丁那样精心培育幼苗。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正如一位师者在其文章中写道:“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  相似文献   

17.
由来名位输勋业农夫“名位”者,名声地位也;“勋业”者,功劳业绩也。名位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重要标志,是世人穷毕生精力孜孜追求的目标,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写得分明:只有以建立相应的勋业为基础的名位才是长久的,永存的。否则,个人刻意追名逐位也好,他人助你扬名...  相似文献   

18.
程世刚 《党史博采》2006,(12):39-41
人各有名,名字不仅仅是标识一个人的“符号”,有些人的姓名也寓含着他(她)的抱负和志向,在新中国1955年授衔产生的十位元帅中,除聂荣臻外都有着非凡的改名经历。一、朱德:红色的品德朱德,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六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西麓李家湾一个佃农家庭。在他戎马生涯的一生中,曾用过好几个别名。朱德诞生时,母亲为图个好抚养,像他前面两个哥哥“阿牛”、“阿马”一样给他取乳名叫“狗儿”。偶尔,朱家也按川北习俗,分别称呼兄弟三人为“牛娃子”“、马娃子”和“狗娃子”。到了4岁,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  相似文献   

19.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是一种美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事求是”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一个人能否自觉地、一贯地坚持“实事求是”,不仅受思想方法、认识能力以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与道德境界的高低直接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事求是也是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美德,“实事求是”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实事求是”是一种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怀。无私才能无畏,出于公心才能行于正道。只有舍得为坚持真理、伸张正义而自我牺牲的人,才能做到彻底地、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相反,任何偏私心理都会导致对事实和真理的扭曲和背离。如现实中有的人为图谋私利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