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偶然性的吗?敢于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回应这种疑问,需要说清楚: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历史背景下的学习西方潮流;对资本主义的失望与"以俄为师"的转向;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传入中国的社会思潮在比较中获得优势;中国先进分子由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实践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一脉相承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内在统一的理论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思维方式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定位就是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一个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变为一个在社会生活其他各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其理论功能就是要在充分发扬马克思主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对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展开理论和实践批判,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解释力、说服力和凝聚力,从而更能有机地整合各种社会思想:其形成路径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现、总结中国实际问题,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基本方法就是要具体地、有针对性地根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层次性和人们自身差异性的特点,采取灌输和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一脉相承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内在统一的理论核心,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理论与实践使命。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是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推进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是科学的真理,是因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贯穿它全部观点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7.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品质,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正足由于理沦创新,才推动了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土化与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际上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或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需要根据各国国情与各国国情的发展和变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今各国,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生命力在于与各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新世纪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重新审视、系统考虑理论创新、舆论宣传与社会传播的密切关联,深入探究此种关联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瞻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观之,三者不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而且在以下三方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巨大影响:持之以恒的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持续有效的舆论宣传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说服力的重要途径;广泛的社会传播与认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凝聚力的集中表现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崑 《当代党员》2022,(1):43-4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去原汁原味地领悟,同时更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去领会,也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相似文献   

1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之所以适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及宣传普及的实践和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要厘清三个问题:从理论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从实践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的问题,从价值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作用或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9,(6)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范畴有着独特的含义,既指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全球发展的前景、趋势和意义,也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形成与将要形成的理论样态、发展进程和世界影响。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一方面基于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和替代性道路规划的高度,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普遍幸福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来解决各国面临的时代课题,特别是基于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事实,凝练中国经验,创新理论形态,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基本要义在于,充分而彻底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21世纪全球的客观社会现实,在解决时代课题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近一百年的当今中国,重新审视什么是马克思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三个基本问题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梳理与探讨,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发展,反思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所起到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姜喜咏 《求实》2007,4(12):12-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性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动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性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性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认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奥秘,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青春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战无不胜的根基,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它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要使主观思想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前提。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表现的理论形态,它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毛泽东用实事求是这句中国古话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阐释:"‘实事’就是客观  相似文献   

17.
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清晰指引,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五次推进,每一次推进都是在更高程度上审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实践、历史、主题都呈现出明确的"承—进"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这是紧密联系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清晰指引,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入了强大动力。一、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  相似文献   

20.
<正>始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党的理论武装的生命力所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