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战败国的身份付给战胜国日本2.3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这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国当时人口约3000万,这笔赔款相当于它几十年的财政总收入,靠这笔钱日本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军火工业和教育事业。然而,时过境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饱受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时,却没有得到日本应有和及时的战争赔偿。此后,由于时事变换,最终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和感叹。美国违背诺言,从中作梗1945年8月…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战败国的身份付给战胜国日本2.3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这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3年的财政收入.靠这笔钱日本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军火工业和教育事业.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却没有得到日本应有和及时的战争赔偿.此后,由于时事变换,最终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和感叹.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战败国的身份付给战胜国日本2.3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这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3年的财政收入。靠这笔钱日本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军火工业和教育事业。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却没有得到日本应有和及时的战争赔偿。此后,由于时事变换,最终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和感叹。1945年由中、美、英三国发布的《波茨坦公告》中,第一次明确了日本赔偿的原则,日本可以保留维持其经济运转所必须的工业设备和实物,其余的可以用来赔偿。战后初期,美国…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在1931—1945年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然而,令人惊诧的是,战争结束后,日本却几乎投有向中国缴付战争赔偿,而那些受害明显较轻的东南亚国家却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赔偿,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4个在法律上本来没有资格获得战争赔偿的国家通过对日“斗争”也得到了赔偿,甚至瑞士、西班牙、瑞典、丹麦4个“中立国”提出赔偿战争时所毁坏的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财产的要求也得到了日本的满足。  相似文献   

5.
谢茜 《学习月刊》2009,(10):9-10
日本战争赔偿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开始提起,到1976年赔偿支付完毕,历经30余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战后史。战争赔偿问题以冷战为分水岭,基本上分为两大阶段,即从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美国占领军宣布中止赔偿为第一时期,也就是我们统称的拆迁赔偿时期;第二时期,从1951年《旧金山和约》缔结之后到1976年,日本对东南亚各国赔偿完毕,我们统称为协议赔偿时期。  相似文献   

6.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国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造成我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O多亿美元,数以百万计的妇女惨遭兽性蹂躏……然而,作了侵略者的战败国日本向我国作了哪些战争赔偿呢? 据有关专家估算,日本对我国的战争赔偿应不少于3000亿美元,其中政  相似文献   

7.
杨光 《党史博览》2011,(5):25-29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波茨坦公告》,其中规定日本战后仅“被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货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从而确立了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抗战胜利后,中共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区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8.
王先勇 《世纪桥》2005,(5):70-71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战败国的身份付给战胜国日本2.3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这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3年的财政收入。靠这笔钱,日本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军火工业和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是人们最熟悉的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条款,它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责任"。但在其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战争赔偿是战争遗留问题的重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政策经历过一次重大的变化。战后初期,国民党在对日索赔问题上,还是能够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的,想通过对日索赔来达到削弱日本赖以发动战争的经济能力,同时也想通过此举来增强中国工业的复兴能力。国民政府在对日索赔问题上确定了如下几项重要方针:日本的重工业应保留在1914年的生产水平;轻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必须列入赔偿范围,由中国予以拆迁当战争还在进行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即着手进行战争损失的调查,以备在战后作为对日索赔之依据。1943年11月开罗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11.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近一时期来,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接连制造障碍,使两国关系受到损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诚然,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日本更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地发展。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方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接受了日方关于战争的“深刻的反省”;日方在谈判中则明确表示“对台湾不抱任何野心”、“毫无支援台湾独立的意图”、“也不设想将来台湾具有中华…  相似文献   

12.
石善涛 《党的文献》2016,(4):98-103
坚持"两个区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对日政策的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其中心思想是区分日本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大多数日本人民,根本目的是争取中日两国人民和平共处、世代友好。这一方针形成、发展于抗战全面爆发之际,对团结和争取日本人民共同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方针被广泛应用于推动中日民间外交和解决日侨归国、战犯处理、战争赔偿等问题的实践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两个区分"方针在今天并不过时,对我们处理对日关系、制定对日政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是日本的盲人教育专家,是一个盲人学者。我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学,十分向往中国。日本的盲人比较发达,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盲人学生到日本留学,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中国盲人。于是我立志效法中国唐朝的鉴真大和尚,做一次“瞽目西飞”,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同时也帮助中国的盲人学会日语,了解日本。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劳动力明显不足,1943年日本内阁决定,从中国等亚洲国家取得劳工。此后,强掳中国青壮年和部分战俘总共50685人去日本,送往35家公司的135个作业点,从事建筑、矿业、冶炼等苦役。据查,仅三菱和三井两公司,即使用劳工8200名,其中有1500名被折磨致死。1945年6月30日,在日本秋田县花冈矿山的中国劳工986多人,因不堪虐待,奋起反抗,旋即惨遭日本军警镇压,死418人,是为花冈惨案。日本投降后,旅日华侨和日本各界进步团体在广大日本人民的支持下,对在日中国劳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事实证明:战时被劫至日本…  相似文献   

15.
陆洋 《党建文汇》2005,(10):41-41
与中国分道扬镳 至今,对于日本文化是从中国唐朝学来的,日本人从不讳言。他们甚至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然而,历史的车轮滚到19世纪中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国和日本封建王朝,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炸开了眼”。它们在反抗与反思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文化对日本庭园的影响 日本庭园特别是古典庭园,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我国盛唐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也与绘画、文学、诗歌、服饰等一样。在当时的日本有着明显的反映。一千多年来,日本庭园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造园的每一个细部中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很早就由日本传入中国,日本渠道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使马克思主义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主要力量是留日学生,主要领导人物有李大钊、李达、陈望道等人。日本渠道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日本传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提供了主客观条件;另一方面,由日本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有其自身特点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但由于它发生的国际背景和当今世界的时代格局,对于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国际因素需综合加以考虑。日本作为一个曾经侵略中国,奴役、掠夺过台湾的国家。已成为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进程中所必须正视的重要国际因素。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翔实全面阐述台湾问题中日本因素的产生和阶段性特征、日本插手台湾问题的战略目的和原因、日本因素的消极影响和现实危害,对中国应对举措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0,(4):110-113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远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日本明显强于中国。2009年6月1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报告指出,按照目前趋势,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将在今年或明年超过日本。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3,(12):17-17
2009年以来,美国首次超越中国,成为日本最大出口市场。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对日本产品的需求全线下降,其中发电机械、机动车以及钢铁制品的出口总值降幅最大;与此同时,美国市场对日本汽车、汽车部件和电气机械的需求大幅转强;二是中日海上领土纠纷冲击了两国关系;三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了日本对华出口。分析人士表示,尽管日本对华出口在近几个月内有所改善,但前景仍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