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的法治观念有所增强,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运用法律手段获取救济。但有些人打官司的目的只在讨个“说法”,“出口气”,“争个理”,而不在乎索赔多少物质利益。有的人想表明自己告状旨在维护个人的权利与人格尊严,而不是为了钱,因而申明只象征性地“索赔一元”以避嫌。这种“一元钱”的官司,所在多有,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有的论者对这类“索赔一元”的官司提出质疑,认为这虽然也维护了个人的权利,却不足以给侵权者应有的惩罚和教训,客观上反会削弱法律的惩戒作用。这一论点是有见地的。因为…  相似文献   

2.
万清 《江淮法治》2009,(18):28-29
这是一起极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民事官司。甘蔗联合收割机发明人李土华在与汉森公司合作过程中,把自己发明的技术又转让给了另一家公司,汉森公司报案称专利技术被人泄露,柳州警方随即以涉嫌泄露商业秘密犯罪将李土华逮捕。之后他被法院以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一起专利民事纠纷夹带着一桩刑事案的情况极为罕见,因此这起官司也引起了知识产权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在湖南省长宁市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上,市委一位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把两个干部送给他的“买官钱”公开曝光,当场转交给市廉政办。并在大会上理直气壮地说:“你买官,我不卖!卖官,我的良心不容,我的人格不容,党纪国法不容!”这一行动,显示了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说出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所以值得叫好和称赞:一赞他“你买官,我不卖”的硬气。这是决定性的一着,因为社会上有官迷心窍、利欲熏心的人,所以有买官者,也就不足为奇,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卖”的一方,只要无人卖,这种“买卖”也就做不成了。所以面对重金买…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4日,两只内蒙古的“小肥羊”又跑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庭上顶起了“犄角”。一家是火锅店连锁店,是一家是生产火锅汤料的公司。两只“小肥羊”再次出现在法庭上,原因是火锅连锁店状告汤料生产公司,汤料生产公司被判败诉后不服气又上诉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这事儿还得从吃涮羊肉说起,吃涮肉讲究两件事:一是肉要嫩,二是料要鲜。小肥羊火锅用的肉自不必说,而且吃起来不沾小料,秘诀全在这汤料里头。可能就是看中这一点,市场上又出现了袋装的火锅汤料,也叫小肥羊,字体、标志都和小肥羊火锅差不多。草原上的朋友在北京打起了官司,因为“火锅”不想让“汤料”沾光。  相似文献   

5.
“网开一面”堪忧●饶泽寿网开一面,原作“网开三面”,典出《史记·殷本纪》。说的是有人在野外四面都布上网,还祈祷说:让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商汤看见后说:“唉,这样就把鸟捉尽了!”于是下令撤去三面网。商汤这样做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应该说是善举。大概由...  相似文献   

6.
孙祺然原告1996年11月25日,《中国律师》杂志与焦作金研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了“2元钱官司”研讨会,本刊主编刘桂明,采编部主任陈秋兰参加会议,该会由张栋主持,来自各界人士20人与会畅所欲言。孙祺然孙祺然(原告):《中国人民银行法》实施一年多了,明确规定拒收违法,但以往拒收人民币现象屡见不鲜,买卖双方往往在嘴上“较劲”,消费者深受拒收之苦,而没有人认真地去“讨个说法”。我既作为消费者又为银行职员遇到此事当然要依法维护人民币信誉,这个官司我不打也必然会有其他人来履行。若其不然,视而不见,不能从公众利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客随主便     
净土傍晚,夕阳西沉,单位来了客人。客人其实就是本县城兄弟单位来此办事的人。客人事情办成了,就说了许多感谢主人们的话。主人们当然就是这个单位的头头们。客人感谢后,就要回去。主人说:“不能走。”客人懂得,这不能走的意思就是要留他在这里吃晚饭。客人说:“不麻烦了。”主人说:“这有啥?下次再去麻烦你们就是了。”客人连说:“欢迎,欢迎。”又敬了一排香烟后,就起身告辞。几个主人见客人真心要走,就都一下子围了过来。一个主人拉住客人的左手说:“你不能走,咱俩都是从老山前线下来的,好长时间未‘战斗’了,今晚再交交…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大连市政府首开先河,出台了“设城市禁讨区”的规章。我不怀疑大连市立法“禁讨”的初衷,我想要说的是法律、地方性法规倘若脱离了社会的现实的经济状况,或者是有意无意陷入法律工具主义的泥淖。这“禁讨区”不但不能“禁讨”,还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
《政府法制》1998年第3期《一元钱官司庭审纪实》很有嚼头。文中作者提出了“一元钱官司值不值得打”的问题,介绍了常州日报开辟专栏讨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破财的官司不值得打;一是认为打官司的目的并非都是为了钱,而是要辩个黑与白,是与非,能输钱财,不输气。就案说案,笔者认为这场官司值得打,但既不是为“钱”,也不是为“气”,而  相似文献   

10.
在林林总总的官司中,民敢告官者并不多,而民胜官者屈指可数,民胜官后又被官抓者更是微乎其微。上海商人沈华荣经历了民告官、民胜官、尔后又被官抓的非常体验。2001年7月20日,沈华荣第三次被抓后带着脚镣又一次站在吉林省通化被审判。这是沈华荣与吉林省通化市公安局的第八场官司。沈华荣的辩护律师、上海市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主任翟建对记者第一句话就说,“这是一起冤案,如果沈华荣倾家荡产,我自费也要把官司打到底。”那么,这场连环官司究竟是怎么回事,还得从前因说起。沈华荣第一次被抓1996年5月19日,时任上海华锋钢材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1.
某君身居要职,掌有一定权力。闲来无事,见人养狗、养猫等宠物,心里痒痒,寻寻觅觅,找来一对幼鸟,一只为喜鹊,一只是乌鸦。从幼鸟养到成鸟,由于天性,两只宠物各显性格,鹊爱报喜,鸦喜报忧。 一天,主人下去搞调查,下面人陪同到现场察看,两只宠物随行。烈日当空,暑热难挡。路上,喜鹊看主人汗流浃背,赶紧飞到主人身旁,细声细语地说:“息息,息息。”主人便到大树下息凉,对众人夸赞:“喜鹊真善解人意,我没白养了它!”乌鸦看不惯喜鹊一副媚态,但主人都赞扬了,只好默然。 晚上,下面为了迎奉上司,备了丰盛的宴席招待。喜鹊…  相似文献   

12.
一桩风险诉讼代理结束后,律师成了当事人控告的“诈骗犯”,这是怎么回事? 律师提起诉讼向当事人追索风险代理费,这样的官司双方怎么说,法院又会怎么判?  相似文献   

13.
最近,身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傅熹年被一桩纠缠自己十几年的“家务事”官司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官司是因为堂弟堂妹要对祖父傅增湘留下的庞大家产重新依法分割。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政府法制》2012,(15):51-51
“东道主”一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朋友相聚,来了客人,主人常自称是“东道主”,客人说主人“你是东道主”等。人们经常使用,但许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词的来历。这个词出于《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早期,晋国发生内讧,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难流亡各国。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途经郑国受辱。后重耳当上晋国国君后,请秦国帮助,攻打郑国,以报复郑国当年无礼之举。  相似文献   

15.
张君 《西部法苑》2001,(6):32-33
距哈密市40公里的大泉湾乡三道城村二队,有个姓刘的村民去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款”,他交售的棉花价值超过3万元。刘某出门骑着摩托车,进门后吃香喝辣,家里高档家俱、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与主人同享“小康生活”的两只狼狗膘肥体壮。刘某还办起了一间电焊修理部,成了当地典型的“暴发户”。刘某的暴富引起了当地居民的疑惑:刘某一家自从1998年春天到三道城村二队居住以来,一直没有固定职业,仅有两亩自耕地。刘某到底靠什么发家致富的呢?有人跃跃欲试想从他那儿学点致富经验,可刘某总是推三阻四,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6.
成都以“休闲”而闻名于全国,麻将更是“休闲”中之精品,大街小巷、府南河边、公园茶肆,都随处可见“砌长城”的人们。麻将在成都市的普及率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难怪外来人到成都都很惊奇:“成都人大会休闲了,这一盛况绝对可以收入吉尼斯大全。” 一场举国罕见的官司打乱了成都人的“麻将生活”。 2000年11月16日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酷爱麻将的成都人来说,这天又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两年前,一位从北方移民到成都市的居民用法律的手段,正式向麻将提出了挑战。 是日上午9时许,为全国所注目的“麻将官司”在成…  相似文献   

17.
尹祖光 《江淮法治》2009,(16):36-37
幡然醒悟从爱好打鸟到义务护鸟 在江西省新建县恒湖垦殖场乃至整个鄱阳湖地区,祖籍安徽的黄先银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不过,他这个“名人”当得并不轻松。有人把他誉为“正义的化身”,也有人骂他是疯子、神经病,甚至还有人对他恨之入骨,扬言要出20万元买他的人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多管闲事”,不顾一切地举报和阻止他人偷猎鄱阳湖候鸟。  相似文献   

18.
王鸿任 《江淮法治》2009,(21):38-38
1997年底我当选砀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没来得及全面学习,1998年4月上旬便接到当月13日到颍上县参加全省代表工作座谈会的通知。我写的发言稿交有关领导审阅,他虽然只划掉“议案”两个字,但郑重指出:“你把议案与建议混淆了!”我想当然地问:“议案能不包括建议吗?”“它们谁也不包括谁,不符合要求的议案可以转为建议。”这一说,我更糊涂了。  相似文献   

19.
(一)当事人的综述1997年10月的一天上午8时左右,我刚过办公室上班,有位年约50余岁的老同志进来就问我:“你是王律师吗?”我答道:“是!有什么事吗?”他一面回答一面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后又拿出一面放大镜,叫我看纸上的笔痕是什么字。我拿过放大镜朝阳光处看,隐隐约约能看清笔痕的内容,我读给他听:‘“今借到陈XX现金贰万元(20000元),五个月归还,借款人蒋XX,年月日。”他一听连声叫道:“对2对!”随后他滔滔不绝地说:我拿了这张借据的笔痕纸,已跑了常州市的好几家律师事务所,他们看后都摇摇头,说这官司无法打,这…  相似文献   

20.
文杰 《当代审判》2003,(5):38-38
今年1月初,单位一位同事领来一位二十三四岁的女青年来到我办公室。同事介绍说,这个女青年是他远房亲属,遇到官司了,请我这个“法学家”帮帮忙。然后指着我对那个女青年说:“你有什么苦尽管向他诉,他是法学‘专家’,会帮你圆满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