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某单位讨论干部任用,会议刚结束,下面就传开了。原来,有领导向被任用的干部透露,会上他如何举荐,力促此次任命获得通过。被任命者十分感激,表示不忘领导的关爱之情。这种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是对党纪的破坏,对党风的败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在干部任用中兜售“私恩”,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求下属的感恩图报,甚至结党营私。宋朝宰相范纯仁在引荐人才时,必以天下公议,这些人被重用后却不知道是谁举荐的。有人问:“为宰相岂不可牢  相似文献   

2.
不市私恩     
不市私恩,即不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自古以来,“不市私恩”就被普遍认作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多少有识之士,都把“选贤荐能”作为报效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而决不从中谋取个人私利。近读宋史,有几段不市私恩的记述很有品味。“纯仁凡引荐人才,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意思是纯仁举荐的人才都是出于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有“不市私恩”之说,意为在处理公务中不以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这在今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一大批德才兼备、人民群众拥护的同志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这是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取得的可喜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和警惕,其中之一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公私混淆,有的人把对下级同志的关心、培养和使用视为个人…  相似文献   

4.
郭庆晨 《党课》2007,(6):126-127
曾经写过一篇《公恩不私谢》的文章,说的是掌握选贤任能之权的官员在举荐贤良之后,不能让被举荐者感激私人——因为荐贤是国事,对被荐者是公恩,公恩只能公谢,而不能私谢。  相似文献   

5.
私恩与公法     
邓忠强 《党课》2014,(10):77-78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竞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相似文献   

6.
说说宋和杨溥的举贤去私赵光辉从《资治通鉴》上读到唐朝一个人物的故事,此人叫宋,在武则天时为御史中丞,睿宗时官至宰相。为政期间,他选拔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深受当时朝野的赞誉。他任侍中时,朝廷有一个候选官员叫宋元超,各方面条件皆已具备,只等掌管全国官...  相似文献   

7.
王涛 《党课》2012,(8):77-78
时下,有些“一把手”,在工作中存在“事无巨细一手揽,大小问题一把抓”的现象。同时,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工作中凡事也都要抬出“一把手”.以示“重视”,好像一切离开了“一把手”就束手无策、难以办成。于是,什么事都需要“一把手”来抓。不管什么组织都要挂上“一把手”的大名,请“一把手”亲自任“组长”“主任”,不管什么工作都要“一把手”出面。  相似文献   

8.
“忠臣不私”与“私臣不忠”任骈春东汉年间,武威郡太守任廷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百姓拥戴,名垂凉州,朝野上下也对他颇多赞誉。在此之前,汉光武帝召见任廷,诏封他调任武戚太守,并要他一定好好侍侯上司,以求将来不断升迁,好光宗耀祖。任廷听后,不以为然,反说如果...  相似文献   

9.
公与私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倡导的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要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这样一种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体现,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念已经彻底转变为了“崇公重私”,这无疑是更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有句俗话:“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也有类似说法,不过更直截了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里,天呀地呀上帝呀全是假托,骨子里无非是讲,“私”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据理论家言,此种私有观念是由留存久远的私有制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同志得到了提升,当晚便带着礼品跑到领导家,激动地说:“多亏您的关照,您对我的恩情真是太大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可这位领导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严肃地说:“你能得到提升是组织研究决定的,决不能把党组织的关怀记到个人的头上。” 这位领导拒绝私谢,不把党组织的决定揽到自己头上,其情操值得称道。现实生活中,“公事私谢”的现象并不少见。某个单位得到了上级下拨的经费,便感恩某个主管领导帮了大忙;某个人入了党、立了功,便感谢某个  相似文献   

12.
一、“公权”何以私用  权力腐败是有条件的,只能发生在具有支配社会公共权力的“公权”所有者身上。公款支出、项目审批、资源分配等很多事要经过政府决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理、厂长及部门领导们也是一种“政府官员”,是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的人,都在不同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具有相应的权力。这些人中谁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谁就有可能私欲膨胀,搞权力腐败。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这种腐败带来的损害就越大。  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是权力商品化。有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缺乏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把党和人…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干部得到了提升,当晚便带着礼品跑到领导家,激动地说:“多亏领导给上面说了不少好话,做了不少工作,您对我的恩情真是大大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可这位领导听后不是感到心安理得,而是心里很不是滋味,严肃地说:“你能得到提升是组织研究决定的,决不能把党组织的功绩记到个人的功劳簿上。”  相似文献   

14.
陈光 《党课》2013,(4):56-56
组工干部下基层是察民情、解民忧、集民智的有效举措,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下基层中,绝大多数组工干部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仅掌握了民情,还为基层的党建工作献上了“金点子”、指明了“金路子”,但是在有的地方,也有极少数组工干部在下基层时,还不等熟悉情况,就轻易“作指示”“下命令”,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以私为首恶。“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一人如此,一国亦然,所谓“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相似文献   

16.
国语 《党建文汇》2007,(8):37-37
“私了”吃了亏全某是福建省泰宁县某镇一普通农民,2006年3月29日,他在邵武市某建筑工地挖地基时,一面墙轰然倒下,全某躲避不及被压在下面,造成右手骨骨折,腰脊椎断裂,胸肋骨断裂两根。全莱住院治疗了4个月,花去4.6万余元。出院后,全某向老板吴某提出支付医疗费及误工补偿等费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身作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员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备的内在素质。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在实际行动中,不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而是以“声”作则,哗众取宠,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说字当头,只说不做。这种类型的领导干部只善说而不乐于干实事。说时滔滔不绝,天花乱坠,乍一听其言似乎是为政有道,治国有方,谋事有略,成事在胸。可是干时他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24):44-44
近日,随着某公务员打骂自己父母事件被广泛关注,公务员的“德”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打骂自己父母属于“私德”,公权力不应过分介入。但事实上,公务员的道德具有比较特殊的社会属性,我国传统选拔政吏的标准就是“尚贤重德”,而现代社会中如果公务员道德缺失,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还对社会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或单位在工作生活当中多少会得到领导或组织的关心帮助,或大力提携促成成长进步,或雪中送炭解决实际困难,或创造条件帮带赢得荣誉,不少单位和同志事后会由衷感激,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身的谢意。这本身无可厚非,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但现实中存在的公恩私谢和私恩公谢的现象,却是变相的腐化问题。公恩私谢是指一个单位或个人受到组织、集体的关心、培养取得了荣誉进步或破解了难题,本应以更高的标准积极工作来感恩、回报组织,但受益单位或个人认为是主要领导或某一个领导关心的结果,因此把恩情记在某个领导身上,私下以公款公物表示谢意,从而形成感情上的依附关系,以至发展为派别山头,感恩组织变成了感恩个人,对组织负责变成了对个人负责,容易造成跟风站队、亲疏远近、划圈等不良风气,同时,也容易鼓励放纵一些领导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或单位在工作当中多少会得到领导或组织的关心帮助,或大力提携促其成长进步,或雪中送炭解决实际困难,或创造条件帮带赢得荣誉。不少单位或同志事后会由衷感激,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身的谢意。这本身无可厚非,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