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通古今之变"在司马迁那里不仅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审视古今时代的文化观念。在"通古今"的思维模式下,司马迁对古今作家、作品的批评能够以贯通的眼光来进行审视,这对后世文学批评有所启发。同时,在"通古今之变"的文化观念之下,司马迁能够以等视古今的态度对古今作家、作品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现在文论思想的总体特征上,基于"通古今之变"的观念,司马迁既有对传统文论的继承也有在此基础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从"造福"到"谋福"再到"谋权利"是有关"福"观念的两次更新.领导者自觉是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领导、民主领导、依法领导是领导者自觉及其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的"造福"观念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领导者应更新"造福"观念和"官"观念,自觉树立"谋福"观念,特别是要牢固树立"谋权利"观念,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天下主义"是中华各家之基本价值观,追求超乎国家观念、超越国家疆界、构建世界制度,"以天下观天下",而非"以国家观天下"。《周礼·天官冢宰》之"政制架构"不只是"治国之道",更是"平天下之道"。《礼记·王制》之"政制架构"既有封建制度、寓郡县于封建制度,又有国家制度,明显是超乎国家观念的。《荀子·王制》所谓"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论""王者之法"及其化外制度、君子制度、群分制度、有余制度等等之构想,亦均是超乎国家观念的。费孝通先生"双轨"或"一国两制"之观察局限性很大,实际上中华"天下政制"乃是"郡县制""封建制""宗藩制"混合而成之"一国三制"。贤能主义与精英主义、可持续主义与长久主义、混和主义与三极思维、文化主义与柔弱主义、天下主义与世界主义、天-君-民循环生克主义等等,乃是中华"天下政制"之价值观基础。当今世界"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已趋极端,将来之发展,若不参鉴中华"天下政制"及其价值观,恐无前途。  相似文献   

4.
任晶 《学理论》2013,(23):252-253
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官制度,从清朝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文治"国策。在清代",孝"观念渗透了官僚制度的各个方面。"孝"是为官的必备品德。丁忧制度便是清代官僚制度中体现孝道的一项重要政策。丁忧是指官员遇有父母等长辈之故,而离任治丧守孝之制。从清代文官丁忧守制期限、官员丁忧的报丧程序以及清代丁忧官员的范围扩大,来阐述文官的丁忧制度。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3)
诚是周敦颐《通书》中的核心观念。从天道层面讲,诚是天道本质、圣人本有。从人道层面讲,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天道之赋予人而成为人道之德性。周子认为,只要一日而决,果敢决断于外,坚守深藏于内,就能贯通天道与人道。周敦颐通过对"诚"这一观念分天道与人道进行阐发和论证,贯通了天道和人道,使天道落实到了人道的心性本体之上,同时也使人道有了天道这一本体论的依归。周子以诚为中心建立了他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党在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过程中,逐步实现了领导理念的创新,在党的领导目的上,提出了"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在党的领导观念上,增强了法治观念、完善了德治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导方式上,更趋于理性和务实。  相似文献   

7.
1903年出版的《社会问题》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该书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事迹,阐述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共产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将社会主义区分为"广义社会主义"和"狭义社会主义",并提出构成"社会主义之主脑"的四要素;详细分析了托拉斯的负面作用;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比较了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批评中详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引介了大量与马克思主义观念谱系密切相关的关键术语和核心概念。该书为马克思主义观念谱系在中国的早期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公民的日常行为做出规范。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儒家思想对当下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启示意义。儒家思想以"仁爱"作为本源,试图构建一个超越差等之爱,实现一体之仁的社会,并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论架构。文章还借用"中国正义论"的观念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观在社会层面的规定正是对传统"正义论"的复归。此外,儒家的修身、诚信等观念也为当下的一些理论提供了理论根基。当前,中国正处在时代转型的大潮中,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西方价值观的融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等都呼唤复兴传统文化、立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观念在其自我表达中作为一种普遍的抽象权利,但在其具体历史语境中则始终指向"资本自由"和"欲望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念虽然分享了自由主义共同的历史出发点,但是却有着超越性的诠释路径。马克思将自由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性力量,用劳动自由扬弃了政治自由,并批判了欲望自由。把握两种自由观的不同逻辑向度,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与传统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之区别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做出,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责和"精神为之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突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和谐观念为之提供了外在的思想文化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和谐社会思想为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9)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对法治观念的科学内涵缺乏系统化、逻辑化的挖掘。本文从法治观念这一概念的内在逻辑出发,分别探讨法治和观念的内在含义,指出法治观念的科学内涵是法治在人民群众心灵中的三重呈现结构即理性之认知、敬畏之感情和坚定之信念。  相似文献   

12.
公私观念直接或间接影响农民的行为选择和集体行动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主导的公私观念经历了由公的合理性建构、私的合理性建构到公私协力的合理性建构的转换。与此相适应,农民公私观念实现了由公之优先、崇公抑私,私之合理、尚公重私到公私协力、同心同力的转换,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价值诉求的显著差异。现阶段的农民公私观念存在"集体意识淡化、向心力不足,道德秩序混沌、和谐力不足,利益理性至上、凝聚力不足"等局限。亟须通过优化市场秩序以传递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信念、培育公共空间以促进农民公共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生长、完善激励约束以实现传统与现代公共资源的整合等多重路径,从公私兼顾和利他奉献两个层面全面提升新时代的农民公私观念。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统领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逻辑、权利逻辑和安全逻辑,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建设在民族议题上的核心要求。对于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国家建设工作,我们引入了观念政治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整体的研究纲领。结合观念政治研究的三个源头: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认知、政治思想史中的观念史(概念史)传统、网络安全研究中的观念政治纲领,我们设计出观念史变迁、国家之观念建构、观念之社会塑造、敌对性观念、外部观念借鉴五大次级研究纲领,从理论、思潮和社会实践层面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观念维度,并呈现了在这一维度我们工作的建构点、竞争合作点、敌对点、观察借鉴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方学界围绕着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第11章中的"宴会之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亚里士多德塑造成为一位认识论民主论者或协商民主论者。但在本文看来,"宴会之喻"与其说是对民主政体的赞美,还不如说是对公民政体的期待。"宴会之喻"中的多数只具备部分的德性和明智,作为个体,他们不具备担任重要官职的能力,只能以集体的方式来行使选举官员并对之进行审查的职能,其政治参与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无关,不能作为支持认识论民主的证据;"宴会之喻"中的多数是通过慎思、投票,而不是协商、讨论的方式来行使权力,亦非协商民主的先声。将"宴会之喻"视为民主的认识论证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将现代民主观念投射到古代先贤身上所造成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社会治理及创新实践应遵循行政法治理念,行政法治的发展也必须积极回应社会治理创新的需求,为之提供相应的理念和制度保障。当前,政府社会治理在观念、主体、手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存在一些与行政法治不相适应的问题。破解之道在于加强行政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强化相关理论的适应性,体现社会治理观念的创新;修正"行政主体"理论,重塑"国家—社会—公民"的关系,反映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完善行政程序制度,构建参与式行政模式,搭建社会治理公众监督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应急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监督体系,保证社会纠纷化解机制的良性运作与衔接。  相似文献   

16.
江怿骏 《学理论》2012,(14):176-177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分别提出"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道德要求。时光荏苒,这种宝贵的传统美德经历了朝代更迭和岁月沧桑的无数次检验和洗礼,至今仍被视为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瑰宝"。在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成仁取义"这一宝贵思想在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中仍然值得辩证的批判继承,取其精华而将之发扬光大。在高校人生价值观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明德教育等方面,"成仁取义"美德需要科学辩证地解析和灵活变通地应用,以传统美德不断加强巩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企业成败之关键"的观念,在今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包括产品技术在内的一切竞争,实质上是知识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然而,对一种观念的接受,认识它是一个方面,实践它又是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一种观念比认识一种观念更为不易.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国外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是如何实践这一观念的.  相似文献   

18.
正毛泽东时代认为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必欲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他从来没有认识到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还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建国6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要放宽政策,让私有制有所发展,多难的中国就可以转危为安。1962年1月11日至2月8日中共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就三年饥荒的原因发生了分歧。刘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所谓"七分人祸"是指什么呢?就是指  相似文献   

19.
面对近现代以降理性主义意识形态政治造成的极权和奴役的盛行,欧克肖特以"观念论"哲学和对知识类型的认识为基础,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政治词汇的复杂性、对政府的怀疑以及政治活动的性质等角度着手,对理性主义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解构,论证了意识形态政治之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目标,不仅是民心之所盼,也是民族复兴之基。在今年两会《部长之声》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一定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我本人对这句话颇有感触,深以为然。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古人有"人有三尊,君、父、师"之说。我们既有像孔子这样"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又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自东周以后,孔子"万世师表"和"尊师重道"的观念就深入人心,《吕氏春秋·劝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