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正本文尝试将虚假诉讼问题的讨论纳入到民事诉讼规范研究的范式,以民事诉讼法律体系及民法规范的视角审视虚假诉讼问题。虚假诉讼法律成因分析是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全面测试与评估,它不仅对确定《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结果条件有决定意义,更对民事诉讼的体系结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虚假诉讼法律成因分析在逻辑层面包含两个紧密联系的基本问题,即法律意义上的虚假诉讼是否存在以及虚假诉讼的法律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逻辑——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一种全面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法律与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逻辑学和法学之间交叉性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首先,探讨了什么是“法律逻辑”,并重点介绍了我国学者较陌生的“规范逻辑”,将两者进行了比较;其次,对法理学和逻辑学都关心的“法律推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比较了“法律推理”和“司法推理”两者的异同,以及两大法系“法律推理”的特点和差异;最后,对饱受批判的“法律形式主义”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当辩证地看待“法律形式主义”的功与过。最后,作者结合我国的实际,认为:我们不能借口反对“法律形式主义”而忽视和否定逻辑在法律领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国民法典》作为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民法典一般认为是一部"原创性"的民法典。文本以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检视《法国民法典》,力图证明,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法律移植的产物。并且值得中国的立法者们从中去寻找它对现今我们制定自己的民法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驱逐出境仅是一种刑罚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与法律》一九八六年第二期刊登了冯艳蓉同志题为《驱逐出境是一种刑罚方法》的文章。该文认为,驱逐出境仅是一种刑罚方法,它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判,不能由公安机关命令宣布。由公安机关命令宣布驱逐出境的做法不是严格依法办事的表现。对此观点,我们实不敢完全苟同,我们认为:驱逐出境既是一种刑罚方法,又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法律能否被发明创造,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笔者认为,法律在一定意义上、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被发明创造出来的。本文试图就这一观点及相关问题作一阐述,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法律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法学反对那种就法认识法的作法,主张应在社会物质条件中研究法律,不只是研究法律本身,要透过法律看到其背后的东西。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法律就是客观规律。因为法律不仅有其客观性的一方面(物质制约性),还有其主观性的一方面,即国家意志性。而论者如果忽视无论哪一方面,都将无助于对法律的科学认识。现在,我们着重探讨忽视后一方面的问题,即把法律与规律等同起来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7.
低龄犯罪,即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可完全避免的社会现象.问题是,现在西方世界出现了低龄犯罪不断上升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犯罪低龄化问题.我国也有低龄犯罪,但是否也存在犯罪低龄化问题?众说不一.有不少研究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坚持认为我国也存在犯罪低龄化或低龄化趋势.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人们所争论的法律问题有正确答案?西方法理学对此颇多争议。否定论认为法律及其推理都是不确定的,因而无“正确的法律答案”可言;肯定论认为,作为整体的法律在实践中是统一的,也是确定的,最佳的法律判断就是唯一正确的法律答案;折衷论则主张把法律及其推理的确定性立基于程序的保障和合理商谈的实现,从而协调法律的确定性和判决的正当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法律知识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全面分析和评价这些理论观点,并明确指出,法律及其推理的确定性是法治的理想之一,是权利保障的必然要求,但它们亦含有不确定的因素,而人类正好可以利用其不确定性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陈景辉 《法学》2018,(1):3-18
"是否存在习惯法"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包括两个子问题:第一,是否存在"习惯法"这种独特的法律类型?第二,习惯是否在说明法律的性质时是不可或缺的概念要素?对于前一个问题,由于无论以何种方式进入法律领域的习惯,要么是制定法的内容、要么是判例法的内容、要么根本就不是法律,所以并不存在习惯法这种独特的法律类型。对于后一个问题而言,习惯与法律性质的理论连接,依赖于"化约论"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然而,化约论只是主张要说明法律的性质必然诉诸某种社会事实,但并没有必然指向习惯这种社会事实,所以这种类型的习惯法观念也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0.
由于法律领域里体现逻辑内容的地方太多了,立法上讲究法律规范的明确性、严密性、条理性和首尾一贯性,司法上讲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展开逻辑推理、证明或反驳等等,于是法律便跟逻辑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过去还是现在,都把形式逻辑列...  相似文献   

11.
存在确定的法律吗?一一个西方法律思想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确定性,被称为是西方自由主义法学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法律的确定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了解,第一:法律条文的可确定性;第二,法律推理的可确定性,而从法律推理的可确定性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法律判决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关于法律移植理论的研究这一视角切入分析。而这种分析的背景和目标指向的乃是民族国家现代化诉求与全球化趋势掩映下的中国法学。经由对法律移植理论的一般观点的简单交代,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规范认识”的概念借以指出法律移植所依凭的一般预设,并且就这一预设的深层背景———一种“现代化”语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民法所有权制度是法律移植的产物。大陆法系的土地所有权乃是国家在涤除土地上的公共权力因素,使土地成为单纯的财产之后建立的私人对于土地的终极支配权。所有权将土地在立法规制之外甚至人类认识之外的潜在价值归属于个人,确立了所有权享有的无条件性,从而建立起所有权人相对于国家的终极地位,所有权因此构成了国家权力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来信在法庭上,公诉人与辩护律师往往相互交锋进行辩论。在这里,公诉人与辩护律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关系,他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这一点许多人搞不清楚,敬请编辑同志帮助解答。胶县54831部队王海燕  相似文献   

15.
法律移植与法律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在1974年,拙作《法律移植》出版数月前,凯恩-弗伦德的重要而引人入胜的文章《论比较法的运用与误用》发表了。我们的目的与方法迥然不同。凯恩-弗伦德教授是把比较法作为法律改革的工具来研究的;我则依其作为一门学科自身固有的公理,试图为比较法设置指南路向。凯恩-弗伦德教授的方法更偏重于社会学,我的则更偏重于历史学。然而纵使这些因素如数加以考虑,必须承认,我们的结论之不同远甚于方才强调的那些不同。我的观点是,从迥然不同的法律体系,即使这一法律体系处于相当高的发展层次以及不同的政治面貌中,也能实现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正> 最近,有一篇文章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种主张,说"从事这一方面(指国际法)工作的人们喜欢说,纯粹的国际法律师,如果说曾经存在过的话,现在一定不再存在了……"这样,这一主张便向那些自以为曾雇聘过国际法律师的委托人们提出了挑战。不仅如此,它还  相似文献   

17.
来信有一个老工人,终身未婚。在十多年前,收养了农村一个六岁的亲侄女作养女。当时由他的父亲、本人及养女的父母协商作主,请双方邻朋作证,办了收养手续。尔后,养女的生活及读书费用都由该工人负责。现在,老工人即将退休,提出其在乡下的养女顶职,厂方不肯承认其养父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法律全球化的趋势也逐渐凸显.日本学者大木雅夫在其《比较法》中提到:“不知别国之法律者,对本国文化便也一无所知.在国家的框架之中仅以国境为界构筑的法学,只能是一种贫乏的科学.”本文将对法律移植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并从法律移植的内部构造剖析法律移植的风险,就如何进行法律移植等问题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9.
论法律移植     
法律移植是比较法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法学界在围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的讨论中所提出的一个热门话题,作者通过评析法律移植理论中的不同观点,澄清了理论分歧中对移植含义的模糊认识;通过对实践中法律移植的分析,认为只要移植的法律能转化为接受国自身的发展需要,法律移植就会成功。文章论证了法律移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法律移植是我国法律改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一起案件讨论会上,对案件的定性曾出现了不同认识,其中一些发言颇有启发性。现综合归纳、编辑成文,以期人们从中获得一些助益。 甲(主持人):今天讨论研究一起案子是否构成贪污罪。 被告人C,男,捕前系H省S县城关信用社会计。 C与他人结伙盗窃巨额财物后,预感到盗窃犯罪行将败露,自忖一旦被抓住,有可能被判处死刑。遂于同年5月26日晚在自己办公室内,假冒15人之名填写了11张定期存款单和4本活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