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村青年人离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地区出现离婚潮。因赌博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感觉村庄、家庭生活平淡,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网聊、外出务工产生外遇,这三者是导致青年人离婚的主要原因。青年人离婚体现了他们的意义世界发生变化。在传统村落,以传宗接代为内涵的本体性价值构成维系乡土婚姻的价值基础。乡村社会转型导致本体性价值解体。在家庭、村庄生活中,个体开始注重情感需求与感观体验。青年人接触外界机会多,接受外部事物的能力较强。青年人婚姻最先受到影响。青年人离婚成为普遍现象说明社会转型消解了乡土婚姻的价值基础,却未同时赋予新的价值。青年人处于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交接地带,他们是现代社会中的失落者,离婚现象的普遍发生反映了青年人价值缺失后的迷茫。离婚潮的出现对乡村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亟需重建现代婚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2.
破镜重圆     
一九八四年七月中旬,天津一机局某厂车间党支部突然接到河北区人民法院的来信,通知车间领导参加本车间男青年小张离婚一案的调解工作。法院开庭那天,党支部书记和女工委员都到了庭。法院及女方单位的领导先是对男女双方进行了调解,但男女双方各不相让,坚持离婚。经调解无效,最后法院认为,他们自恋爱到结婚才七个月,夫妻之间感情无基础,决定第二次开庭时裁决离婚。  相似文献   

3.
王瑗瑗 《各界》2010,(10):6-9
王近山的婚变,曾轰动全国、震惊中央,可有关这段公案真正的内情却鲜为人知。那么,将军与妻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与小姨妹的绯闻到底是怎么回事?离婚之后他们三人各自的生活命运又会怎样?王近山与韩岫岩的女儿王媛媛,首次向世人揭开了将军离婚的真相,讲述了一段令人嗟叹的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4.
“离婚率上升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好人不离婚,离婚不正经。” 社会上对离婚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看待离婚问题?目前我国离婚方面的情况如何?一九八六年十月,首都六十多位法学界、司法界、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司法人员参加了《婚姻  相似文献   

5.
林洁 《学理论》2013,(17):70-71
离婚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离婚造成了众多的消极影响,因而遭到多数人的批评与反对。但是,离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文明与自由平等程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离婚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思考离婚现象与我国国民自由平等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2)
离婚之时,随着夫妻之间身份关系的解除,其以身份关系为前提的财产关系终止。此时,不但要对离婚财产进行分割,还要对离婚债务进行清偿。而离婚债务的理性清偿离不开离婚债务性质和夫妻财产性质的正确认定。在对二者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完善我国离婚债务性质认定和夫妻财产性质认定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以西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开封县西村的实地考察 ,得出了对当前村落社会离婚的基本看法 :离婚模式仍基本上是传统型的 ,但已发生了变化。村落社会中维持婚姻的条件仍主要不是感情而是感情以外的因素 ,发达的防止婚姻破裂的两个网络使离婚率极低。离婚问题上的变化有 :婚外情以及由此引起的离婚有增多的趋势 ,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等。这种变化虽然还没有达到威胁传统婚姻、家庭的程度 ,但其意义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今20多岁这代人正在逃避工作,逃避结婚,逃避高峰期出生者们的价值观念。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疑虑呢? 青年人在生活中难于作出决定,他们宁愿独自在喜马拉雅山上攀登,也不愿爬上众人一起爬的阶梯。他们没什么可崇拜的英雄,也没有赞美诗和召引他们前进的榜样。他们喜欢娱乐,但他们对事物注意的持久度却象电视荧光屏上的亮点一样一闪即逝。这些人痛恨雅皮士、嬉皮士和吸毒士。他们一再拖延婚期,因为他们害怕离婚。这一群体对兰杰·罗弗斯、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4)
离婚经济帮助制度是指夫妻离婚时,因一方生活确有困难,经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由有条件的一方从其个人财产中给予另一方适当资助的制度。离婚经济帮助制度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立法上把离婚经济帮助看作为道义责任的性质,影响其适用和效果。为了使离婚经济帮助制度更好地发挥保护离婚弱势方的作用,我国宜将其作为夫妻扶养义务之延续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古代解除婚姻的条例———“七出”与新《婚姻法》离婚部分第 32条的比较分析 ,指出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离婚自由、婚姻目的等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新旧“七出之条”针对侧重点分别是男性和女性 ;二、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离婚自由内涵不同 ,由过去片面保障男子离婚权转而以同等份量保障了男女两性共同离婚自由权 ;三、新旧“七出之条”所体现的婚姻主要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支配婚姻动机由经济、生育移向了感情。  相似文献   

11.
从概念辨识入手,利用权威数据,描述近几十年我国离婚率和离婚态的变动趋势及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的离婚率持续增长,超过日本与韩国;因年轻人口总量减少,可结婚人的比例下降,离婚结婚比持续上升。数据分析显示,1982年以来,我国离婚态占比单调上升:就人群特征而言,35-49岁年龄组、男性、中等教育程度人群(1990年除外)、商业服务人员和办事人员(1990年除外)离婚态占比最高,女性的离婚态占比较之男性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就地域分布而言,各省处于离婚态人群的占比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趋势,东北地区及西部省区城市人群离婚态占比最高。离婚率和离婚态的持续攀升是多重制度、城镇化与市场化结构、家庭与个体特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离婚不仅透视出家庭的不稳定性,损害(部分)家庭成员福祉,而且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负面效应。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必须从源头、过程和后果上加强对离婚行为的社会治理,减少不必要的离婚现象。  相似文献   

12.
程小燕 《学理论》2009,(12):158-159
离婚妇女生活贫困化是世界比较普遍的问题。在我国离婚制度中没有能够很好地保护妇女的利益。本文从我国的现有离婚制度看对妇女利益保护的不足,以及探讨从保护妇女利益的角度对我国离婚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际婚姻家庭法律冲突的存在,理论上主要是研究如何制定或运用冲突法去解决,忽略了实体法解决该领域法律冲突的重要性。在提出该命题及分析该问题存在原因的前提下,对我国四法域现行有关离婚法律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制定相同或相似实体法,解决中国区际离婚法律冲突:一方面能完善中国内地离婚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又能与其它法域离婚实体法律规范逐渐趋同或协调,最终达到避免或消除该方面法律冲突。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00,(1)
台湾“内政部”最近提出台湾地区近十年离婚人数分析报告指出,近十年离婚对数年增率平均为6.4%,呈向上攀升趋势,并为亚洲各国及地区离婚率最高的地区;而且,结婚时间愈久,离婚年增率愈高。前年台湾地区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5)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并且肯定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关系,同时主张离婚自由,但是反对轻率任性的离婚,如果婚姻已经死亡不得不离婚则务必做到最低伤害原则。我国80后的实用主义婚姻观、离婚率偏高、闪婚闪离婚姻稳定性低、极端婚姻悲剧增多呈现出反传统、反理性的后现代特征。离婚是婚姻的安全阀,但需审慎用之。  相似文献   

16.
陈玉娟 《学理论》2013,(17):143-144
从农村离婚案件中妇女的权益保护角度着手,对现存法律对农村离婚妇女的权益保护相关规定做初步的讨论,分析农村离婚案件中妇女权益受侵犯的表现形式,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劳动补偿权、过错损害赔偿请求权等多角度分析离婚中妇女权益受侵犯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帮助农村妇女提高诉讼能力、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加强对女方的保护、给予妇女适当的补偿、完善离婚后的扶养制度等一系列对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同船过渡     
吴明 《党政论坛》2013,(10):57-57
似乎是一群人,似乎是要去一个什么地方。 然后,他们坐到了同一条船上。  相似文献   

18.
对新世纪我国离婚态势的法律思考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伟 《理论导刊》2001,(1):41-43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直线上升,据统计中国人口的离婚率,1980年为0.7%,到1995年增至1.8%,15年间,离婚率上升了近3倍,1997年,全国离、结婚对比率高达13%左右。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结离婚比例还是最低的。在美国,自1968年以来,离婚率每年增长为11%,纽约等大城市离婚率已高达50%以上。当今的日本,每四对夫妻中就有一对离婚,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宗离婚案发生。  有人担心我国离婚自由的立法主张,过于宽松会鼓励社会离婚率的增加和导致婚姻家庭的不稳,这不能说一点影响没有,但离婚自由主义(即无过错离婚法)的好处大大多于可能产…  相似文献   

19.
江西有一位农民去年沉缅于赌博,输了钱,能卖的家当都卖了,今年口粮也不够吃,老婆几次跑公社闹离婚。县委书记到他家里去谈心,帮助他想法子度过了难关。谈话中间。他说:“去年我鬼迷了心窍,怨不得别人。不过说起来,干部们也有一份责任。那时候他们为什么不管呢?那时候要是把我关起来,我也感激。”  相似文献   

20.
我国修订后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进步,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使该项制度的立法目的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本文主要从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第三者的法律责任、离婚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具体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