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晶晶 《学理论》2011,(2):262-263
教育依附于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提升和需求,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不仅影响人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认识,也能帮助人拥有幸福生活。通过简述教育与人、生活与人以及学生生活世界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只有当两者相融并共同作用时,才能实现教育本来价值和生活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惠琳 《学理论》2010,(3):19-20
教育的产生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存在着自己的哲学根源,即人性基础,其人性基础是说明自身存在和发展之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刘建华 《理论导刊》2016,(8):104-107
大学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伦理关系,理应遵循人际伦理关系中的精神伦理、情感伦理与生活伦理旨趣。但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学师生关系的本质受到工具化、线性化、功利化的价值驱使,使其应有的伦理旨趣被扭曲,导致师生交往的心灵阻隔,影响师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建构起对话性的大学师生交往关系,是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也是实现大学教育成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些大学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 ,是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大学理想和价值追求。自从有大学以来 ,大学的办学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1)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机构 ;(2 )大学既是教育机构 ,又是研究中心 ;(3)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研究中心 ,还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5.
陈媛 《学理论》2013,(8):192-194
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生涯教育的第一站,也是帮助大学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教育领域,传统的大学新生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辅导,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应把大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纳入新生教育体系,通过对大学历史、理念和精神的诠释,使大学新生了解大学本身,为更好地开展新生教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6)
教育信仰是人生最有效的"赋值"方式之一,以教育信仰作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教育生活需要信仰,教育信仰教育能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教育信仰作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具有现实性要求。教育信仰教育,必须追求教育的本真价值,筑牢学生教育信仰的理性维度;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增强人文关怀,筑牢学生教育信仰的感性维度。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教育并存、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教育同行的现实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拓展新领域,搭建新载体,寻找新途径。而大学精神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理念实现的必要前提,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追求的必要保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卢春红 《理论视野》2010,(11):30-32
在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哲学之所以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是因为大学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和哲学自身的特殊性。作为教育一个重要的阶段,大学教育主要目的是明所以然之理,而哲学自身的特点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然而,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我们仍需要创造哲学教育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既包括传统意义上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凝结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正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文化建设应不断追求、创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旨,高校应加强文化育人,将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席颖 《学理论》2009,(27):266-267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决定着人的培养方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确立了基本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依据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及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蔡达峰 《民主》2008,(9):3-6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也有现实的处境,所以,大学教育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作用。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变革,是解放人民思想,激发社会活力,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折的过程。讨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3)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荣使命。因此,探索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就成为所有高等学校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主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从如何提升理论认知,促进价值认同,形成实践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为培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进而树立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孙婉萍  司峥鸣 《学理论》2010,(3):112-114
高校校园媒体不仅是学校工作的传播载体,也是我国大众传媒的组成部分,校园媒体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校园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媒体的引导与教育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文化引导功能;构建普遍价值的大学理念;体现大学内在精神实;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精神生活日益物质化与功利化,理想生活日益淡化,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丢掉了中华文明的一些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该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辩证地扬弃,并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因建基于规范伦理学,道德教育改变了自己的本有特征,致使教育目的与方法论均疏离了人,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只有将人格作为道德价值的载体,才能还道德以动态特征,体现主体的价值追求,如此人必须也必然被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育的聚焦点必须也必然是人的德性的形成。当代道德教育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之理论困境的需要,更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陈鲜艳  谢振荣 《学理论》2009,(24):167-168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概括。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培养能超越、改造现实社会的人。“全面发展”一直写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国家社会各方面都作出努力,大学教育如何更好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使他们不再是专业方面的。强者,非专业方面的弱者,克服专业分工带来的大学教育的片面性仍然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陈建中 《民主》2004,(1):24-25
教育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和教育观念上。作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教育思潮的终身教育是从传统的、现行的教育脱胎而来,其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形态,其核心理念是:对作为权利的终身学习的保障——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的提供,即教育公平优先的保证。因此,在我国推行终身教育的切入  相似文献   

18.
项慧芳 《民主》2009,(5):22-24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是人类价值观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教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培养人的主战场,其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学校领军人物的校长,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8)
大学承担着育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对于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大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和条件。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道德问题不容忽视,充分挖掘并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史学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与教育功能,在大学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完成、历史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和政治认同度的提高等教育价值。但当前大学历史教育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主的大学历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重复性问题、课程性质的双重性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问题。要克服这些障碍,必须将学习者的需求、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社会需求三者结合起来;必须加强历史研究与教学的联通;必须加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学习,以透彻的理论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