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丹丹 《学理论》2012,(9):12-13
五四前后,陈独秀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是一位典型的激进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泰戈尔学说的批评上。泰戈尔作为一名印度诗人和思想家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抱着沟通中印文化以及复兴东方文化的愿望于1924年4月访问中国。这位享有东方文艺复兴之父盛誉的诗人,此次访华并未围绕谈诗的主题展开,而是表达了对西方物质主义的反感和对东方精神文明的赞赏,对此陈独秀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批判。这些批判有偏激的成分,但也有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9)
陈独秀将儒家思想理解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伦常思想,他站在近代民主国家的立场上否定了这种礼乐秩序。然而,他是在撇开"仁"的教化的情况下来理解"礼乐"秩序的,离开孔子仁爱之根本而空谈礼乐秩序,自然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把握本质。  相似文献   

3.
祝彦 《理论视野》2009,(6):43-46
陈独秀的思想和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坎坷”、“曲折”。从一个科举制度下的秀才,成为对封建主义进行猛烈抨击的民主斗士,崇拜西方的“法兰西文明”及其资产阶级民主;不久又因认识到西方民主的虚伪,而予以否定,转而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及无产阶级民主;到了晚年,从超阶级、超历史的民主观出发,以“斯大林现象”为案例,又觉得资产阶级民主比无产阶级民主更加“具体”、“优越”,他的思想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时期对“德谟克拉西”的赞颂与肯定。从而也就形成了陈独秀“之”字形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在犯了严重错误被撤销领导职务至组织党内反对派被开除党籍前后,对党内民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若干重要原则,值得我们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党内民主水平。  相似文献   

5.
王恩山 《各界》2012,(12):72-75
公元1942年2月14日,农历除夕的下午,重庆江津西南15公里的鹤山坪,陈独秀的三儿子陈松年一家四口从江津赶上山来过春节。  相似文献   

6.
范文明 《学理论》2009,(7):109-11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虽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逐渐淡出人们的政治视野.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其思想轨迹中的闪光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陈独秀1904年发表之《论戏曲》为基础,通过对其戏曲特点、戏曲改良、戏曲教育功能的阐述,试图证明20世纪初的陈独秀在戏曲观方面的超前性、客观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问题解决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民主;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陈独秀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并简单的对其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创建人,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今天,重新审视他的有关论述,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早年加盟章士钊主笔的<国民日日报>,抨击封建统治.后来他回家乡自办<安徽俗话报>,宣传科学与民主,受到通缉,逃亡上海转至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办报生涯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结交了不少朋友,并使其思想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祝彦 《理论视野》2012,(4):51-55
今年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晚年的陈独秀蜇居江津乡下,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其中,对二战后世界经济走向的分析;对"斯大林现象"的反思批判,至今看来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0.
吴永 《理论导刊》2007,(12):35-37
陈独秀早期的中西文化评判尽管对传统文化批评甚多,带有"舍中求西"的情感倾向,但他并非要全盘否定和废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对之进行合理改造,以便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五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来看,陈独秀的评判基本上是客观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轨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危机。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2)
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1,(1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实现了由崇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这一转变推动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研究与传播。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陈独秀通过编辑刊物、翻译经典著作以及发表政治演说等方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陈独秀为研究视角,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传播路径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还原历史、总结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实践者,陈独秀在处理"外来"文化和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之关系时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方式:早期他以为科学、民主与传统儒学形如水火;后期则以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势不两立。其"反叛"固然过于激进,但毕竟"事出有因"。我们探讨陈独秀"反孔"之态度,旨在通过还原历史之场景,恰适地理解其思想,并为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会通"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14.
周萌 《学理论》2012,(5):124-125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坎坷,四次被捕,屡受磨难,但依旧富有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对于认准的道路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人生事业的成败,同他身上所具有的书生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身许国的远大抱负即志气,善于吸取进步学说的敏捷思维、丰厚的学养、突出的语言、文字才能及认准目标立即行动的社会活动能力等才气,一往无前的果敢精神即勇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政治品质即骨气,使他成为伟大革命运动的拓荒者和吹鼓手;旧式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孤高狂傲、固执己见、缺乏自我约束等不良才子习气在他身上的烙印,是他从人生事业的巅峰跌向低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源于对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认识,但他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有一个认识上反复发展的过程,最后终于把革命的砝码压向资产阶级,在党内形成了一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7.
刘灿华 《学理论》2011,(11):291-293
体育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陈独秀提倡取西洋之法,采用兽性主义的教育以改造国民性;主张德、智、体三者并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庄秋水 《各界》2011,(9):65-68
“陈独秀是一个领袖,自有他的信仰和风格,所以只须给予他机会,叫他堂堂正正地主张意见,向公众公开申诉,这正是尊重他爱护他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的陈独秀,在党未成立之前,就已经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他在德、智、体等方面大放异彩的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对20世纪初期的青年成长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今的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3)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经连续担任了5届中共中央总书记。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曾向中共建议,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但最初遭到陈独秀和大多数共产党人的反对。1922年中共二大后,陈独秀主张设想实行国共两党的"党外联合"的原则,完全符合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及远东劳动人民大会的精神。1923年6月陈独秀主持召开党的三大,他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非常幼稚,党又不能公开,只能做经济斗争,而不能做政治斗争,要做工人运动只有加入国民党。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