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德峰 《理论学刊》2002,40(6):87-91
哲学在本质上是善于从人与客观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中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智慧。传统形而上学将哲学置于与客观现实世界相隔绝的纯抽象化“本体”追问中探寻世界的意义和目的 ,最终遭到了“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的实践唯物主义路径是以人类实践不断生成发展的客观现实世界为立足点 ,以不断地变革现实世界为目的 ,强调真正的哲学提问和解答应当是人类实践地改造世界的现实回声。“为历史服务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意识的鲜明特质 ,并且对当代全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实践主题的转换为最和谐思维的意义.和谐思维具有建设性的内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具有内在联系,构成其哲学基础.构建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3.
风俗是儒家政治和道德学说的重要概念,以教化为根本手段的风俗之治是古代中国政治治理实践的重要传统。风俗之治是德治主义政治逻辑下必然的问题导向、目标诱惑和路径锁定。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区别于古代风俗之治的关键,在于实现从道德本位的儒家政治哲学范式向权利本位的现代政治哲学范式的转换,政府作为法治公正的提供者而不是社会道德风俗的直接塑造者,克制正俗的权力冲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社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对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无情批判促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和谐哲学的最高境界和实践完成。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对抗危机的一体化改造则是其和谐哲学的实践路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谐哲学的当代图景并不具有实践的均衡性,当代社会已经分延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重和谐向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念的形成路径和内在逻辑的探讨,阐明马克思实践思维的内在逻辑和哲学气质。认为实践本体化的思维取向,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深层逻辑,而是纯粹思辨哲学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只是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一种新的抽象。对待马克思实践观念必须持一种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前线》2017,(12)
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儒家哲学及其所代表的儒学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儒家哲学中,道德哲学又是其本质特征和核心。儒家道德哲学中存在两条道德发展路径:一是以重视血缘亲情为特征的由"孝"而"仁"的内在发展路径;二是以重视外在制度建构为特征的由"礼、法"而"仁"的外在发展路径。这两条道德发展路径对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化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境问题的深层解读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涉及人、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这无疑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态化道德实践是未来实践方式的新取向,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对自然大规模的不计后果的实践行为后,人类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已意识到实践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生态化道德实践是人类为步入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一次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路径主要有: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地方性知识的结合,着眼于结合后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的前提和切入点;村干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农村的现实栽体;着眼于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党政干部学刊》2000年第2期刊登魏英敏的文章《评无立场的哲学与无立场的道德》。作者指出,当前有一种主张“无立场”的哲学、“无立场”的道德的观点,令人不敢苟同。所谓“无立场”的哲学是可能的吗?恐怕不太可能。人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有个出发点问题,都有个方法论问题。这个出发点或方法论问题,不是别的,正是立场问题。持“无立场”的哲学观点的人,认为立场妨碍以怀疑一切的态度批判现实。这怀疑一切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当前国内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先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再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是赞同列宁的两个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观点.文章在分析"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建立是一个从现实出发、以现实为立足点的过程,具体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又分为五步,分别是新哲学的种子、新哲学的胚胎、新哲学的孕育、新哲学的萌芽、新哲学的长成.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志龙 《学习论坛》2007,23(10):5-8
社会主义一系列科学的道德规范,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与提出,离不开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历史承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也为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们内在价值追求提供了现实路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从实践维度强调知行统一,促进人们在道德自律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乡村协商民主是政治哲学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转向和深化拓展。关于中国乡村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实现形式、现实路径,学术界都进行了深入论述。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并提出尚待深化研究的问题与路径是当前乡村协商民主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应用哲学之所以兴起,是哲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实践因素改变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是哲学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产物。文章从应用哲学的困境中发崛并论证应用哲学存在的合理性。文章提出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经济哲学等部门哲学应是应用哲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后实践哲学是为着实践哲学的补偏救弊而提出的.在后实践哲学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超验维度和经验维度的张力的存在是极其微弱的,既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现实的有力铺垫,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论承接的维度.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价值定位的偏见,对实践哲学本土化本真面目部分的扭曲以及对实践哲学本土化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向度衔接的漠视和浅见.  相似文献   

15.
胡兵 《理论学刊》2002,55(4):63-64
一  牟宗三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关心我们的生命要从德性方面讲 ,从德性上关心生命这个态度根本就是从知识的态度跳出来提高一层 ,这是属于实践的问题。”〔1〕笔者认为 ,熊氏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从德性方面来审视、关注和关心我们的生命的实践哲学。熊氏哲学思想以“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反求自识”为纲宗 ,强调舍故趋新 ,自强不息 ,高扬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 ,其心本论实具有道德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双层含义 ,其“本体”既是自然合目的性的“大全” ,又是道德合自律性的“至善” ,故“本体”是依靠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共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康德通过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将道德哲学作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来加以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树立起道德的最高准则,从而建构起一整套伦理学的概念,如命令、义务、意志和善等。但是,康德的道德范畴是基于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他抛弃感性经验谈论道德的高尚却并未说明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由此,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道德的目标和实现之间,势必会出现诸如感性和理性、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至善和现实的德性等一系列的鸿沟。基于此,马克思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将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转换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道德,使主体重新出场、对客体重新阐释以及在实践中将二者统一,从而为人类的道德诉求与终极关怀提供了现实指导,同时也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认知的获取、道德情感的感知到道德行为的实施,传统现实社会中"知、情、行"的顺次完善乃至三位一体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本路径。当网络时代来临,尤其是Web2.0迅速占领了网络空间,道德形成路径中这三项重要的坐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解构了道德认知构架,催化了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的转变;道德情感在网络的泛化传播中更易于激发,情感的表达也更具网络化的特点;网络成为实践民主化重要的场域,隐匿性、虚拟性和网络监控的不足一方面带来了道德行为的简捷、快速、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道德行为趋于随意性、盲目性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普世伦理存在的先天证明和后天证明是建构普世伦理的理论前提与基础;其内涵界定应将底线伦理与理想信念的追求、应然与实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普世伦理的关键在于哲学而非政治学与伦理学上的对普遍性的反思,与传统上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不同,实用主义所思考的后验的普遍性给我们构建普世伦理提供了理论路径和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关怀与批判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美堂 《新视野》2004,(4):68-70
马克思哲学是以现实的实践为中介“观”世界的哲学,是以生活和实践为源泉和动力的哲学,也是致力于现实的改造和变革的哲学。但现实中,虽然,我们经常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口头禅,可是,我们的哲学并没有真正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生活。本文通过对现实哲学研究中存在的误区的反思,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还原和本真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以"道"为逻辑出发点,将诚实守信视为人生理应追求的道德境界,更是彰显人的道德性存在不可或缺之本,并从"道"、"德"及二者关系层面深刻阐释诚信何以存在的内在缘由。在此基础上,通过经由"敬畏天道"到"敬畏德性"的逻辑进路和哲学智慧,阐明践行诚信品性的必然要求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