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有个"叔向贺贫"的故事,在著名的历史散文《国语》中记载颇详.它说的是:晋卿韩宣子认为自己虽然官至高位,却有名无实,与那些富贵荣华的卿大夫相比委实有点寒酸,无颜与他们交往,因而闷闷不乐,常为穷困贫寒犯忧.叔向知道以后,却向韩宣子道贺. 常情总是"恭喜发财",哪有"贺贫"的理呢?韩宣子一时不理解,便问其缘由.叔向联系晋国的兴衰安危史,说明了"贺贫"的理由.他说:当初,晋卿栾武子为官清贫,受人爱戴,因而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使晋国得以安定.后来他的  相似文献   

2.
阴亚南 《学理论》2013,(3):92-93,109
晋国是先秦诸侯国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国家。晋献公时期晋国确立了无公族制,此后晋国再没有形成新的公族。但是晋国历史上仍然存在着公族,这些公族的历史命运与晋国的政治发展相关,并与晋国公室的命运互相影响。羊舌氏作为晋公族的一支在晋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对羊舌氏家族兴衰原因的探讨能够为分析晋国宗族斗争与晋公室衰亡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2,(12)
韩姓起源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1.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551年12月,郑国王族游畈奉命出使晋国。他是郑穆公的曾孙,爷爷公子偃和父亲公孙虿都是郑国的牛逼人物。  相似文献   

5.
峻峰 《各界》2008,(10):31-35
智伯之死   在著名的豫让出场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智伯和赵襄子这两个人.   春秋晚期,晋国政事为智、赵、韩、魏等六家大臣把持,智伯为晋国政坛六卿中实力最强者.……  相似文献   

6.
晋绰公执政时期,有个叫解狐的大夫,是名将解扬的儿子。他为人耿直倔强,公私分明,晋国有个叫赵简子的大夫和他十分要好。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3,(8):49-49
<正>姓氏起源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  相似文献   

8.
不知道为什么,作为春秋晋国数百年霸业的最大推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让"兵不厌诈"思想成功在战争中运作的军事天才,先轸并没有得到他在历史中应该有的待遇,<史记>中并没有为他单独列传,<左传>中对他的叙述也是寥寥数笔,后世的史家们好像选择对他自动无视了,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现在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先轸这个人.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8,(11)
正姓氏起源一、源于妘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陆终之子妘求言的后代。妘求言的后人被封在邬地(今河南鄢陵县),其子孙后代以邬为姓。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为争霸中原在邬地进行了一次战役,即历史上著名的"鄢陵之战"。二、源于祁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人邬臧。邬臧是晋国重臣祁盈的家臣,他原名祁臧,后来因为被封在邬邑,所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2,(12):44-44
韩姓起源韩氏来源主要有四:1.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帮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  相似文献   

11.
郭灿金 《各界》2010,(7):2-2
祁胜和邬藏两人是同事,他们共同侍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晋国的大夫祁盈。某天,根据准确线报,祁盈得知他的家臣祁胜和邬臧一直“通室”。所谓“通室”意即“易妻”,就是今天媒体所说的“换妻”。  相似文献   

12.
师旷辨乐     
战国时候,晋国有一次举行新建皇宫落成典礼,卫灵公应邀前往,路过濮水时天色已晚,便住下休息。半夜时分,忽然听得水声之中夹杂着阵阵轻柔的琴声,立即召来乐师师涓,让把听到的琴曲记录下来,并演奏熟练。卫灵公来到晋国,晋平公于施惠之台排筵款待。酒酣,灵公告诉平公,在来的路上,偶尔听到一曲奇怪的琴声,请让师涓弹奏一下,大家听一听。平公欣然依允。师涓援琴奏曲,一曲未终,乐师师旷突然抓住琴让他停下来,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要再弹了!”众人不解。师旷解释道:“这是昔日殷纣王使乐师师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晋国以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为由,联合秦国,出兵伐郑。 弱小的郑国面对两大强国的围攻,知道硬拼绝难取胜,只有寄希望于拆散秦晋联盟,才是救亡之道。于是郑国国君恳请大臣烛之武担负起说秦退兵的重任。 在强敌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烛之武并未惊慌失措。他从容坦诚对秦国国君说:‘秦晋围郑,我们知道自己就要亡国了。如果您觉得灭亡了郑国对您有益,就请您动手吧。但是,秦国在西,郑在东,晋居其中。征服了郑国,并使之成为秦国的边邑,那就必须跨越晋国,而这是很难的,想必您一定比我清楚;秦国既然不能以郑为边邑,郑国自然归晋所  相似文献   

14.
贾谊的幽默     
振如 《瞭望》1990,(27)
西汉的政治家贾谊所写的政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千奇百怪的姿态,他的《过秦论》、《治安策》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近读《贾谊集》,发现贾谊有的作品也很幽默。如《先醒》一篇,讲了一个虢国(在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君主由于喜爱阿谀奉承而亡国、亡身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又发人深思,堪称幽默上品。 贾谊写道,春秋时期,虢国有一位君主骄傲自大,光爱听给他拍马屁的话,说真话的巨子都被赶走了,人民不服。晋国出兵来  相似文献   

15.
王元 《各界》2013,(1):36-38
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伍子胥的逃亡堪称最悲壮的一幕。其实伍子胥一共逃了两次,头一次是楚平王杀了他老爸伍奢和兄长伍尚,伍子胥带着楚平王的太子建先跑到宋国,再跑到郑国。郑国执政子产收留了他们。不久后,二人又到晋国去参观,晋顷公对太子建说,我从外攻打郑国,你们从内策应,灭了郑国,我就把郑国封给你。  相似文献   

16.
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是一处大型西周时期晋国诸侯墓葬,对于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墓葬制度的研究以及晋国文化的研究都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大大丰富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对这一墓葬群进行文化因素分析,是必要的一个内容,对于了解当时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有很大帮助。本文将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对晋侯墓地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等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来发现其主体文化因素以及外部文化因素对它的影响,对当时的文化交流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离是春秋战国时期执掌晋国 刑狱的大法官、由于误听下 属不实之辞而错杀了人。于 是,他把自己拘禁起来,请求死罪。 晋文公说:“官职有责有贱,所处 的刑罚也有轻有重,下属官吏有 罪,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 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没有让位给 下属;我领取的俸禄多,也没有下 属分享利益。现在我误听失察,错 杀了人,却把责任推给下属,我没 听说过有这样的道理。”晋文公又  相似文献   

18.
解狐不足取     
华丁 《瞭望》1996,(24)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魏文侯魏斯是称侯的第一人。他在位60年,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有一天,魏文侯问原为晋国大夫转而事魏的解狐:“我想选一个人任西河守,你看谁可担当此任?”解狐答:“荆伯柳是个贤人,大概可以。”魏文侯知道解狐与荆伯柳素有私仇,就问他为什么推荐荆伯柳,解狐说:“你是问可不可以任西河守,不是问结仇之事呀!”荆伯柳闻听这事,专程趋访解狐,当面向他拜谢,不料解狐却说:“我推荐你,是公事。公事办完了,我照旧恨你。”话毕,张弓就射。幸好荆伯柳眼疾腿快,才免于一死。 这个故事见于《韩诗外传》。作者韩婴意在说明解狐处事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还赞扬解狐“可谓勇矣”!  相似文献   

19.
为民保障     
公元前四○三年,晋大夫赵、魏、韩三家初为诸候。赵简子使尹铎治理晋阳,临行,尹铎请教简子:‘臣这一去,是为茧丝(喻苛刻百姓以奉上)呢,还是为保障(喻保护百姓使安宁生息)?’简子回答:‘当然是为民保障。’尹铎到了晋阳,致力于发展生产,减少赋税徭役,使百姓安居乐业。简子闻知,对太子无恤说:‘日后晋国有难,你可投归晋阳,勿以晋阳人少地僻。’ 时晋国智伯为政,恃势而骄,求赵国的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即简子太子无恤)。襄子不给。智伯大怒,帅韩、魏之甲以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9,(Z1)
正姓氏起源1.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子桁,字乐父,公子衍的孙子以乐为姓,分为两支。其一为夷父须。据《姓纂》《急就篇》等记载,衍子倾父泽,倾父泽子夷父须,夷父须以祖父衍之字乐父命姓,成为乐姓。子姓乐氏正确读音作yuè。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