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二部曲《连云梦》(第一部《心标》、第二部《连云梦》)是台湾工人作家杨青矗经过10年构思、写作,于1987年1月由敦理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它以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为背景,从广阔的角度反映台湾企业家艰难创业的生活足迹和心灵历程,在题材上表现  相似文献   

2.
“飞!毋是干若为着beh讨吃!飞!亦无一定爱飞真高!只是希望置辽阔e天空顶,有一条属于自己e航道光准试飞,目的——只是想beh飞出一条美丽e线条……”1995年12月16日,在台湾静宜大学中文系举办的“五十年来台湾文学”第三场研讨会上,有人散发了一份刊物,上面有这首题为《想beh飞》的诗作。应该承认,这首诗的立意是很不错的,但来自大陆的我读起来却如同阅读半懂不懂的夹生的外文,不少外省籍的台湾学者读起来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回寓所查阅杨青矗等编撰的“国语”和台湾方言对照辞典,才知道这首诗题为《想要飞》,前几句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3.
王晓波 《台声》2006,(10):22-23
在2000年底,日本出版了一本畅销漫画书,书名叫《台湾论》,著者是日本右翼人士小林善纪,他在书中大肆鼓吹日本军国主义,歌颂日本对台的殖民统治,称日本的殖民统治是“最有良心的统治”,甚至称抗日义勇军是“流氓”“、土匪”。《台湾论》的内容是小林善纪在台湾访问的一些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接受“皇民化”的老台湾人,如李登辉、许文龙、金美龄等人。次年初,《台湾论》的中译本在台发行,有一天,我突然接到林宪老先生的电话,说有事要来台大看我。林老已年高八旬,爬上哲学系馆三楼来看我。原来是他对《台湾论》有意见,要我把他老人家的意见发表出…  相似文献   

4.
吴孟樵 《台声》2011,(5):86-86
本刊《作家专栏》中的作者之一吴孟樵,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影评人。4月初,吴孟樵在台湾出版了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猪八妹》。据悉,“猪八妹”系列的前一本《猪八妹的青春日记》在台湾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5.
台湾出版界认为,90年代一个重要的出版特征,将是中文读书世界从分裂中再度彼此渗透.过去数十年来,使用中文的读书人,大致各读各的书,各唱各的调,彼此的思想线索、感情投射,甚至用语句法,都有了明显的差异痕迹.80年代末期开始的相互渗透现象将成为90年代的重要生活面貌,人们将加速交往,把彼此的环节扣起来——到那个时候,可能就没有“大陆作家”、“台湾作家”这种区别.只要有一个编辑构想(出版构想),写作来源将从所有使用中文写作的人口上考虑,不管他身在大陆、台湾、香港——到那个时候,也可能无所谓“大陆书”、“台湾书”.一个身在台湾的作家可能在大陆出书,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过王鼎钧的作品。前不久,在《台湾周刊》上读到古远清教授《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3个字,一下子唤起我30年前的记忆。王鼎钧还在写作?他的近况如何?于是,我赶忙在当当网上买下这套书的后两本《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王鼎钧,山东临沂市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  相似文献   

7.
张良通 《两岸关系》2006,(10):28-29
7月下旬,“齐鲁风·两岸情”济南台湾中学生夏令营活动在泉城济南拉开了帷幕。台北成功中学、新竹忠信中学、高雄三民家商等台湾十余所学校的121名师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水与诸子百家从夏令营的台湾学生那里听说,读了《老残游记》来游大明湖,同学们还能背上几段书中描写济  相似文献   

8.
继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去年4月来大陆西安、北京、深圳巡回演出之后,陕西打击乐艺术团一行27人应邀于去年底赴台北、台中、高雄巡回演出.半年之内两团成行,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打击乐乐坛的一桩盛事。 深具秦风秦韵的陕西打击乐艺术团,在被称为“中国三大鼓王”之一的大陆演奏家安志顺率领下,老中青三代音乐家演出包括《鸭子拌咀、老虎磨牙》、《狮子戏铃》、《欢度新春》、《黄河激浪》、《昭陵六骏》等14个新老节目,为台湾观众一展“黄河激浪鼓跃情”,受到台湾观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9.
台湾尔雅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出版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一书.是台湾女作家欧阳子的一部颇有特色的批评论著,它毫无愧色地为欧阳子跻身于台湾文学评论界举行了奠基礼。老作家肖乾认为,“她这本书虽然是对白先勇的《台北人》十四个短篇的分析却涉及小说写作的许多基本方面。在一个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学论战”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土文学论战”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被及台湾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它的发生,则至少应追溯至台湾乡土文学历经20年的蛰伏后于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发,以及其后十余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演变.如黄春明、王祯和早期所谓“纯正”的乡土小说和70年代王拓、杨青矗等着重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创作的先后出现;70年代初以“现代诗论战”为中心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以及由此确立和带动的“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在显示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这种日益浩大的声势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应,也使它成为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震动台湾社会的“乡土文学论战”于1977年爆发并延绵了一、两年.本文拟对这场论战的发展过程、争议的焦点、论战的特征和意义等,加以概略的描述和论评.  相似文献   

11.
台湾学者与中原文化———记吴秀玉和她的《岐路灯》研究□沙旭升去年在郑州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台湾宜兰的高双印先生向我透露了他夫人吴秀玉女士历时五年,潜心研究《岐路灯》,其研究成果《李绿园与其〈岐路灯〉研究》一书,将由台湾“师大书苑”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2.
在湘北山城平江县,有个大家熟悉的老文化人,他身材魁梧,说起话来平静、祥和,那就是平江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县文联副主席、国家二级作家余存先。余先生从事文化工作40年,教过书,下乡放过电影,当过文化干部。在默默无闻工作的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儿童文学创作,其作品不但在大陆频频与少年儿童见面,而且飞过了海峡,越过了香江,在台湾、香港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接连获得大奖。两年前,他的儿童文学小说集《山野稚子情)》在台湾引起轰动,一举获得台湾儿童文学学会“好书大家读”大奖;前年,他的中篇小说《猎人的故事》荣获祖国…  相似文献   

13.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14.
田毅 《两岸关系》2008,(7):62-65
台湾交通主管部门早在去年底,为2008北京奥运及配合2009年高雄世运及台北听障奥运之举办,拟定“2008-2009台湾旅行年”工作计划,整合公私部门力量,加强国际行销,推广台湾八大景、五大特色的友善缤纷旅游环境,吸引观光客来台旅游。  相似文献   

15.
修瑭 《台声》1994,(11)
不久前收到台湾友人、艺术鉴赏兼收藏家王誉荣兄来函,对大陆的古文字学者、书法篆刻家刘兴隆先生极尽推崇.接着又得知,台湾书画艺术名家、德高望重的刘文波博士来北京后曾专程前往刘兴隆先生居所拜访,并且以“大师”相称.看来,在大陆正广为人知的刘先生,在台湾的名气也在大起来.关于刘兴隆其人,作家陈金展写了一本书,叫《刘兴隆传奇》,书中以生动的事例,  相似文献   

16.
198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史研究会第一届台湾史学术研讨会”,宣读了本所陈孔立教授的论文:《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特点——以问俗录为中心的研究》,该文收入《台湾史研究会论文集》第一集,1988年6月出版。陈孔立的另一篇论文:《清代台湾社会发展的模式问题——评“土著化”和“内地化”的争论》提交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台湾经济、历史。文学、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在台湾《当代》杂志第30期上发表。杨锦麟助理研究员所写的《李万居后期思想的转变》是本所主办的“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学术交流会”论文,在1988年12月9—10日台湾《民众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由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抗战纪事》一书正式出版了。8月10日上午,这本书的部分作者、市政协文史委部分委员和首都文艺界、新闻界的有关人士,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北京79中学的部分同学共200余人,在中山公园聚集一堂,就《抗战纪事》一书的出版发行举行座谈。一本难得的好书《抗战纪事》一书是在市政协文史委、《北京日报》京华周末版和本刊共同举办的“抗战纪事征文”的基础上,从200多篇来  相似文献   

18.
北平的记忆     
钟铁民 《台声》2011,(10):50-53
8月22日,被喻为农民生活记录者的台湾知名客籍作家钟铁民因心脏衰竭于高雄美浓家中病逝,享年70岁。作为已故作家钟理和的长子,本身也是作家的钟铁民,著有《石罅中的小花》、《烟田》、《三伯公的传奇》、《雨后》、《约克夏的黄昏》等小说与散文。本刊特刊登钟铁民生前撰写的《北平的记忆》,以及与其有过数次交往的大陆台胞何标、叶芳怀念丈章,以纪念这位在沈阳出生、幼年成长在北京的台湾作家。  相似文献   

19.
澹台惠敏 《台声》2001,(4):12-13
在“两会”期间,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台盟北京市委、北京市台联,于 3月 7日联合举行座谈会,强烈谴责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为“台独”分裂势力张目的《台湾论》一书。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全国台联会长杨国庆、中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参加会议。在京台胞及部分在京投资和求学的台商、台生 50余人与会。全国台联副会长郑东宁主持座谈会。   《台湾论》是一本由日本右翼人士创作的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的政治漫画书籍。这样一本混淆是非,严重侮辱台湾同胞、侮辱中国人民感情的书,竟能够在台湾堂而皇之出版发行,台湾某些…  相似文献   

20.
谢艳文 《今日广西》2010,(18):44-46
“正宗台湾蚵仔煎,10元/份。”来自台湾高雄的马哥告诉笔者,他来南宁做生意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在上海已经开了店,能卖到20元/份。他介绍,蚵仔煎是台湾的名小吃,甜中带咸、咸中带辣的缤纷滋味,吃了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以前是农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湾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在中山路,每晚也能卖到近百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