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家庭暴力现象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婚姻家庭生活现实。在通常所认为的家庭三大暴力即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中,精神暴力的发生概率高居榜首,且受害者多是女性。本文从丈夫对妻子家庭精神暴力的发生原因、构成要件和危害、应对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学理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论劫持航空器罪及其惩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夺或控制航空器的行为。“暴力”劫机是指以力量造成侵害的方式 ,它包括有形力与无形力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 ,对象及于人 ,也包括物。“胁迫”劫机是指行为人采取以暴力或其他任何危险恐吓之内容进行逼迫挟持 ,以对他人实行精神强制 ,使人心生恐惧而不敢反抗。“其他方法”的劫机是指除暴力、胁迫之外的任何能排除他人反抗的手段。行为人所劫持的必须是正在“飞行中”或“使用中”的航空器 ,包括民用与国家航空器两种。为了有效惩治本罪 ,应赋予航空器登记国优先管辖的权利 ,同时采取“或起诉或引渡”原则。  相似文献   

3.
家庭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家庭暴力表现形式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冷暴力。家庭暴力作为一种违法现象,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伤害。它的产生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如何制止家庭暴力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区分家庭纠纷和家庭暴力,尤其是精神暴力,应当以加害人是否存在控制的主观故意来判断。对于涉精神暴力的离婚案件,调解不成时,应当尽快判决离婚,在财产分割上充分保障受害方利益。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对身体暴力的加害人有较好的警示作用,但对精神暴力应当慎用。  相似文献   

5.
张建肖 《河北法学》2015,33(4):70-77
现阶段家庭精神暴力的法律认定范围不宜过大,应将其限定于家庭成员间以直接、积极方式进行的精神伤害行为.例外情况下,家庭精神暴力可通过间接、消极方式来实施,但此时需要其他条件辅助认定.从实体法角度,法律介入家庭精神暴力的切入点主要有刑事案件中的酌情减轻处罚和民事案件中适当的损害赔偿.从程序法角度,主要有举证规则和赔偿规则上对家庭精神暴力受害人的适当倾斜.但法律对家庭精神暴力的介入存在一定界限,既受到社会性道德的约束,又要考虑该行为所侵犯的权利类型.  相似文献   

6.
近来各地频频有关校园暴力发生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被害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小学校园中校园暴力被害与学生的性别、性格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借此寻求便于操作并减少校园暴力发生的预防措施,本文提出减少校园暴力首先应构建校园文化,减少暴力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建立校园安全状况报告制度,完善被害学生的救济制度三项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6月28日晚举行常委会议,通报6月26日鄯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6月28日和田县群体聚集闹事事件及处置情况,研判当前稳定形势,进一步部署、落实各项维稳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主持会议并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坚决果断处置、依法严厉打击任何暴力恐怖犯罪,坚决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坚决维护全疆社会大局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离婚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施暴现象比较突出。沂南法院辛集法庭1995年1至10月所受理的42件离婚案件中,有38件存在婚姻暴力现象。一、离婚案内婚姻暴力的特点1、隐蔽性强。婚姻暴力发生在夫妻之间。受封建思想影响,“家丑不外扬”,迫使遭受暴力的一方忍  相似文献   

9.
网络暴力问题是新时代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大性、交叉性、领域性难题。当前我国治理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规定内容分散且缺乏协调配合,在权责主体、制裁措施、救济方式等方面存在制度疏漏,无法有效回应对于网络暴力问题的治理需求。积极推进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转型及立法体系建构,是纾解我国网络暴力治理困局之关键。推动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转型,既要树立协同共治理念,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以及法律与技术的协同,也要确立系统性法治模式,充分发挥部门法的协同共治功能。在协同共治理念与系统性法治模式的指引下,应遵循领域性立法思维,制定反网络暴力法,搭建网络暴力治理的基本法律制度框架,完善网络暴力治理配套法律法规制度,构建起网络暴力治理领域的专门性立法体系,全面实现我国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行政拆迁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被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现象。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合法的现象——暴力拆迁。暴力拆迁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法律制度建设看逻辑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制度保障,都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建设必须体现集体思维中逻辑的精神、意义和作用,以促成和谐社会的生成。在此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一是如何给予道义逻辑的思维必然性以现实保证;二是如何在通过制度建设,促成和谐社会生成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人文精神;三是如何在通过制度建设,促成和谐社会生成的过程中,体会任何制度创新都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任何制度创新都是为和谐社会服务的。从而体现在制度创新中的思维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颖 《政法论坛》2020,(1):132-142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出现了不少因不堪忍受凌辱而自杀的案例。我国刑法通常认为自杀死亡结果和网络暴力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自杀死亡结果只是情节严重中的结果,但这并不合理。网络暴力的特质在于对精神的强制以及对身心的持续伤害,网络暴力高于普通的精神伤害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网络暴力能成为杀人罪的实行行为并与自杀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相应地,刑事责任也应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3.
网络暴力作为伴随网络发展特别是web 2.0时代到来以后一个备受关注的网络现象,因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从网络暴力的根源为起点,探寻网络暴力的控制困境,并提出了控制网络暴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网络暴力是什么。那么,本期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网络暴力的多元成因,并为解决网络暴力提供“粑向治疗”的应对措施。网络科技发展过速,滋生网络暴力土壤目前,网络暴力事件的强度与频率逐渐升级我们需要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探究其深层次的成因。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且导致网络暴力呈现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医疗场所是工作场所中暴力事件发生最为严重的地方.当前国内暴力伤医总量虽有所下降,但暴力伤医的恶劣性质和严重程度依然严峻,有调查显示医生群体认为职业环境并没有任何改善.暴力伤医事件已经上升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毒瘤,严重影响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暴力伤医何以频发?学术界对暴力伤医的研究很多,但是依然...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监利县环保局正副局长接连两次在办公室互殴,双双住进医院.(<楚天都市报>4月22日)任何一个简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而复杂的心理结构来支撑.局长互殴已经不是一次,已经不能用"一时冲动"来解释了,可见支撑互殴的暴力心理是多么强大、多么定向.暴力可怕,暴力心理更可怕,领导干部的暴力心理尤其可怕.  相似文献   

17.
自古至今,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某种文化形态的传承和张扬。社会现象是水,文化形态是源;社会现象是末,文化形态是本。文化形态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之分,有落后的和先进的之别。作为大众传媒的《检察风云》杂志,在其进入第14个春秋时,有一柱先进的文化形态主轴,坚实地运转和支撑,这便是“弘扬廉政文化,传播法治文明”。翻开这本杂志的任何一期,特别是今年出版发行的各期,都能亲切感受到,廉政文化春风拂面;都能深刻领悟到编辑方针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完全一致。作为“核心文化”的精神文化形态,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制度文化形态,它…  相似文献   

18.
传媒暴力下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健 《犯罪研究》2010,(4):86-92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吸引并劫持着青少年进行模仿,做出越轨行为。传媒暴力产生令青少年无法抗拒的越轨示范作用。在加强传媒社会责任感培养和建设的同时,应该建立专门防止传媒暴力侵害青少年的审查机制,通过"一人审查,二人判断,三人决定"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查堵传媒暴力。同时建立传媒暴力举报审查和追究机制并从技术上避免传媒暴力的出现。用严格的制度减弱传媒暴力产生的可能,避免传媒暴力侵害对青少年受众,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叶雷 《政府法制》2009,(11):47-47
湖北省监利县环保局正副局长接连两次在办公室互殴。双双住进医院。(《楚天都市报》4月22日) 任何一个简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而复杂的心理结构来支撑。局长互殴已经不是一次,已经不能用“一时冲动”来解释了,可见支撑互殴的暴力心理是多么强大、多么定向。暴力可怕,暴力心理更可怕,领导干部的暴力心理尤其可怕。  相似文献   

20.
全国信访总量在下降,而进京上访数量却呈现上升趋势,这使得地方进京接访的任务加重。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客观上导致了县级地方政府暴力接访等现象的大量出现。同时为缓解进京涉诉的上访压力,各省高级法院纷纷派驻最高法院周边,形成了法院驻京办的扎堆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之前单一制度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未来信访改革应特别注重各项制度之间的配套、跟进和协调。从限缩信访事项的范围、划定法院审判与涉诉信访的界限、拓宽建立多元的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救助和商业保险体制等方面入手,促成制度改革的整体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