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场潜规则是指官场中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互动博弈中自发生成,隐匿在正式规定下一些不成文但又被广泛认可,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的内部规则,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和消极的组织文化,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官场潜规则的盛行主要是官员自身利益驱动、正式制度的缺陷和积极行政文化的缺失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一)潜规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理、不分是非、上不了台面,但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却行得通、能管用的行事规则。潜规则五花八门,有深有浅,无处不在。在所有潜规则中,我们首先要反对的是官场潜规则,因为它影响最坏,危害最大,严重妨碍了我们党的  相似文献   

3.
官场里的规则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明规则和潜规则。明的是党纪国法,要求人人遵守却总有人试图去破坏它;暗的是约定俗成摆不上桌面的“陋规”,要求人人戒除它却往往如蛛丝般捋也捋不掉。做官如做人,只能守一套规则。先哲有言:“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要做一个好官,你就不可能八面玲珑,守住了明规则,必然要打破潜规则;遵守了潜规则,则势必要败坏明规则,二者不能兼顾。说穿了,潜规则就是一种腐败势力,古今皆然,这种潜规则有时甚至超过了明规则。如“不识时务”的县委书记夏一松,初来乍到,当地官员就按照当地官场的潜规则纷纷登门送礼,可夏一松只守明规则,竟将收到的60万礼金如数上缴,这就破坏了当地的潜规则,即使他是县里的“最高长官”仍然被潜规则挤得立不住脚,最后孤独地离开了;还有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本来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早已成为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营造大好局面、捞取政绩的惯用手法,可李昌平偏要捅破窗户纸“实话实说”,向国务院上书疾呼“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所谓“三农问题”,从而打破了一些基层干部遵守的潜规则,按明规则说语办事的李昌平最后也不得不远走他乡……看来,潜规则的力量在一些地方是很大的,反腐败不能不破潜规则。——编者  相似文献   

4.
<正>郭文亮在6月20日的《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官场潜规则花样繁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灵活变通"。现实生活中,某些官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非但不去严格遵守规则,反而绞尽脑汁、用心琢磨怎么任意解释规则、"灵活变通"规则,使其为己所用,又不会被发现违规。二是"打擦边  相似文献   

5.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顽痼疾:是官员堕落的催化剂;是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官场潜规则的存在和盛行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执政能力,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根除官场潜规则。作者在分析官场潜规则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根除官场潜规则的对策。“破网”、“亮权”、“治软”、“建制”的建议对根除官场潜规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俗成规则"     
杨建业 《唯实》2007,(7):96
时下的政界、官场,除了众所周知的明规则和潜规则外,我以为还有一套“规则”,但它既不似明规则,有相应的法规明文确认,又绝不似潜规则,汲汲于规则制定者的一己之私而摆不上台面。倒很像是政界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无以名之,暂称其为“俗成规则”吧。譬如,我所在的这个煤炭院校,就  相似文献   

7.
堵力 《党员文摘》2007,(2):26-26
潜规则是相对于“明”或“显”规则而言的.它游离于正式制度之外,是一些人私下遵守、心知肚明的官场陋规,是换届工作中的巨大隐患。其危害有三:一是软化约束。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表面上高喊要坚持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常委会投票表决制,可暗地里,凡向他进贡的干部都被安排当上了书记、局长等。在马德一类人那里。“任人唯贤”敌不过“任人唯钱”这一潜规则,致使党的干部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8.
“潜规则”是与正式规则相对应的另类规则,它侵袭着正式规则,是一种隐性的却无时不在发挥作用的行政文化,是滋生哺育腐败的文化基础。“潜规则”行政文化表现为正式组织下的派别集团化、公共权力和价值的异化、行政行为的非程序化等;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人伦情结、行政资源的稀缺、“经济人”理性、监督制约惩罚机制的缺位、积极行政文化的沉沦是其产生的原因。因此需要从制度、合理化行政裁量权、主体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和先进的行政道德理念的培育等方面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9.
党内潜规则     
《党课》2011,(20):48-48
党内潜规则是指存在于党内的,与党的规章制度相对立的,以隐蔽性、实用性、功利性、排他性为特征的,被一些党员认可并实际奉行不可名状的非正式规则或制度。党内潜规则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潜规则是中国长期封建专制社会各种弊政和落后虚伪的道德因袭积淀,是中国人在进行利益算计与索求时带有取向性的官场内外的约定俗成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0.
破解官场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痼疾,官员堕落的催化剂,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其表现为官场的"网络症",纪检部门的"软弱症",制度建设上的"紊乱症".破解官场潜规则要"破网",形成正常的干部关系;要亮权,做到"阳光行政","透明用权";要治软,排除干扰,惩治腐败;要完善健全规章制度,弥补显规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相似文献   

12.
<正>罗卫平被认为是上海第一个向公众袒露病情的重度抑郁症公务员。前法官的身份让他的患病史被媒体放大,里面提到最多的一个缘由,是他受不了官场潜规则。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讲道:"潜规则只是一根稻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潜规则引致正式制度失效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畅 《求实》2008,(1):58-60
中国社会存在一些潜在有效的规则,致使现实生活中的部分正式制度效率低下甚至形同虚设完全无效率可言."制度失效"问题,尤其劣性潜规则引致的初始有效设计的正式制度失效问题,致使我国不仅沉没前期的制度设计及建立成本,丧失现有改革新制度的应有收益,同时必将影响我国深入改革的良性有效进行.关于潜规则引致有效制度失效问题,尤其潜规则弱化和异化正式制度功效的作用机制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读任欣先生在《前线》第10期发表的“官场潜规则”一文,感触颇深,趁着余兴未消,也来凑个热闹说道说道。现如今,“潜规则”不仅在官场盛行,而且已经侵蚀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演艺圈里有演艺圈的“潜规则”。别看那些“灿烂”的明星们喊两嗓子扭扭屁股没有明码标价,但走起“穴”来有多大名气就有多大的“身价”,倘有不知“行情”者,明星们不是给你罢演,就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医院有医院的“潜规则”。住院做手术,要交纳诊断、住院、手术等各种明码标价的费用,按理说医院也应该“服务”到位了。可是不行,你想手术做得成功吗?请给主刀…  相似文献   

15.
花钱向县委书记“买官”,曾是湖南省株洲县官场的一条“潜规则”。原县委书记龙国华在即将调离之际,突击提拔调整100多名干部,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卖官”书记。  相似文献   

16.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王春 《廉政瞭望》2007,(7):14-15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18.
王春 《廉政瞭望》2007,(7):12-13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蔡恩泽 《求贤》2006,(1):32-33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公务员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国家行政效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但有识之士认为:一些官场潜规则没有完全打破之前,实施《公务员法》的进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化解重要阻隔。  相似文献   

20.
张弘 《廉政瞭望》2009,(9):50-51
《国画》出版距今已经10年了,作为“官场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开拓者,47岁的王跃文被誉为“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而写作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金饭碗”不能再端了,同僚们嫌他点破了官场潜规则。近日;在湖南省作协,王跃文向笔者畅谈他弃政从文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