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民事法律制度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二重能力说引进行使公权力的立法领域,对我国现行立法制度中的立法权作立法权与立法权利能力的两个层次的立法权限分类,并在立法权、立法权利能力与立法行为能力之间建立比较紧密的规范与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加强地方立法权利能力建设要从扩大地方立法的授权出发,通过授权来扩大地方立法权利的能力,使得地方立法更好地适应立法需求。与此同时,培育与立法权利能力相适应的立法行为能力。这就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地方人大的立法能力,对地方立法能力做二元化的区分,即把属于立法权利能力的问题从立法行为能力中分离出来,根据地方人大各自的立法依据不同,对地方人大立法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法治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法人行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法人行为的构成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法人行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人员、代理人代表法人所实施的行为。以法人名义进行、执行职务行为、维护法人利益是法人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和构成条件  相似文献   

3.
大陆法系民法经历了一个由人格到权利能力再到人格和权利能力并存互用的发展过程。人格和权利能力也经历了一个由不平等到逐步趋于平等的发展过程。学术界有学者将权利能力区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和特别权利能力,并据此认为权利能力具有不平等性。该观点没有看到权利能力与人格的历史继承性,也没有看到权利能力与人格在功能以及本质属性上具有同质性,更没有注意到权利能力的抽象性与权利的具体性的差别。在现代市民社会,我们应力倡:世界人民人权平等,人格平等,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4.
法人转承赔偿责任,就是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及法定代理人的侵权行为负赔偿责任.在这种侵权赔偿关系中,法定代表人和法人工作人员及法人代理人是致害人,而法人则是转承责任人.虽然法人没有授权致害人实施侵权行为,但由于致害人与法人之间有特定关系,所以,转承责任人即法人亦应承担侵权损害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究法律对无行为能力人提供特别保护的规范意旨,论述了无行为能力人的保护制度与交易保护制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此前提下对于无行为能力人之是否具备表示能力以及受领能力进行了分析。而在我国实证法上的纯获利益行为(即接受奖励、赠与、报酬这三类行为)中,由法官或者与其具有相应的法学知识素养之人按照法律规定判断某种行为对于无行为能力人而言是否是纯获利益的,无行为能力人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无此判断能力。最后论述了年龄未达的无行为能力者与精神瑕疵无行为能力者不应一体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案由: 1998年10月11日中午放学,××中心小学被告梁××与同学苏××在说悄悄话,原告人罗×过来听,被告梁××让其走开。为此,原、被告发生争执,原告罗×拾起半块砖朝被告头部连击三下,被在场同学劝开。被告  相似文献   

7.
人格之有无是民事主体是否能成为主体的最本质规定性,是一种事实层面之判断。然而,权利能力是在主体享有人格之后能够享有何种权利,承担何种义务的一种能力或资格,是一种价值层面之判断。基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者的判然有别,将人格和权利能力的分离是有必要价值意义的。而一般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在法律上能够享有必不可少之权利和承担必不可少之义务之资格;特别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能够享有某种个别的或特定的权利义务的资格或能力。然此种特别的民事权利能力的要求相当于对主体权利能力的限制性规定,对此种特别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其价值就在于更加充分的对市民社会生活中各方主体利益的维护和尊敬,并亦科学的明晰民事主体权利能力的内涵,为我国将来制定科学的民法典起基石作用。  相似文献   

8.
欠缺诉讼能力当事人诉讼行为效力是指具有诉讼权利能力而不具有完全诉讼能力的人所实施的诉讼行为 ,因其缺乏诉讼行为主体生效要件 ,在诉讼法上产生何种法律后果。我国应当从司法公正与程序安定、诉讼效益的平衡、对当事人保护与制裁的平衡等角度出发 ,构建我国的诉讼行为规则  相似文献   

9.
法的效力与实效是法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法要具有效力应满足普遍性、稳定性、法定权利义务界限合理三个基本要件。由于法本身和人的认识局限性,法的效力与实效之间产生空距或裂缝,并在法的实施中展现出来,法的效力与实效的对立统一是法的运行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法的价值与正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义始终是自然法的最高价值追求 ,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价值理想。正义在法价值论中有着稳定的统帅作用。法要成为正义之法应将正义很好的溶入其中。法同正义有着天然的联系 ,但法又不完全等同于正义。  相似文献   

11.
论法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并非万能而是有局限的。关于法律的局限性从古论争到今。人类社会不能没有法律,法治是人类社会自我管理的最好选择。但也要正确认识法律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时才能尽可能克服法的局限性,提高立法的质量,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论法的公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布法律是立法的最后一道程序,它在立法程序中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随着近代民主制度的确立,法的公布有了全新的意义。公布法律的主体和方式在各国都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范,我国在此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我国,“试行、暂行、原则通过、原则批准”等立法形式是不规范的,积极作用不大,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3.
论法的未来     
法在未来社会究竟是走向消亡还是继续存在 ,人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本文简明地回顾和梳理了西方历史上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法的未来的不同构想 ,并对中国法理学界关于法的未来的观念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就社会群体管理而言,道德手段与法制手段运用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无论是为世俗层面的秩序稳定还是为精神层面的公平正义;但是,法与道德殊途同归的一致性并不意味它们具体内容的相容。因此,在不否定法治与德治相通之处的前提下,应当明确在社会良性进程中,法的积极功能是首要的。  相似文献   

15.
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表面上难以将其融合 ,但是 ,深入到法 ,每一部法律都具有真理性。在法的制定和实施中 ,必须强调法的真理性 ,必须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反映到法中 ,将不合乎真理抑或离开真理性的法抛弃 ,使法成为真理的法。这也是一个国家制定、修改和废弃某一法律的理论依据所在 ,对完善法律具有重要意义。一、法的真理性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的主观的产物 ,但是 ,它由法所蕴涵着的真理所决定 ,人们所制定的法绝非人脑主…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法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法的目的性功能问题,法的终极功能是指其产生和存在的最根本的目的。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法当然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一直在“法的本质属性是其阶级性“这一经典理论的引导下,认为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者的行为辨认控制能力进行探讨 ,对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将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排除于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认定标准的医学要件之外的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刑法第 1 8条的精神病人应作广义理解 ,既包括狭义精神病 ,即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又包括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18.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要求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但社会事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使得行政职权在法律之外的行使也不单纯地表现为超越职权的违法形式,在某些场合下,它虽具有"违法"的外在特征,但却合乎于情理之中。法外行政权可分为紧急行政权、特别行政权和异化行政权三种表现形式,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成原因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法的价值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人类理性的发展 ,法的价值层次逐渐显现出来。伴随法的不同发展阶段 ,它体现为 :作为基础性价值的秩序、作为扩展性价值的功利和作为法的终极价值的正义  相似文献   

20.
法的价值表现为客体的法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目的的满足与实现,它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客观性与主体性是法的价值的两大特性。法的价值的客观性来源于客体存在、主体需要的客观性,表现为价值实现状况的客观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法的价值因主体而异,但并不表现为价值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