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玥  肖琴 《八桂侨刊》2019,(2):59-67,77
郑和七下西洋对印尼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宗教、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也对两国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以郑和下西洋对印尼三宝垄的经济影响为例,郑和下西洋对印尼古代经济的影响深远,主要包括朝贡给赐、民间互市、华人贸易和国际贸易四种方式,对三宝垄当代旅游业和华人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重构历史记忆”的理论视阈下,利用历史类专著、纪录片和其他学术论著,从文化、旅游等角度重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忆,对澄清地域误解和文化偏见,促进双方文化旅游合作和贸易发展,意义重大。最终旨在使之服务于“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中印尼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宗藩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明王朝对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遣使四达,睦邻求宁;恩赐有加,朝贡频来;宗藩有序,扬华夏文明;华必统夷,天威不可侵犯;以德来远,审慎用兵。这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有集中体现。郑和代表明王朝所推行的“睦邻政策”,是今天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的重要文化源泉和理论基础之一,它对思考我国未来的周边安全战略不乏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池敬嘉 《台声》2004,(11):68-73
郑 和下西洋这一人类的伟大壮举,可谓家 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大多数人是仅知 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大多数人只知道郑和七下西洋。其实,作为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杰出代表,郑和是三上东洋、九下西洋,还不包括二次到台湾的活动。由于明 · 成化年间反对下西洋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之后尘,一把火烧毁了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资料。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甚至为什么下西洋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耸人听闻的说法是:踪迹建文帝。杜撰的故事当年,燕王朱棣高擎“靖难”旗帜攻入京都应天(即南京)…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05,(16):1-1
600年前,一位名为郑和的人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探索与交流之先河。他所开创的“海上丝路”,绵延至今。中国踏上了了解世界的路途,世界也就此认识了一个全面的中国。时光荏苒,2005年7月11日,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和重大历史意义之后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肖宪 《思想战线》2005,31(4):17-21
开展和平外交,是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和活动.郑和船队尊重各地习俗,礼待各国统治者和人民,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平等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建立.郑和下西洋忠实地执行了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谱写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平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相似文献   

6.
老陋 《今日民族》2004,(6):56-59
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中央决定成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在全国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我国正式开始举办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际,作为郑和的家乡的一份民族性期刊,我们登载这篇文章,从一个角度来探讨和回顾中国航海的辉煌历史,这是一件令人激动和振奋的事。  相似文献   

7.
朱庆跃 《桂海论丛》2006,22(5):11-14
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于与“中国实际”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从思维方式、主要内涵、功能导向上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赵毅 《今日民族》2005,(7):16-19
关于郑和的评价,中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对千年以来影响世界的百名伟人排名中,中国共有6人上榜,其中郑和名列第一。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为此评论:当年中国统治者没有根据郑和海洋思想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的海洋事业,没有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转变为商业化、外交化的贸易和知识国家,留下了蜗居、孤立状态的历史遗憾,然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弥补这个缺陷。2005年是郑和七下西洋的600周年,但是郑和的海洋思想、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同,中国的海洋地位、海权现状依然无法同600年前郑和时代相比。与政府科学进步的海洋思想相比,民间和社会舆论还有相当差距。时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政府、民间发起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不仅对先人表达崇高怀念,更对“走向海洋、和平崛起”理念进行广泛诉求和宣传。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5,(4):87-88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以及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西洋形成的郑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华侨华人中传承与发扬,从而形成华侨华人所具有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和睦相融、合群随众,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爱国奉献、恋祖爱乡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1.
郭渊  王静 《长白学刊》2005,(1):94-98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刻地影响着明代对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主要体现在重邻倚邻,亲仁善邻;强基固本,以德服邻;避战慎战,宁边安邻;礼义为先,厚往薄来;恩威并重,怀柔羁縻.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睦邻政策,是今天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的重要源泉和理论基础之一,对思考我国未来的周边安全战略不乏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和崇拜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单考察了郑和崇拜在东南亚的建构方式与演变,郑和崇拜生成的原因以及郑和崇拜对延续与巩固东南亚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作用。指出东南亚华侨郑和崇拜的产生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华侨传统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乡土界限,也超越了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肯定与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华侨的故国情结以及渴望得到封建国家保护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池敬嘉 《台声》2005,(4):70-72
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档案资料,已被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费信和巩珍等人在所留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中,对郑和首次下西洋具体日期均未作详细记载。包括郑和在太仓与长乐亲自所立之碑,七次下西洋虽有案可查,然而也仅仅只有年月,缺乏准确的开洋之日子,可供后人稽查。  相似文献   

14.
邵鹏 《学习与实践》2006,(7):123-126
毛泽东是在其深厚的“旧学”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民族文化形式,以便它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改变了其原有的“趋古主义”路向,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景文化”精神,广泛传播了科学理性的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云南是郑和的故乡,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刊特辑这组文章,积极宏扬600年前的这位云南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激励后人沿着郑和的足迹改革开放,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封面简介     
《群众》2005,(2)
南京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是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由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在三汊河中保村龙江宝船厂遗址上投资建设的(承建单位是南京华泰基础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该遗址公园是对1405年郑和下西洋所乘宝船建造遗址的保护性发掘利用。公园在总体规划上以“人脉———水脉———文脉”为线索,按照“造宝船、去远航”的理念,挖掘大明文化,致力于打造百年精品,繁荣旅游经济。公园将恢弘的史实从时间和空间上高度浓缩,在再现历史风韵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融入文物保护、自然生态、体验参与的理念,实现了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  相似文献   

17.
万明 《北京观察》2016,(8):74-79
2016年是郑和下西洋611周年.611年前,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航海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明代中国外交达到了鼎盛,发展至中国古代航海外交的巅峰,在中国古代中外关系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刘稚 《今日民族》2005,(7):12-15
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间,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2万余人,由200余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七次下西洋,“鲸舟吼浪,远涉洪涛”,航程总计达16万海里,活动范围东起长江口,西到阿拉伯半岛的吉达与非洲东岸的麻林,北自南京港,南至赤道以南之南半球,足迹遍及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马来半岛、阿拉伯半岛、东非沿海岸等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西到大西洋、东至太平洋的航线,完成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之所以能被明成祖选中出使南洋,除他机敏干练,有军事才能外,还因为他是穆斯林。当时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一…  相似文献   

19.
一今年7月份在北京举办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是一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活动。郑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作出了伟大贡献。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全国各地,只要是能和郑和沾上边的地方,都掀起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而南京作为国内与郑和联系最紧密的城市,更是早早就高调宣布,将投资4亿多元.整修市内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为让“郑和”成为各区的名片,从而能积极带动所属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南京的下关、白下、鼓楼等区更是早早动手,争艳“郑和”,各显身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