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的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的内涵在不断升级,更加关注发展和生存质量层面.满足民生改善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重视统筹考虑民生改善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矛盾特征:在认知心理上表现出趋同性与独立性共生,在认知过程中表现为稳定性与多变性同在,而在认知状态上则呈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对于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矛盾特征:在认知心理上表现出趋同性与独立性共生,在认知过程中表现为稳定性与多变性同在,而在认知状态上则呈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对于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新浩 《学习论坛》2009,25(12):31-33
如何扩大内需尤其是撬动农村消费,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近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支出比重相当,储蓄存款率不高;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不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子女教育支出居高不下,医疗保健负担沉重,新消费领域发育迟缓;大件消费品普及率较高,消费意愿较强;基本生活消费增长趋缓,安全与成长消费增长明显,新型消费增长乏力。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用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推动工作,用深化改革的创新思维和完善的制度性安排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的中心问题.不同的社会形式、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民生问题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自福利经济学创立以来,福利标准被认为是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当前在我国备受推崇的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却忽略了对增进福利的体现,短期看虽然保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长期看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制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操作层面的具体制度缺陷和不足及其它原因,导致了一些关涉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出现。由此,制度建设应成为我们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根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对改革发展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大量民生问题的存在,会对改革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倒逼,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力量。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正确发挥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民生问题的制度化解决,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正程度;民生问题的恶化升级,可以为新的阶层和利益结构的形成提供契机;民生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能够促进相关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然而,不是所有的民生问题都能推动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功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民生问题的相关方需要保持理性认知状态;绝大多数民众对未来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执政党和政府需要在适当时机制定并实施反映民意和时代潮流的民生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主要经历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农民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转变,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集中于人民公社,集体所有与农民承包逐步确立等历史阶段。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应从土地所有权、土地征收、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土地政策与法律关系等方面去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宏 《探索》2007,1(6):51-54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建设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住房、医疗、教育已成为当前最突出的三大民生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但不是任何制度都有助于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必须具有广泛覆盖性和相应济弱性。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虽然没有使用过民生这一概念,但在他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充分体现了对于民生的关注,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民生问题的理解和实践有一定的独创性贡献,对于我们今天改善民生问题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是新时期民生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燕 《党的文献》2006,(4):16-20
新中国诞生前夜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共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直接进行的一次成功尝试,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的直接基础,也是中共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范围执政的一次成功预演。它虽然只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在中共政权建设史上却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它兼具中央政府的某些职能,统一和规范了局部根据地政权的法规、制度,确立了合理的党政关系,初步形成了多党派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为实现向全国性政权的顺利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相似文献   

15.
重视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长春的必然要求,关系到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从讲政治、讲全局的高度,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一直只处于自在的状态,没有被作为一门学科加以认识和研究,继而被既有的西方理论所遮蔽。由此需要从中国场域出发,在中国发现公共政策,从而将中国的历史经验带入到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的产生取决于政府职能和国家特性。西方国家长期追求的是消极政府,其公共政策出现较晚。中国从国家产生便伴随着公共职能,奉行的是积极政府,其表现便是运用政策将经济社会发展调节到一个适度的状态。这种调适治理的丰富经验成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资源。在中国发现公共政策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重要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与实践"三个代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8.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在经济学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中创立的,也可视为孙中山从人求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创造性的阐释。民生史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和评价民生史观才能显现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49年6月,中共核心诚邀宋庆龄来北平共商建国大计。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决定派一位特使专程去上海迎请宋庆龄。这位特使便是与宋庆龄交情至深的邓颖超。随着与蒋介石决战的解放战争步步乘胜推进,新中国的诞生已指日可待。1949年初,中共核心领导们正在河北农村的西柏坡一同勾画共和国成立的蓝图。他们非常惦念宋庆龄的处境和安全,并诚邀她对新中国的建设予以指导。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联名给宋庆龄发一电报,并请宋庆龄最信任的人金仲华当面转交。中共华南局遵照中央指示,还设想了一套周密安排,计划先把宋庆龄接到香港,然后同何香凝一道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是纯粹的人民利益观。我们党的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党的人民利益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切实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丰富发展。我们党致力于建立、巩固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通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完善人民利益的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制定和执行政策,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