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志刚 《学理论》2015,(4):100-101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体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处于审美体验中的审美主体是全身心投入以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和统一,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和融合性。整体性的层面表现是融合性,它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审美体验中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汉语明显地具有空间性特质,汉字的象形往往取材于自然空问的外部媒介,彰显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亲切,以富有空间感的形象体察与拟像构架实现了汉字对“象”的寻求;而其自由开放的空问语法和“立体言外”的空间架构都在语法和语义层面呈现了“纵聚合”和“意在言外”的空间话语效果。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生发出无穷的意义空间,并且深化在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深处,积淀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诗性传统。意象形象、妙悟思维和空间美学构成了中国独有的诗性传统。在后发现代性的语境中,以空间性质的自觉妙悟与审美体验介入当下的审美实践与艺术经验研究,更是天然地弥补了文论建设的不足,从而发掘外部泛审美语境与内在生命精神的互动,进而增强文论在新时期的介入性。  相似文献   

3.
周金业 《学理论》2010,(4):151-152
文章从影片的“现代性”的内在追求及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分析电影文本的感伤性美学表达。将个体的生活存在经历与社会历史变革密切链接,是电影文本能让受众在纪实与虚构中对生活产生感伤的审美体验的精神锐器。  相似文献   

4.
于猛 《党政论坛》2010,(22):27-27
什么样的城市让人生活得更美好?韩国首都首尔市想到了一个办法——“设计首尔”。“设计首尔”着眼于把钢筋森林般的“硬”城市变得“柔软”一些,营造一个亲近市民、放松身心的美丽空间,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更加方便、舒适,同时也享受到艺术气息的熏陶。目前,记者应首尔市政府之邀体验了“柔软”的首尔。  相似文献   

5.
成荣安 《各界》2007,(6):124
审美情感是指在审美情境下,人的需要能否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早在东汉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诠释了“审美”的含义:“羊大为美,通常作为感性的表现。审,采悉也。知寀谛也。”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即欣赏、了解美的对象后,要审慎、深刻的辨别。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中  相似文献   

6.
张迁 《瞭望》2007,(10)
一艘巨大航船调整航向,大都令身处其中的人不觉其行,而又影响深远。中国的发展升级,正是如此。这一轮发展的升级具有丰富的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升级为“以人为本”,升级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人”,包含所有中国人,包含每一个个体的多方面要求,从温饱到价值观,从衣食住行到审美体验,从经济属性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7.
陈阳辉  席墨君 《学理论》2010,(5):113-116
本文借鉴当代金庸小说研究成果,对其文化层面的一项内容——琴棋书画作了条分缕析式的审美观照,对它们的特征及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金庸如此融文入武,不仅源于他自小开始的文化浸染及培养的兴趣爱好,也源于他对武侠小说社会功能的科学认定。金庸小说写的是武,可注重武中的“艺”、武中的“文”,这也是他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历久弥香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卢卡契在《审美特性》第二卷中有一段关于审美创造主观性及主体原则的精彩论述,值得深入探讨。“‘没有主观就没有客观’这一命题,在认识论上具有纯粹唯心主义的意义,而在美学中对于主──客观关系却是根本的。当然,每一审美对象本身是不依赖于主观的存在物。当这样理解时,它却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不是审美的存在。若要使它的审美规律性起作用,那么与此同时,也就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主体:因为它的审美本质特征正如我们反复说明的,是在于,通过模仿这样一种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在接受主体那里唤起一定的体验,忽视了这一点,审美形…  相似文献   

9.
亚审美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导致部分学生审美感知的浅表性,审美体验的感官性和审美接受的盲目性。随着大批古典名著被改编、大量历史名人被戏说,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正成为亚审美冲击波的重灾区。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要迎接挑战、寻求进路,可以在吟咏诵读:从审美感知到审美感悟、以意逆志:从审美体验到审美鉴赏、灌注人文精神:从审美接受到审美批评等多个维度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刘科军 《学理论》2009,(14):109-110
审美现代性以反思的态度来体验现代生活,从而表现出三种生存策略与形态特征: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反叛由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追求一种差异性的价值,显示出求新求变的美学特征;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受到社会现代性的制约,它必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相似文献   

11.
俞芳 《学理论》2009,(12):231-232
书法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创造性。文章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加强审美体验来阐述如何提升书法的修养。  相似文献   

12.
记忆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留存,记忆是自我与社会的根基,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附着与攻击之地。历史虚无主义沿着“什么记忆、如何记忆、谁的记忆”的逻辑进路,以历史记忆为“虚无”基础,借助历史记忆在时间、主体、性质层面的二重性实现在历史中的出场;以媒介记忆为途径,利用媒介记忆的建构功能进行记忆重置、赋魅、推送完成对历史的再生产;以个体记忆为指向,在个体记忆“客观化”中形塑主观的历史,在个体记忆具象化中生成抽象的历史,在个体记忆感性化中瓦解理性的历史,以达到虚无历史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党政论坛》2009,(15):61-61
时下,在一些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普遍存在着一种“通病”、“老病”和“痼疾”。这种病症的“临床”表现是:摆政绩——光辉灿烂,查问题——星星点点;说经验——口若悬河,找教训——躲躲闪闪;谈规则——心花怒放,讲措施——空话连篇。这种思想和工作上的“假、大、空”,丢弃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损坏了人民公仆的应有形象。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维度。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和引导人的方式来"美化"人的生存状态、"美化"人的思想观念、"美化"人的行为规范。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审美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通过审美体验来感知、感觉、感受所要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空间的建构路径在于: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研究;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主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完整的人为中心,立足于以人为中心的体育,以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重视学生体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中的体育精神;提升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情趣,在目标上实现从技能训练走向审美愉悦,培养健康的、有个性的、有良好审美能力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6.
殷健灵 《民主》2014,(3):60-63
2013年秋天,赵丽宏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儿童小说《童年河》。理论家刘绪源欣喜地谓之日“儿童文学的意外收获”。凡读过小说的人,恐怕都会生出与绪源先生相似的感受。这种欣喜并非来自于成名作家对儿童文学的偶或眷顾,而是直接来自作品本身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这是一部真正的浑然天成的儿童小说杰作。  相似文献   

17.
张凡凡 《民主》2013,(2):51-52
“清新”是我国传统诗学和审美领域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和范畴,而且也与人们的生活、品格密切相关,成为一个指涉文化理想的概念。“清新”一词可以视为“清”与“新”的组合。在这个组合中,“新”不难理解,而“清”的意思则很丰富。“清”,  相似文献   

18.
李俊岭 《理论导刊》2000,(10):39-40
作为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艺术形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在的各种内容要素的组织方式。它统领了主题、题材等要素的各项关系,从而构成作品真正深刻的审美内容和深层意蕴,有人称之为深层结构或内在结构;其二是表现内容和内在结构的外部特征形态,包括情节、线索、人物、事件,以至气韵、格调和词语等。深层结构的内容为主体在作品中所遵循的总的方法和原则,表层结构的内容是这些方法和原则的外在的显现。有时,结构也用“系统”、“机体”、“模型”、“组织”、“骨架”、“蓝图”、“手法”、“程式”、“思路”、“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说,现在的大多数领导干部是经过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征得大多数群众赞同产生的。他们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这样的领导干部也不是没有:“相”出来的——或在“伯乐”身边工作,或为“伯乐”所熟悉,得以越过规定的程序走上了领导岗位;“熬” 出来的——因资格老被“照顾”上了领导岗位;“跑” 出来的——因为“密切联系领导”、“密切联系领导的亲友”、“密切联系领导的领导”而得到重用;“磨”出来的——听说有了“空缺”就去软磨硬泡,正好又遇到只想“种花”不想“栽刺”的领导,结果得以如愿;“骗”出来的——制造虚假荣誉骗取职位;“买”出来的——用金钱财物铺出了升迁道路;“拉”出来的——有些领导干部为拉帮结派提拔了不该提拔的人。其共同之处则在于,没经过人民公认,而是少数人说了算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江琼 《学理论》2009,(31):179-180
庄子将“道论”引向人和生命,对自然、人生与自由精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人生哲学。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本质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境界;指出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实现三个层面上的突破: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突破个人境遇的束缚,即“安命论”;我与他物之间,突破个体认知的束缚,即“齐物论”;我与“真我”之间,超越“我”。突破个体心灵的束缚,显现本真之“吾”,即“体道论”。这三个层面的突破,层层递进,最终使个体精神获得空前解放,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