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她身残志坚,主动承担起残疾儿童康复教育这个社会重任;作为人大代表,她不辞辛苦,尽职尽责,倾注全部真情回报社会,成为残疾人无比信赖的"欢乐使者"。她,就是沈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孙淑君。  相似文献   

2.
在五家渠市军垦路街道,残疾人都知道这句话—一"有难事,找付琼".街道下设7个社区的干部和专职残疾人工作协管员也常说这句话——"付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最懂得残疾人的心,她是残疾人的‘拐杖’."而付琼自己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干好工作是我的责任.我愿为残疾人服务."尽管身子消瘦,骨子里却流露出坚毅;尽管不善言谈,为街道社区残疾人办事却敢想敢做,风风火火.她,就是五家渠市军垦路街道办事处残联残疾人工作协管员付琼.  相似文献   

3.
赵春鸾助残     
赵春鸾是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被残疾人亲切地称为"赵理"。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记者在市残联采访,听到年过六旬的原市残联副主席贾志民在动情地朗诵发自他心底的赞歌:我赞美赵理,她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志在九重;我敬佩赵理,她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铁骨铮铮;我歌唱赵理,她对残疾人工作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人们讲述着一件件感人的故事,为我们描绘出了赵春鸾践行"三个代表"的生动形象。深入:为残疾人雪中送炭到床头1998年9月,赵春鸾从市民政局调到市残联,挑起了党组书记、理事长的重担。面对全市  相似文献   

4.
《奋斗》2015,(1)
<正>残疾人就业是世界性难题。哈尔滨市残联引入信息化就业理念,立足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在全国残联系统率先开展残疾人网络培训就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哈尔滨市残疾人实现"规模就业、居家就业、体面就业",为城镇残疾人就业趟出了一条数字化生存之路。一、千名残疾人回归社会长久以来,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残疾人网络就业,立足市场经济,依托大型企业,通过互  相似文献   

5.
不高的个头,朴实的面孔,简单的穿着,这些并未掩盖她具有的坚强意志、宽广胸襟和无私爱心。答朝荣——阜阳公交总公司一名普通的乘务员,十几年来一直坚守在公交工作的第一线,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对待每一位乘客。在她眼里,乘客如亲人,而在乘客眼里,她是“老年人的女儿,小孩子的阿姨,病人的护士,残疾人的拐杖,远方客人的向导”,她的十米车厢也因此成为一处流动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正>帮助残疾人从自卑到自信,从依赖到独立,从绝望到希望,徐光会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残疾人的新生徐光会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2014年5月16日,她踏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众多受表彰者一同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当天是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她带  相似文献   

7.
正自从穿上那身洁白的制服,她就把患者视为亲人,用爱心和奉献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面对患者,她是生命的守护者;科技兴院,她是前行的开拓者;疾病防控,她是风险的承担者。多年来,她收到的锦旗、感谢信多得连自己都记不清了。谈到此,她总说:"做医生,就得用仁者之心善待每一位病人。"她,就是义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马艳丽。  相似文献   

8.
到宣武区残联采访,记者发现一楼楼道的台阶被砌成了斜坡,冯兰英的办公室就在一进门左手的第一个办公室。记者觉得一定有用意,一问冯兰英,她说:"在这儿听得清外面的开门声,残疾人来办事,我能赶紧跑出去帮他们把车推上来……"说起残疾人兄弟姐妹,冯兰英的眼圈一次次泛红。十几年来,她和同事们一起用真诚的帮助让残疾人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也赢得了他们发自心底的"颂歌"。一1992年,冯兰英才调到区残联主持工作不久,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她:一位残疾人和母亲每月仅靠弟弟妹妹救济的90元钱过活。由于长年卧床,他得了严重的褥疮。站在他的病床前,冯兰英难过  相似文献   

9.
这么多年了,能够自食其力一直是我的梦想。感谢"下基层、进万家"活动让我圆梦了。——明山区明山街道建光社区高位截瘫者刘英杰我们把社区当成了家的依靠,社区的每一个人都不嫌弃我们,都真心帮助我们,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溪湖区河东街道井涌社区毕德全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因"三代"服务受益后感言  相似文献   

10.
周居霞 《实践》2014,(4):23-23
<正>今年64岁的韩淑敏,看上去依然精明干练,可你仔细观察她,却是个拄着拐杖、腰腿打着钢卡的二级肢残人,还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她从不以自己身残要求得到社会和家人的格外照顾,相反,她不仅把亲手创立的乌海市鑫发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意兴隆,更可贵的是,她17年如一日,以一个党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心,以她坚强的毅力和慈母的爱心,为72个残疾人、困难学生和孤寡老人撑起温馨的家园,使200多个残疾女孩能够自食其力。暗下决心闯天下提起韩淑敏的创业历程,还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1990年,一场意外的车祸将韩淑敏带入"二级肢残"行列。当时,她创办的乌海市第一家保安公司正生意兴隆。躺在病床上,  相似文献   

11.
<正>在美丽的喀尔里克山脚下有一位年轻而美丽的维吾尔族青年医生,在她工作了十几年的农十三师红星四场二牧场片区,随便说一个新出生的小孩,她都能马上说出他们的出生日期,她把居住在这里的群众视为朋友、亲人,她一次次地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身边的人,她就是被各族居民亲切地称为"白衣天使"的红星四场二牧场片区少数民族医生——帕提古丽·吾甫。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视角下基层残联组织发展是适应发展新特征新变化的时代课题。基层残联组织要运用以大数据支持、信息导向和云服务为核心的技术手段,坚持以政府主导、多方协作,操作规范化、协作化为运行原则,建立"一核多元"的秩序化的运行机制。应鼓励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健全残疾人制度体系,完善残疾人法律依据;以人为本,建构全面的福利体系;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实现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梁春新,肢体三级残疾人,六师五家渠市国贸商城"众信购物中心"和"众信购物超市"负责人,固定资产150万元,解决2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成为残疾人自强典范. 命运的安排让她无法选择,两岁多时因为意外,马车从她稚嫩的腿上轧过,使她终身残疾.坚强的她不甘心命运的安排,选择职业高中学习财会专业,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常常是舍友们还在梦乡中酣睡,她已悄悄地拿起书到走廊上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在二师二十九团梨华社区,有一位被老人们称赞的"好闺女",她用自己的辛勤与真爱,悉心照顾着一群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她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她就是二师二十九团蓝翔敬老院院长王丽萍。  相似文献   

15.
<正>她化柔弱为坚韧,用爱点燃孩子的希望,也点燃了众多残疾人的希望。她的天空一度因为没有阳光而失色,她的人生一度因为孩子的残疾而绝望。但生活不相信眼泪,她化柔弱为坚韧,用爱点燃孩子的希望,也点燃了众多残疾人的希望。她就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自强残疾人种养殖合作社社长高华。为救治先天性智力残疾的儿子,高华在工作之余,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因昂贵的医药费被迫学着做生意,再用自己的经验和渠道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她50岁退休后全力以赴创  相似文献   

16.
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克服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障碍,逐步提高残疾人群体的经济收入,加强残疾人"柔性维权"的工作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类型精神文化需求保障措施,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律维权,切实提高残疾人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7.
咨询对象:一位即将毕业的贫困女大学生背景:来访者及其男友均来自贫困家庭,这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她无疑比来自普通家庭或小康家庭的情侣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由于贫困,他对男友的“经济压力”爱莫能助;由于贫困,妈妈的反对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压抑;由于贫困,迫使她与亲人和男友之间均出现人际关系危机;由于贫困,她把矛盾闷在心里,越积越深,从而感到生活让她窒息。一天,极度郁闷、苦恼的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相似文献   

18.
杨彦荣 《当代贵州》2014,(18):40-41
正安顺市西秀区共有64万人,其中残疾人4.1万,占总人口的6.4%。解决好辖区内的残疾人就业问题,是两秀区残联工作的核心。在社会各界的配合下,西秀区残联通过建立"西秀区残疾人信息系统"掌握辖区内的残疾人信息,集信访维权、康复服务、宣教文体、扶贫救助、培训服务、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百合花行动"网站,架起了残疾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残联对残疾人的服务效率,通过定向帮扶自主创业、定点培训推荐就业等途径,西秀区残联第一时间了解残疾人诉求,第一时间解决残疾人就业困难。近两年,西秀区未出现过残疾人越级上访事件。在残疾人心中,西秀区残联就是一个倾吐需求、实现愿望的"希望之家"。  相似文献   

19.
<正>农一师八团农贸市场彩云商行的女老板名叫王彩云,今年45岁,她以"信誉第一、顾客至上"在商海弄潮中已拼打了13年,曾获得师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个人"和"巾帼创业明星"等荣誉称号,在服务行业中树立了一个新时期新女性的良好形象。1985年,19岁的王彩云独身一人来到农一师八团,先是跟着一位亲人  相似文献   

20.
夏日的一天,在七师一三○团医院B超检查室外,5、6个病人正在排队等待;检查室内,一位中年女医生正在有条不紊地为病人进行检查,然后撰写病历。患者葛成瑞看着忙而不乱、态度和蔼的医生孙俊芳对老伴说:"孙医生对待病人和亲人一样,难怪大家都喜欢找她看病。"1991年到一三○团医院工作的孙俊芳,20年间,她早已记不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