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犯罪产生的内在动因有"体育人"的经济意识膨胀、文化素养不高、法制意识淡薄;体育犯罪产生的外在动因有体育产业发展的过度商业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及赛事组织混乱;体育犯罪产生的法制动因有体育立法的缺位、体育执法的不严和体育司法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韩冬雪 《人民论坛》2014,(10):34-36
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是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两者还面临很多挑战,应该继续推进国家与政府管理体制与观念的改变、强化公民社会及社会组织的培育、推进民生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发展、和谐双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是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两者还面临很多挑战,应该继续推进国家与政府管理体制与观念的改变、强化公民社会及社会组织的培育、推进民生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发展、和谐双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单位制度下,国家全面控制单位,单位包办社会,国家通过单位覆盖社会,由此形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基本重合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制度的改革,国家对单位的控制力度有所下降,单位办社会局面初步得到扭转,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相对独立,进而造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较为有限的分离关系。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强国家—强社会是我们致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以及网络恐怖主义离我们渐行渐近,并开始威胁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网络空间的不安定因素具有全球性、突变性和联动性特征,特别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群体行动,会在网络之外产生现实性的后果。因此,和谐稳定是两个世界共同的建设目标。面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不断升级,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强国的战略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亟需相匹配的国家安全战略来护航。  相似文献   

6.
简诺威茨是美国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军事社会学学科的创立者。在军事研究领域,他运用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在技术革命冲击下军队的组织变迁,涵盖军地关系、军内控制方式、战斗力促成因素、组织控制手段、军队之政治倾向等诸多层面。在我军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执行的任务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简诺威茨的军事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监管型国家的崛起是20世纪人类重要的制度创新,美国是这一领域的典范。探讨监管型国家制度变迁的动力、特征和内在矛盾,对于解决我国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等现实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以制度主义为视角,分析了影响美国政府监管产生和三阶段发展的因素,归纳出监管体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市场机制是内生动力,法治建设是约束力,社会进步是外在拉力,同时探讨了监管失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从放权到分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中国政企关系改革是循着政府自上而下放权的方式来进行的。本文首先从政府动力和能力两个角度探讨了放权的张力问题 ,继而对放权在中国政企关系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加以认识。本文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权力运作方式将逐渐从放权向分权转变 ,从而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走向社会政治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则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客观进程及其本质特征,它是实现人类未来社会政治的历史必由之路。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从二元化到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社会政治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对指导当代中国建设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调适与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政治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层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关乎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乎到党的生死存亡。在中国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下,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崇高的政治使命。从现实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面临着农村社会发展的碎片化、农村党员群众的分散化、农村社会利益结构调整这样的内外部环境,这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生存空间的萎缩化、基层群众工作的复杂化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弱化。应从强化组织意识、优化组织结构、建强组织队伍、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升组织力,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堡垒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进行观察和分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传统时代、计划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中国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转型,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竞争的平等性、国家权力的服务性、公民社会的批判监督性是中国向现代化社会机构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进行观察和分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传统时代、计划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中国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转型,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竞争的平等性、国家权力的服务性、公民社会的批判监督性是中国向现代化社会机构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次大规模调整,是国家和社会的重新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国家放权于社会,发展社区、社团、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建设,健全社会肌体,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国家机构,加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建设,建立高效精干的政府,最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伴随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团体组织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能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东南亚,受各种外在压力与内在需要推动,华人素有团结自助的传统。大量的华人社团一直就是他们在东南亚调适与发展的重要媒介质。在当代东南亚各国民主化的推进中,华人社团在联系华社,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这为重新审视华人社团的功能提供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与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关联在于,革命化的现代国家缔造过程致使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将其革命胜利所依凭的"群众路线"发展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模式——国家运动,进而形成了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局面;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意味着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零和博弈模式,在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中国国家治理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实现执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这需要我们对群众路线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价值层面的群众路线即党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应该转化为国家宪法和法律对于公民个体权利的保障;同时凸显群众路线对党的约束作用,并且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公民和社会对党权、国家权力的制约和限制,在权力体系上实现党权、国权和社会自治权利的各归其位。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现代文明与村落组织传统积累互动的逻辑结果 ,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村民群众自治内在动力作用的发展必然。本文把村级组织变迁按历史发展分为古代、近现代、新中国建立后予以列举 ,分析村民自治的历史背景 ,并进行理性思考。认为专制与民主的对立 ,农村社会形成不了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制约和决定使自治不可能实现 ;市民社会不能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必然使自治缺乏内在动力 ;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拓展带来了自治的演进 ,先进政党领导下的农民才是推进村民自治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预制着公共参与的历史实践。考察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张力,大体循着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合→相对分离与对立→国家向社会回归"的逻辑嬗变,与之相伴,分别呈现出总体性社会、个体化社会和社会再组织化的社会结构状态,公共参与亦呈现出异化虚妄型、内爆私域型和有机互动型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18.
张毅强 《人民论坛》2012,(14):32-33
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轨从宏观上指引着公共卫生政策体系前后相继的变迁过程。新医改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契合了包容性增长战略,代表着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重大变迁。目前,我们仍需在包容性增长战略的指引下深入探讨新旧公共卫生政策范式转换的各种机制问题和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理想状态,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动态过程。但和谐社会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问题是社会关系和谐。法通过权利监督与制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来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农村中自身存在的制约其发展潜力的因素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作为对国家政府和乡村社会起链接作用的村民自治的角色和职能定位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探讨村民自治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