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1957年内另一件大事──李政道、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吴健雄的伟大贡献初中期间发生的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另一件事;是留美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团推翻“宇称守衡定律’而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奖。当时的中国很落后,没有电视,广播也很不发达,绝大多数家庭买不起收音机,包括我们家:唯一的消息来源是报纸,在湖南便是《新湖南报》(后改名《湖南日报》)。街道上到处有读报栏,班级也订了《新湖南报》,而我一进是热心读报的。那一段时期,新闻几乎…  相似文献   

2.
我有个习惯,从报纸上看见有意思的文字,便剪下来放在案头。时问一长,这样的剪报往往能攒上几十份、上百份。喏,眼前的一份《(李政道传)披露与杨振宁恩怨始末》(以下简称《始末》),便剪自2009年12月8日《作家文摘》。 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推翻“宇称守衡定律”而双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教授是20世纪继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物理学主要有三大贡献:规范场、杨——巴克斯特方程和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1956年夏,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很快为卖验所证明,因此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通过杨振宁教授在科学研究、对祖国的情感等方面对他的科技伦理精神进行了论述,把一位朴实伟大、为人类谋求幸福的科学家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彭真平 《政府法制》2013,(35):15-15
1956年,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29岁的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设想,并与杨振宁合作撰写《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的论文。谁来做这一设想的证明试验呢?李政道想到了吴健雄。她是当时世界上衰变领域最具权威的专家之一,因擅长精细而复杂的实验工作而为核物理学界所熟知。  相似文献   

5.
获得过诺贝尔奖桂冠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除了在科学领域有惊人建树外,在养生健身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首先是博览群书。杨振宁说:"西汉刘项曾有一句名言:‘书犹药也。’书是使人精神旺盛的营养品,能滋补身心。经常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心中充实……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长学问,也可以防治  相似文献   

6.
杨振宁教授的一生做出过许多重大的抉择,从求学美国到走进象牙之塔,从入籍美国再到访问祖国,他的这些抉择大都是非常务实与理智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他唯一的失误是他与李政道的决裂,虽说是事出有因,但确实是国际科学界的憾事,也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7.
南怀瑾 国学家,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 季羡林 著名学者,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顾问 金庸 著名小说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杨振宁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顾问 王元化 著名学者,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  相似文献   

8.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陈省身,国际数学大师,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纤维丛和联络可以作为规范场论的数学基础,而陈省身先生的这些工作比杨振宁等在规范场论方面的工作要早近十年.这就是陈省身和杨振宁“科学会师”的故事.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与陈省身、杨振宁在科学与艺术上交流密切,他们分别作诗讴歌,内容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9.
千年水乡古镇三河地处合肥、巢湖、六安三市交界处,古称"鹊渚"、"鹊岸"。自明代始称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1858年的"三河大捷"就发生于此。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广总督张树声、淮军将领刘秉璋、致公党主席董寅初、清朝外交大臣李鸿章等在三河均有旧居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费米教授每周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让学生对一切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找到答案。有一次,费米问李政道:“太阳中间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答:“大概是二千万。绝对温度。”费米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李政道说:“是从文献上看来的。”  相似文献   

11.
张俊才 《检察风云》2003,(22):48-49
汪康懋,美籍华人,英国金融与会计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资本市场与会计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金融管理学会和亚太金融学术审稿委员、亚太财经政策智囊主席、新加坡交易所总裁顾问。曾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政府擘画了成功的财税政策模型。 1991年以来,先后发表过专著《世界新经济格局下的亚太、中国、香港》和《汪氏模型:寻找值得投资的公司》,曾与李政道、杨振宁等学者合著过《海外学者论中国》。近期出版的《富国论》一书在社会上反响热烈。  相似文献   

12.
刘德华  郑刚 《中国监察》2008,(13):46-48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勇(正厅级)花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常妄想哪位诺贝尔奖得主能研发出后悔药……我真希望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我想从头再来,真希望有机会再为党工作,很希望能有机会尽一些孝道.以弥补我对党和人民,对父母和家庭的过失。”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费米教授每周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让学生对一切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4.
低成本做人     
我在斯坦福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学问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被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精神所感染. 我觉得美国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长见识.创业需要很多自信,你见多了,神秘感就没有了.斯坦福大学是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地方,有27个人.你在教授食堂吃饭时,也许你旁边坐着一个干巴老头就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何时能荣获诺贝尔奖?杨振宁教授日前撰文指出,这个问题要从长远历史观点来讨论:一、科学研究要有传统,要有实验,要有经济基础。在中国,这些条件50年代以前都没有。应该承认,这是近五百年来历史所遗留下的史实。二、中国的科技发展,一般人常以为是不成功的,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结论。本世纪初,中国可以说完全没有近代科技知识,真正'"从零开始"。到了60年代竞选出"两弹一星",这个发展速度是真正的奇迹。历史上只有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的高速现州匕可以与此媲美。三、讲到基础科学,1958年至1964年间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奖项,因此让全世界的杰出人士趋之若鹜.但是,有一个人却是一个特殊的另类,他十分轻视诺贝尔奖,对于颂给他的这个奖不以为然,拒绝去领奖,更不认为获得诺贝尔奖是自己的荣耀.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末,作为对人类具有极大毁灭性的艾滋病(AIDS)已成为受到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世界各国的科学、医学工作者们纷纷投入到攻克这场被称之为“世纪之灾”的疾病的战斗之中,有关艾滋病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有可能使研究者成为人类科学和文化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得主。因此,艾滋病研究也就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检验当今人们的科学态度的“试金石”。从1984年艾滋病命名至今短短的10年间,这一研究领域可谓风波叠起,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世人对全球化利弊优劣的争议从未间断, 用什么样的规则来厘定这一趋势,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纷纷抛出了济世的良方。上世纪末,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一个会议,对人类未来发了一个宣言:“人类在21世纪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从中汲取养分。”中国古代的哲学是有机的哲学,“和”是这一哲学的核心内涵。“和”文化起源于先秦时代,是在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中产生的, 和中国传统处世理念和审美理想。它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所追求的是整体的、动态的和谐。“和”是中庸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周其仁指出:“中国有天下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大量亏损;也有天下最便宜的企业家——工资最低”。中信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刘纪鹏感慨道:“中国有80%的国有企业搞得不好,而在搞得好的20%企业中,却有相当多的企业家结局不好。这到底是企业家个人问题,还是制度因素?” “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太穷了,良心和道德救活不了中国企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格鲁斯曼博士一语中的,振聋发聩:必须给企业经营者以激励。 当然,如果说中国企业经营者没有被激励有失公允,问题是,政府往往以“父爱”的…  相似文献   

20.
邓稼先南于功勋卓著,得过许多大奖,不少入问过他得到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1986年5月,在邓稼先病危期间,远在美国的挚友杨振宁赶回来,到医院看望他:在这次会面中,杨振宁I乜提到了奖金的事。当时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答,奖金是人民币10元。邓稼先补充说,是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