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3,(6):10-10
孙久文在《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2012--2013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转换时期。东部沿海结构调整正当时。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三大增长极,以外向型经济为引擎,拉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部地区总量增长,出口起伏。东北地区投资高速增长,外贸遇寒冬。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最稳定。西南地区出口高速增长对外开放潜力巨大。区域差距缩小,“重心”仍在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2.
中俄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出现巨大反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俄罗斯经济迅速下降。中俄经济增长的反差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92年增长率高达12.8%,1993年一季度的工业生产又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究竟是什么动力促使中国经济以如此高的速度增长?又是什么因素在制约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上述三个问题,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很多,如高速增长是前几年治理整顿所积累的能量的释  相似文献   

4.
《求是》2014,(14)
<正>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连续30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2013年,中国GDP增长仍然达到7.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展望未来,中国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这些都为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巨大的市  相似文献   

5.
王一鸣 《求是》2014,(6):23-24
<正>在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领跑者地位发生变化,更不表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良好基础。一、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近年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经济发展阶段和内生条件的变化,中国经济由两位数高速增长进入7%一8%中高速增长阶  相似文献   

6.
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大体可以分四个阶段:1979-1984年,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1%,这是历史上增长率最高的时期;1985-1988年,由于粮棉等大宗农产品出现下降式的徘徊,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降为5%;1989-1991年,在整理治理期间,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有一大批劳动力回流,尽管粮食生产有恢复性的增长,但农民年均收入却降为0.7%,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率最低的一个时期,1992年农村经济重新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5.9%,1993年比上年只增长3.2%。如果按到2000年人均达到1200元计算,从1990年算起,每年应该平均增长5.7%,而1989-1993年,每年平均只增长2.6%,还相差3.1个百分点。1994年农民人均收入虽然达到1220元,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只增长5%,仍未达到预期目  相似文献   

7.
穷国变富而富国变慢是"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历经长期持续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以2012年为转折点,之后似乎进入"结构性减速"也即变慢阶段。从理论上讲,普遍认为除技术进步自始至终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之外,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三因素与经济发展速度都呈"倒U型"关系,即低收入初始阶段、快速工业化时期以及年轻人口结构都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反之,则将使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变慢。与中国进入减速换挡阶段的既有普遍观点相反,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目前的减速很大可能只是暂时的,也非失速;整体上中国经济还处在求富阶段,没有到达发达经济体曾经的由富到慢拐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释放潜在结构红利为目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舆论上要强化中国仍处在工业化求富而非去工业化变慢阶段的意识,全力助推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正多数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快速稳定,令世界瞩目。在20世纪90年代里,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2.5%。而1989年至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1990年至1997年,在长达7年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率都在10%左右,而且这一高速增长期是以“软着陆”的形式结束的。  相似文献   

10.
一、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回顾 (一)80年代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1981—1990年,我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8.9%,全世界经济每年平均增长2.8%,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2倍。我国是80年代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大国中则是最快的。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91年同1978年相比,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世界迈一步,中国跨三步”,这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形象的描述。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GDP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9、4%,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增速相当,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倍强.位居世界之首。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经济目前还难以摆脱萧条。日本经济在战后的发展过程中,曾于1973~1979年,在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之间以“滞胀”形式表现出一次比较长时间的经济萧条。“滞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比高速增长时期减速一半,不足5%,但明显高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15年经济建设,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这对于石油工件来讲.尤为迫切和重要。一、石油工业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石油工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但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石油工业.原油生产年均增长速度只2%·1994年只有出.这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很不协调。据测算.“九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年平均增长8%左右.按目前的能源弹性系数计算.能源供需差率达20%左右。显然,加快石油工业发展是十分…  相似文献   

14.
1.经济将从振幅较大的高增长时期转人稳定增长时期。事实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起飞时期,10%左右的经济年均增长率最多可保持20年,而7~8%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前后可保持约40年。 2.加人WTO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中国不仅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也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规则的要求,将使改革远远超出纯粹的经济领域,从而成为一种更加广泛的社会改革。 3.加人WTO后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降低、工资向下的刚性,以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巨大压力,这一系列因素并存,决定了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紧张局面。 4.消费结构将发生第三次转型。在目前消费结构的转变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与第三产业相联系的消费。尤其是与IT  相似文献   

15.
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困难,为应对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  相似文献   

16.
王丹 《实践》2008,(6):56-56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失,是我国目前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作为尚处在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超过20万亿。同时,沿用粗放型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强度也都大大提高,给我国总体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2005年《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显示,我国水环境安全形势危急,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河流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严重下降,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17.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发展战略以来到1998年的 20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9.8%,这种速度与当年高速发展的日本(1955至1972年)和亚洲四小龙(70至80年代)基本相同。如果从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二十多年持续高速发展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无与伦比的。在2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也是史无前例的。由此说中国创造了奇迹也并非不可思议。很多人预测,进人21世纪中国还会持续发展,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造成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形成了在“渐进式改革”思想指…  相似文献   

18.
蔡昉 《学习月刊》2014,(5):56-56
该书阐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成功推动高速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的整个二元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显著地获益于人口红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乍丫根本性变化,人口红利也开始迅速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作者根据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我们对其发展理念和方向进行重新定位。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文化产业却逆势向上,由中低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因为,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以旅游为龙头、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和升级必然引起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供给侧改革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所谓的"信任之谜"问题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由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中国当前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特点所导致的人们在信任问题研究上的一种扭曲反映。一方面,中国的整体信任水平不容乐观;但另一方面,在熟人之间和圈子内部,可能信任度有一种提高的趋势。关于"中国之谜",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只不过有些作用程度较大,有些作用程度较小。在这些众多因素中,关键和基础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是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基础;二是人力资本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我国,人力资本支撑主要表现在两支队伍上:一支队伍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另一支队伍是一般劳动者大军。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军。人才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若没有这些高素质人才作支撑,中国的高经济增长率就是不可能的,或者说至少是不能持久的,也就不可能有三十多年的高增长。另外,农村改革也释放出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既给城市带来了活力,也给企业带来了利润。专业技术人员主攻创新,而一般劳动者则从事具体加工和生产,再加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十多年经济高增长的基本动力。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人力资本优势很可能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