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山雪花大如席,比比吹落轩辕台”。用李白的这一名旬来形容渥太华的冬天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个被人们说成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冬天是雪的世界。从十一月就开始下雪,直至第二年四月才冰消雪融。有时一夜风雪过,积雪可达三尺厚,把门窗都能堵住。冬天游览谩太华,给人的印象是整个城市好象都被大雪覆盖着。然而,习惯于寒带生活的谴太华市民却不畏严寒,从那茫茫雪海、晶晶冰川中找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知了”是俗称,学名叫蝉。 小时候,只知道“知了”尽唱歌,不劳动。童话是这样讲的:整个夏天,知了尽唱歌,不劳动;勤劳的蚂蚁好心忠告,它也不理睬。冬天,知了饥寒难耐,厚着脸皮去蚂蚁的洞府借粮,得到了最尖刻的回答:“既然你夏天唱歌,那冬天就跳舞吧!”因而,我对“知了”,  相似文献   

3.
正市场究竟能不能矫正人类的行为,或者督促人们依法依规办事?市场能不能让政府的手延长,而且更有效?有一年的冬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答案。在十六七年前的冬天,我去了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城。路上的积雪约莫有半尺高,而且雪还在不停地下。司机一路开着车,每到一个需要停车的地方,不管是加油站、餐厅还是学校,路边都看不见停车位的线。这种情况下,要是搁咱国内,就算有个戴袖章的人过来查,你也完全可以说:"这怎么停啊?你能看见停车位吗?"很  相似文献   

4.
9月18日至25日,由文化部和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的’96全国儿童剧新剧目评比演出,是近14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儿童剧艺术盛会。 有幸观看12台剧目24场演出的武汉市两万多名少年儿童,对儿童剧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演出的《雪童》,讲述了一个被姥姥、姥爷宠坏了的孩子在妈妈的教育下懂得了“什么是爱”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武汉第二师范附小的学生们聚集在台前,向台上使劲挥动着小手,一声声高喊:“雪童,我们喜欢你!我们喜欢你,雪童!……”饰雪童的小演员恽桨峥激动地跳下台,和小朋友们亲切地谈心、照相,分别时仍依依不舍。在人民剧院,1000多名小学生附和着《一二三起步走》的角色,齐声朗诵着熟悉的台词:“小小一粒米,来得不容易,谁不爱惜它,就是大老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7,(5)
<正>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相似文献   

6.
春节期间和元宵节,山东、四川、湖北、广东等省电视台以及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了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电视连续集《鲁智深》。在我国,把古典文学名著搬上电视屏幕,山东电视台可算是第一家。前不久,当我走进这个电视台的摄影棚,人们正紧张地忙碌着。“准备下雪!”“林冲,出来!”随着导演的喊声,双眉紧锁,英俊威武的“林冲”从王家酒店走了出来。“快下雪!”站在高凳上两名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垃圾新闻     
韩羽 《瞭望》1989,(17)
邻居老李悄悄告诉我:“前天出了个稀罕新闻”,我问:“什么稀罕新闻?”他说:“干疗所大门口旁边不是有一排垃圾箱么,你猜怎么的?垃圾箱里有两条尺八长的大鲤鱼。一个老工人看见了要捡起来,他老伴说,八成是坏了的,捡它干什么!老工人摁了摁,冰凉绷硬,是冻着的。你想,大冬天冻着的鱼怎会能坏!老工人捡起来提回家去了。一开膛,你猜怎么的?鱼肚子里有个塑料卷,真神了,打开塑料  相似文献   

8.
北京冬季降雪经常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人们期盼瑞雪兆丰年的同时,又常常为雪后带来交通的诸多不便所烦恼。多年来,北京市除雪主要采取洒盐融雪的办法,这引起了民进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市政协委员弥松颐的密切关注。他发现京城洒盐化雪已出现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就在全国政协和北京市政协的九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京城化雪慎用盐》的提案,大声疾呼:“华夏京城,再也不堪盐渍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真诚     
那一日,摄影记者瑾与我相约,去探望巴老。其间,瑾提出为巴老摄几张照,巴老欣然同意。年过半百的瑾忙活起来,装胶卷、对距离、选角度……望着这一切,沉默着的巴老突然说道:“王子瑾,你第一次为我拍照还是个姑娘呢。”瑾笑了起来,说道:“是啊,是啊。”“那是哪一年?”巴老笑着问道。瑾抬起头,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巴老手点着她说:“是1961年的冬天嘛。那天,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来了,你还弄坏了一个灯泡呢。”瑾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连叫:“对,对,对!巴老,您的记性真好。”  相似文献   

10.
罗长中 《团结》2009,(4):63-64,F0003
一位在副市长岗位上忙忙碌碌的公务员 “身为南方人.我们很少见到雪。在记忆中,小时候下雪时会高兴不已.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四川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下过今年这样的大雪了.就在我们为成都经历20年未遇的大雪兴奋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没有预兆的灾难!随着大雪纷飞,四川部分地区陷入了一场从来没有遇到的雪灾!火车晚点、机场关闭、电力紧缺等现实残酷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已经没有了面对雪花时的兴奋感.随之而来的则是沉重、担心……”2008年初.当成都飘舞漫天雪花之时.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在这封信里,我想谈谈沂蒙山一些领导干部“眼界”的变化,因为我觉得一个地区面貌的改变同人们的视野分不开。 一九七七年冬天,我在沂源县张家庄住了几天。采访任务完成后,大队保管员用独轮小车推着铺盖送我。二十里山路,我们边走边聊。我问:“队里一年能分多少钱?”他说:“不大分钱。”我说:“那你打油  相似文献   

12.
秧歌的记忆     
看秧歌在很小的时候仿佛就是一场盛会,如果本村没有自己的秧歌队,相邻的村庄就会送过来.总之陕北正月如果少了秧歌就像整个冬天没有下雪一样的无精打采.看秧歌对于孩子们来说,图的就是热闹,黑灯瞎火地跟着秧歌队挨门挨户地跑一个晚上,这叫转庄,村子比较小的,通常有一个晚上就转完了,如果是大村庄通常要日以继夜地转.  相似文献   

13.
1937年3月,我受中央保卫局周兴副局长委派,跟随彭雪枫等同志到山西太原做地下工作。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合作,但阎锡山仍很反动。我们到太原主要是给阎锡山做统战工作。8月,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正式成立,彭雪枫任处长,张震任参谋、总务科长,岳夏任办事处秘书长。 8月下旬周副主席来太原工作。一天,雪枫同志把我叫到他的房子,笑眯眯地说:“周副主席看上你了,要你给他当勤务员,你同意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江南尘 《学理论》2009,(3):82-82
人们说起北方冬季,总会想起朔风凛冽,严寒逼人,滴水成冰,哈气成霜,冰封雪裹,寒凝大地,北风如剑,雪片似刀,一片肃杀,严酷。梁实秋在《北平的冬天》开头就写道:“说起冬天,不寒而栗”,因而发出“可怕的冬天”感叹。其实,他没有到过真正的北方,没有亲身感受真正的北方冬天。  相似文献   

15.
孙燕 《民主》2010,(6):50-51
<正>几年前就听说,某小学老师考学生的自然知识,试题是:"雪化了以后变成了什么?"有个学生答曰:"雪化了以后是春天。"老师红笔一挥,打了个叉,错,扣分。老师有老师的理由,因为他要的是自然科学的答  相似文献   

16.
《民主》2021,(3)
正杨良杰是后稷故里——稷山县人。毕业后,他参与创办专业果农报,自学成为果树专家。"当年我画果树枝,画果树的树体结构和修剪方法,闭着眼睛都可以。"杨良杰回忆道。说起今年春节后运城下的一场雪和一场雨,杨良杰既开心又显得如释重负。"这场雪和雨对农民的帮助太大了,能让农民省下不少钱,我们运城去年冬天太干旱了。  相似文献   

17.
江修荣 《各界》2013,(6):1-1
1927年后,黄侃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绰号为“三不来教授”,即“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这是他与校方的约定,真够牛气的。每逢老天爷欲雨未雨、欲雪未雪时,学生便猜测黄侃会不会来上课,有人戏言“今天天气黄不到”,往往戏言成真。  相似文献   

18.
墨脱,是个神秘而带传奇色彩的地方。它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南临麦克马洪线,三面雪山环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印度洋暖流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经常在这一带交汇,形成多雪、多雨、多风的恶劣气候。每年十月至来年六月,大雪封山,墨脱便成了与外界隔绝的高原“孤岛”。墨脱雪山下的谷地,多雨潮湿,森林茂密。蚂蟥、恶蚊、毒树是这里的三大“特产”。路上、树叶上、草丛里到处都是旱蚂蟥,任你把裤管、袖管扎得严严实实,蚂蟥照样能爬到你的腿上、脖子上,吸你的血;恶蚊咬人一口,就肿起一个大包;毒树,人只要挨它一下就长疮,流黄水。去过墨脱  相似文献   

19.
刘绍楹 《民主》2008,(3):44-44
春节前南方大面积的雪灾,考验了各级政府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考:为什么本该少雪的南方暴雪成灾,而本该降雪的北方却成了“无雪的冬天”,继续受干旱的折磨?这样的反常不是老天爷开玩笑,也不是纯粹的偶然现象,而是自然生态遭到无情的破坏以后,本能地实施的反弹性报复。人们为自身利益而置自然环境于不顾,和谐难以持久,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0.
“你”是谁?当古希腊的哲人们争论“始基”、“自然”时,苏格拉底就提出:“认识你自己”!“你自己”──“你”,无疑是指“人”(“个人”、“众人”、“人类”)。那么,哲学要揭示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你”?一、超越“死亡”:哲学的“人文”指向“你”的“本质”问题,是与“死亡”问题密切相关的。“你”即使作为生活中的“同一个人”,也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就“自然时限性”言,“你”是“必死”的人(“必死”表征“你”的“时限性”);就“社会时代性”言,“你”是“会(懂得──怎样去)死”的人(“会死”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