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茄 《创造》2009,(12):58-59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利用其霸权地位向全世界倾销,又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扩散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作为中国货币——人民币,其非国际化的局限性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充分暴露出来,放大了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风险,无论美元的强势和弱势,  相似文献   

2.
侯若石 《半月谈》2004,(24):80-82
美元贬值无疑是2004年备受世界关注的经济话题。从10月中旬至12月初。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已经贬值7%。美元贬值的态势已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未来美元的走向将进一步牵动全球经济的神经。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由于美元事实上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基准货币地位,而且这种地位是维系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最根本支柱之一,所以这种对美元的质疑势必也会对美国的国际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小梅 《理论月刊》2006,(8):137-139
拉美国家美元化作为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必将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三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前瞻性地分析了拉美国家美元化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拉美国家美元化将促进国际汇率制度朝着固定汇率制度的方向改革;拉美国家美元化在近期会巩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而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世界单一货币的诞生;拉美国家美元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1,(10):38-39
欧元之父蒙代尔(Robert Mundell)最近提出成立新世界货币体系的构想,认为可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组成一个大货币区以保持汇率稳定。这个构想的可行性仍待评估,但凸显了人民币在新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中国大陆亦正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台湾金融机构短期虽可取道香港累积经验,但最关键的仍是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务期两岸共同努力促成。  相似文献   

6.
韦弦 《时事报告》2003,(2):57-58
随着欧元的诞生和欧共体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初,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展示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同步波动的格局,任何一方的经济低迷都会影响到另外的两方。作者从心理层面分析了美元与欧元的关系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读后给大学生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国际货币替代具有"倾覆效应":成功实现货币替代,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过程。历史考察显示,美元替代英镑如此。欧元要成功替代美元,也需经历长期过程。基于历史惯性和美元当前的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短期内不会发生倾覆效应,但美元霸权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人民币从区域化到国际化,再到成为关键货币,成功实现二次"国际货币替代",中国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超主权储备货币:看上去很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建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作为超主权储备货币,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文章一出即引发国际性轰动,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超主权储备货币固然是打破美元霸权的一种可能,但在目前条件下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9.
王天玺 《创造》2009,(8):8-11
金融危机将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将形成新的国际金融大格局。金本位制作为货币体系稳定性的保证是不可替代的。在世界货币的大花园中,百花齐放总是比一花独放更好看,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金本位制的真正力量不在于黄金储备的多少,而在于一个政府对于本国经济稳定和货币安全的坚强承诺。在21世纪初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正在把人民币打造成最坚挺、最稳定的货币,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应当象设立安全理事会一样设立金融理事会,作为全球金融货币最高决策和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10.
王湘穗 《创造》2009,(4):91-91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网络上发了两篇文章,谈及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意见,核心是要建立美元以外的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此言一出,天下皆惊。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意味着各国在实现内外均衡的基本问题上要遵循不同的准则,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则体现了为适应不同的历史条件,而对实现内外均衡的一些基本准则所进行的变革.金融危机的出现,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平衡,这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外在推动力;但是从利益博弈与国际资本流动运行现状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最优选择还是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王晓泉 《人民论坛》2022,(23):96-100
当前,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其内在逻辑在于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美元霸权危害较大、美元成为“无锚货币”且信用严重受损。全球“去美元化”呈现“多点发力”之势,将实现“由点及面”的发展,并催生世界货币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亚荣 《求索》2011,(10):8-10
近年来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不断出台。美元的持续弱势走势,国际社会对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最可行的是建立一种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削弱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因此需要单个强有力的新权力主体的出现。由于中国近年来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以及人民币坚挺的走势,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人民币,并寄厚望于它。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有诸多制约因素,本文分析认为,人民币短期内并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但仍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20国集团峰会、亚欧峰会、金砖四国财长会议等国际会议呼吁,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努力发挥多种货币的作用,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2011年1月—2017年9月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验证了我国银行主导型影子银行及其主要业务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及传统信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广义信贷考核与影子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影子银行业务扩张及其信用创造功能总体上促使了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货币供给渠道。其二,与其他业务相比,影子银行业务中债券投资、同业业务对金融机构银行信贷总额具有挤出效应,而在货币供应中两者信用创造功能较强。其三,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我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广义信贷考核对影子银行业务及其信用货币创造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康月报     
《小康》2009,(10):19-19
中美贸易争端为啥越闹越凶? 北京和华盛顿又开始吵架了:美国指责中国违反规定操控货币推动出口,中国则公开呼吁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取代美元。现在,一场更广泛的贸易争端让中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也许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政府难以体会到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危害。中国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如果说2009年之前提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为时过早,2009年之后,若再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中国经济发展将坐失良机。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与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这一举措被视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姬明 《时事报告》2011,(6):50-52
近几年黄金暴涨速度堪比火箭,去年暴涨了30%,从2001年至今10年内暴涨了6.23倍,专家预测黄金在今后的几个月内可能达到2000美元/盎司。不久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甚至撰文建议,国际货币体系有必要做出一定的变革,应该把日益国际化且逐步可兑换的人民币作为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同样的货币引入国际货币体系,并且可以考虑使用黄金作为一个参考基准。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蔓延,并剧烈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增幅放缓。展望2009年,金融危机仍将持续,国际金融市场还将动荡,国际金融体系的治理变革也将同步展开。面对复杂形势,我国既要深化改革与调整,应对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要借机扩大在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改革中的发言权,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各个阶段的国际货币运行规则扣协调机制均建立在一系列支撑要件的基础之上。研究不同时期支撑框架的动态演进,可获得一些现实启示:政府信用和政策因素逐步从边缘走到中心;各个国际货币体系中均存在着中心-外围构架;中心货币的形成及更替滞后于其发行国经济实力的中心地位;有秩序的一主多元货币格局是未来较为可能的过渡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