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置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阈下进行研究,探讨中央苏区政权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品质,并从政权组织形式和施政纲领两个方面着重分析中央苏区政权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中央苏区文化建设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化大众的双重任务。在中央苏区建设的实践中,文化建设呈现宣教"网络"普及化、载体形式生活化、革命理论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裘强  王永华 《党史文苑》2012,(14):9-11,14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在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系统翻译和出版经典著作、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宣传人才、注重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使用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载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始发 《理论学刊》2012,(7):14-19,127
80多年前,中共在中央苏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了非凡成效.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包括: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网络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空前大众化;贯彻通俗化与艺术化的方针,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这些举措对于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教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同中央苏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中央苏区教育教学目的与任务要求的教学方法,克服了因战争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创造全新的中央苏区教育,为培养中央苏区革命与建设所需的合格的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显示出独特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张挚 《党史文苑》2006,1(12):71-73
中央苏区教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同中央苏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了一整套适应中央苏区教育教学目的与任务要求的教学方法,克服了因战争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创造全新的中央苏区教育,为培养中央苏区革命与建设所需的合格的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显示出独特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大力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有五种,即铲除一切旧道德、宗教、习俗、封建礼教;创建“苏式”学校;创造工农大众艺术;创办红色报刊图书;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对中央苏区的民众进行教育和引导,以取得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治理念的拥护和认同,从而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巩固扩大革命成果、维护与发展苏维埃政权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在中央苏区逐渐确立。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苏区司法制度的设立和司法实践的开展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局部执政的重要探索。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改造,又是对西方法律文化的移植。它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又接受了中国革命实践的塑造。它既体现了权利和道德理念,又强调一定的实用性。这些文化、理论和实践如何融合和冲突?学者以中央苏区司法机关、诉讼制度、诉讼程序及创建者为对象,进行了细致研究。目前学界的总结性文章主要从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着手~((1))。本文力图从中央苏区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央苏区开创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路子,孕育了毛泽东思想,进行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设苏维埃政权的伟大革命实践。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大规模地涵盖宣传、教育、文艺、新闻等各个精神层面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突破发展的瓶颈,不仅赢得了苏区人民的支持,也使苏区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苏区的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中央苏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实践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时期的红军图书出版物是部队运用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介。利用红军图书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央苏区建设、提高红军战士政治觉悟、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为指导,立足丰富翔实的社会调查,以中央苏区为试验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开辟了社会改造的"新道路",构建了中央苏区的"新经济""新政治"和"新文化",实现了整体性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关系"研究经历了从初步兴起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从整体上看,研究者们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于以下领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共产国际"左"倾错误对中央苏区的影响、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关系中的重要人物、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关系中的其他重要问题,等。在可预见的将来,"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关系"研究可能会朝着如下趋势发展:研究对象从上层政治领域向下层政治领域扩散,研究所使用的史料多边化、多样化,注重对具体问题和历史细节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同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开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教育方法并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梳理与总结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和宝贵经验,对当前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的政治传播,作为党初建政权后的原初尝试,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体。以建党初期的经验积累为起始点,以国内外形势的变换为发力点,以解放民众思想为落脚点构成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共政治传播的历史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构建"三位一体"的传播主体格局,不断拓宽受众范围,运用丰富亲民的载体构成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共政治传播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诸多方面的创新实践,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基于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央苏区历史进行了专题性或全面性的研究,出版了不少论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人们的理性认识与情感生成的辩证统一过程,决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在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党极其重视情感工作,加强情感动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通过有"情"传播,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重视情感体验,促进马克思主义内化;渗透日常生活,满足受众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党的理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东波 《求实》2006,1(3):27-31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有相对比较稳固的政权和稳定的环境,党的理论教育得以全面展开。中央关于理论教育的指示和古田会议决议为苏区理论教育提供了思路,确定了原则。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苏区的具体情况,中央苏区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创办干部学校对党员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论教育,创办了多种报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虽然中央苏区的理论教育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但理论教育本身是有成绩的,为今后党的理论教育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经过理论学习和思考之后,于1930年在中央苏区时期写的一篇文章。毛泽东在该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时党内和红军中严重盛行的教条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的问题,呼吁人们科学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率先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阶段的标志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一篇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伊始,中共就在中央苏区开始了公开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纪念广州起义(广暴)的活动,并于此后连续两年这样做,对广州暴动的研究也渐渐深入.这跟中共取得执政权、大量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干部涌入中央苏区以及现实斗争需要有密切关系.中央苏区对广暴的纪念方式,包括报刊宣传、大会教育、学术讲座、个人研究等,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现实斗争服务.对广暴的研究,也体现了这些特点,尤其是提出了广暴精神,总结了广暴教训.在纪念与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是还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在革命风暴中诞生的中央苏区文艺,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红色文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极力反对传统文化中的旧文化、封建文化、地主文化和封建礼教等内容,另一方面主张利用传统民间文艺形式进行革命化创作,并开始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相融合、外国文艺与中国实践需求相融合的文艺创作方式。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