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极化特点。从劳动生产率和房价的相关系数来考察其产业空间分布,广东各市各区域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房价均呈正相关关系;除房地产外,服务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和房价间也均呈正相关关系;但在工业内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呈负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低劳动生产率工业的空间分布效率差。广东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极化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低劳动生产率工业行业的空间分布效率差导致,而低劳动生产率工业行业空间分布效率差的根本原因是工业用地的实际价格没有反应其市场价值、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广东应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注重发展次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
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明确广东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四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的基础差异、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基础设施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并加剧了珠三角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四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最后提出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包括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为契机,制定科学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数字化信息网络建设为机遇,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制约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审视,寻找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通过政策工具的创新,采用区域资源开发中过程导向的调适性政策模式,将区域资源开发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和传导反馈机制进行运作;小汤山地区的经验即是对于这种政策模式的实践,分别从政策手段、运作模式两个维度展示了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实现路径和政策效果;这种调适性政策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提供了有效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区域差异是由于自然资源、不同的区位、技术差异(包括基础设施)、人口等因素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区域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缩小我国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缩小区域差异,才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广东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稳中求进时期,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保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就需要认真对待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正确判断其发展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基尼系数分析法,可以测算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2)确有加大,但其间历经波动,且近年有小幅下降的趋势。而第二、第三产业的集中发展态势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加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经济与知识的关系愈加密切,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明显。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创新的源泉,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经济转型与技术进步的发动机。而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速度。探讨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两者间的互动发展机制,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整体和谐发展的要求。要实现区域整体和谐发展必须要解决动力机制不足问题。目前存在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不健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资源、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需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力、市场引导力、公众监督约束力、环境文化推动力、区域生态补偿力、纠纷化解保障力来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在先进省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河北省城市化增速较慢,城市化水平偏低。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入手,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河北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河北省的城市化落后于经济增长,实际城市化水平与理论城市化水平偏差逐年增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的难度加大。实现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河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体制、机制、环境、人才、规划上下功夫,深挖县域旅游资源特色,做强旅游特色产业,还要树立县域一切资源都是旅游资源的观念,树立外县域资源为我所用的观念,树立市场运作开发旅游产业的观念,整合开发要素,拓展旅游产品,创造旅游精品,促进县域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文中对我国过去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影响与后果作了简要回顾后,就如何尽快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联度和依附度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由于区域间发展水平、条件、优势等存在较大差异,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借助法律手段对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考虑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以宪法为母法,辅之以法律、法规、规章为基本法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保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将着重从宪法保障的角度出发,对宪法如何保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决定当地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会导致就业结构同向变化。另一方面,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时,必须有合理的就业结构与之适应,否则将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本文具体分析2000年以来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对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结构协调系数等四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现阶段广西第二产业比重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与城市建设需求的吻合度以及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是衡量职业教育基本状况的重要指标.各城市的政策和职业教育系统的改革更重视职业教育与当前城市建设的吻合度,而不够重视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应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实现农村生产力资源向城市的有序转移;利用政策激励促进城市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地推进城市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初步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工业布局,推动了内地的经济增长,但同时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以非均衡和区域分工两原则为基础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扩大了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为了适应长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应是正确的选择,这是一种适度倾斜、区域互补、经济开放、符合综合效益原则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统筹管理的法律保障机制正是区域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增加资本形成、提高技术水平、培育人力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们通过影响生产结构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恰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影响上述各种要素,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主要概括为三种效应:首先,它是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的一部分,称之为“总量增长效应”;其次,它对技术进步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称之为“技术进步效应”;最后,它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称之为“产业带动效应”。通过对2011年山东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总量增长、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得到:在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总量的增长效应体现明显,但产业带动效应并没有完全发挥。  相似文献   

18.
解析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对中国的发展,有积极的评论,也有消极评论。消极的评论以“中国威胁论”为主要内容,其中“环境资源威胁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的具体言论,而且在国外的反应正在趋向强烈。在环境与资源问题上,国际社会对中国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的忧虑情绪,这是一个应当尽早引起高度关注的新动向。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应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挑战,回应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它必然要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而表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趋同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两种趋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其发展过程是迂回曲折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定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以区域发展定位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合肥发展实际,分析了合肥人口、土地等方面的资源条件,探讨了合肥大都市区高端定位的目标、策略、职能、内容,并对其所具有的功能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