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研究阶层分化与社会不平等问题时,住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CGSS2006调查数据,在区域差异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城镇居民住房价值与住房数量的分化机制。研究显示:地区间的制度性差异在住房资源分化研究中不可忽略;地区市场化程度能有效提高整体住房资源的供给水平,对于城市居民现住房的价值和住房数量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住房资源分配遵循市场与权力两套分化逻辑,再分配权力在多套房的获得上仍保持优势回报。  相似文献   

2.
以2008年北京、上海及广东城市户住房分化来重新审视市场转型议题,结果发现:反映市场分配逻辑的家庭收入及借贷行为与住房产权呈正相关;体现再分配逻辑的单位后房改福利与二套房呈正相关;父代户口为村镇的独生子女没有住房优势;经历过早期福利分房的住户在高房价地区有二套房优势。城市住房分化是市场、再分配及家庭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市场与再分配对住房分化的作用力的方向存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以2008年北京、上海及广东城市户住房分化来重新审视市场转型议题,结果发现:反映市场分配逻辑的家庭收入及借贷行为与住房产权呈正相关;体现再分配逻辑的单位后房改福利与二套房呈正相关;父代户口为村镇的独生子女没有住房优势;经历过早期福利分房的住户在高房价地区有二套房优势。城市住房分化是市场、再分配及家庭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市场与再分配对住房分化的作用力的方向存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住房贫困的生成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因住房的获得遵循再分配规则而受行政等级的支配,那些单位行政级别低、个体行政职务较低或无行政职务者,只能从国家手中获得质量差且面积小的住房。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我国的城市住房贫困生成秩序变得异常复杂。贫困个体或家庭注定要站在商品房市场门外,因为住房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往往是家庭行为。渐进式住房改革模式导致单位再分配及其已经私有化的公房对住房市场产生了极大的扭曲效应,那些丧失早期福利买房机会及在住房货币化改革之后没有享受单位变相住房福利者易陷入住房贫困。城市住房贫困在中国转型时期是市场、再分配及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剥夺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一、商品化是住房社会化的前提 商品化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住房商品化要求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社会化就是改革各单位自行建设、分配、维修、管理职工住房的体制,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的住房运行体制。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施行,最终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住房供应方面长期实行的单位自建、自分、自管、内部运作、封闭运行的模式,把职工的住房供应引向市场,引向社会。货币化分房较为彻底地实现了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基本消除了住房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贵阳市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方案》从贵阳市实际出发,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精神,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职工租、购公有住房,取消成本价,与市场接轨,一律按经济适用价来统一。职工以货币来实现对住房的私人所有,同时也使住房资产从企事业单位的总资产中剥离出来,真正实现住房社会化。多购房或住超标房只有支付更多的货币,从而使住房分配趋向公开、公平、公正。住房一旦完善其产权转移成为职工的私有财产,就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依法自由交易。  相似文献   

6.
本文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政治与经济过程,并分析"小产权房"现象背后的制度实质。我们认为:城市化是空间商品化和空间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中国既有的分配格局和市场结构造成了挑战,但也带来了历史机遇。"小产权房"反映着中国地产"非正规市场"中的私人行动者试图挤入"空间商品化"分利格局的过程,它挑战了既有的生产及分配规则,引发了诸多困境。如果承认这种"挤入",就意味着政治权力在一些领域的被分割,会带来连锁反应,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统一的、单一制政治模式。如果不承认这种"挤入",就意味着空间生产中私人权利的不完整。中国和美国等土地私有国家面临不同的困局,要跳出困局需要放下表面化的意气之争并作理论层面的厘清。令人感叹的是,与困境同行而来的还有契机,"空间的商品化"让中央集权国家的强制力量携带了更大的资本动员能力,这种强制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防止贫富分化并促进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7.
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分层机制在中国的市场转型中是否持续发挥作用的问题引发了诸多讨论,从市场与权力的鼎立到市场、权力及中介变量等的共生,充分说明:嵌入于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分层动力基础,部分地由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中国社会分层出现了变化,市场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从非层化到层化;权力逻辑与市场逻辑需要倚仗中介变量即关系才能更有效的透视转型期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市场是社会两大主要功能结构,它们的有效运转形成了社会资源配置﹑利益调节﹑角色建构的功能作用以及民族国家的实体内容。同时,二者存在价值观﹑权力分配和管制与解制等方面的矛盾。在这种"政府—市场"既协作又矛盾的双轨制运行结构中,以一种社会学命题为逻辑起点探讨二者的矛盾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架构高效的政府市场协作框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肇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度形塑了传统的"单位社会",在单位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单位人通过社会交往创造了基于正式制度之上的"社会空间"——单位"社会"。在"人情"与"面子"的交织中,单位"社会"呈现出了"制度"与"关系"相互作用下的权力"私"化运作逻辑。单位"社会"的关系有着并联的私密性与串联的单向性的运作特征。进一步反思单位"社会"的运作机制,有助于重新认识单位体制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转型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住房已成为考察中国阶层结构变化的重要视角。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最初目标是为了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但1998年以来的政策实践表明,住房制度改革与政策调整过程被赋予了众多超越居住需求之外的职能。住房政策目标的多样性和偏向性导致了大城市商品住房功能的偏移,而住房功能的偏移则通过马太效应、投机效应和虹吸效应改变着社会分层过程,不确定性或将成为分层过程的一个特征。住房制度设置和政策调整过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所展示的,正是混合经济形态下权力因素(借助公共政策而产生影响)与市场因素在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瑞典分配模式以效率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措施促进"公平分配",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条件下有效地缩小了贫富差距,值得借鉴。但是高福利、全球化以及垄断资本集团的抵制使"公平分配"的光环渐渐褪去,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J市L村为例,通过描述因征地拆迁聚变引发"群体性脆弱"而催生村民"非适应行为",并导致农村公共治理危机的过程,分析宗族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群体链接纽带,如何发挥其在村治方面的优势并嵌构进入农村公共治理场域下政府权力、市场权力及社会权力的互动,进而强化"群体韧性"而实现对村治危机的救济。本文认为,宗族在救济村治危机过程中能够链接各方利益主体建立起情境化互动机制,并形成高效精干的村治危机嵌入式治理机制,从而以宗亲纽带强化群体韧性有效破除了高风险状态下村民原子化利益追诉的无力状态,同时也有效消除了利益诉求低效甚至无效状态下村民采取暴力抗争、身体抗争等"非适应行为"而进一步恶化局势的隐患。与此同时,宗族力量依其历史境遇总结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并形成与制度化权力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治理过程的基本逻辑,从而根据情境判断做出对于农村公共治理持守与衰落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同时指明了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为我们从国家再分配能力角度探索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逻辑起点。当前,强调我国的国家再分配能力建设理论上既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逻辑相通,实践上也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能力建设重心变化的历史逻辑相连。目前,我国的国家再分配能力建设主要面临着社会保障治理的协同化能力不强、法治化水平与民主化程度不高、利益分配协调层面制度安排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手段方式不成熟、财政收入结构还需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有待合理优化等现实挑战。针对国家再分配能力建设在社会保障治理、利益协调及财税分配方面的不足,应着重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夯实国家再分配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以法治为保障加强国家再分配能力建设的制度依托,同时发展协商民主为国家再分配能力的建设提供民意支撑,以此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东西经济差距在改革年间迅猛扩大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东西经济差距是一种社会分层现象 ,即贫富分化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形式。鉴于市场与权力在社会分层的作用及市场与权力和制度的密切关系 ,可以说东西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相关权力与市场的制度安排 ,所以其解决的根本途径是以制度重建来消除市场的非正常社会分化的作用 ,以制度重建来重塑权力在社会分层的动力角色 ,以发展西部经济来消除东西经济差距 ,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得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与之关联的住房利益分化越来越不容忽视。已有研究对住房利益分化的长时段变化趋势缺乏考察。基于98房改之前与之后共9个时点的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及住房利益分化趋势的系统分析表明,随着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产权住房自有率的上升,以产权与实际居住面积度量的住房利益分化大大缩小,但由住房资产所体现的住房利益分化日益凸显,甚至自2010年以来表现出“极化”倾向,而且这一利益分化过程越来越多地受到诸如房价、地 理空间等个体经济收入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政策背景下,重新定位房地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加强对住房利益分化的调节,已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制度用来调节由于市场原则带来的利益分化和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它是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的补充,是对“按劳分配”、非按劳分配的分配结果进行再分配,是一项政策性分配,改革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保障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和健全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应该做到:坚持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使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改革实际上一直是以市场为取向的,但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一时难以消除,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还处于初始阶段,这是导致我国流通体系框架不成熟、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其特点主要是:消费品市场发展比较迅速,而生产资料市场由于起步较晚,发育程度就较低,一些重要的商品市场及较高层次的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要素市场发展更是严重落后于其他类型的市场;市场体系的地区发育也不平衡,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沿海地区市场体系较为发达,而内地、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则发育较差;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的现象还比较…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政府、市场的权力生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元主体治理的复杂系统.作为高等教育的治理主体,大学、政府和市场不仅是一个"关系共同体",而且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以此为基准构建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分配与平衡彼此之间的权力.  相似文献   

19.
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房市场共同形成住房市场的"双体系"。本文对长三角地区整体及内部主要省份的住房"双体系"发展水平、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行实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内部比较分析和与全国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住房市场"双体系"协调发展问题不理想,内部各省市间的协调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当控制商品房市场的非理性发展,相应提高整个住房市场的长期整体规划水平。  相似文献   

20.
小康社会的建设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所以三峡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只重视物质资本的投资 ,而更要着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从了解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概念以及人力资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入手 ,根据三峡地区是不发达地区的情况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怎么样把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提几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