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国家形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世界各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也越为重视.中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世情将国家形象定位为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其塑造途径包括国内、周边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即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打好国内基础;以“和谐亚洲”理念为指导,营造周边环境;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指导,形成与整个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
王生才 《唯实》2007,(3):78-81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反过来影响国家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大国形象不是自然生成,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表征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我国当前的国  相似文献   

4.
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一定是一个不仅注重培养人的积极性,而且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同时让其得到充分发挥的环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人永远是其中的核心,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因此,人在具体环境中创造力的发挥程度,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成功频率与成功程度,而且也影响着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走向和发展程度。 在社会大系统中,“人”作为自身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早已被人类历史的脚步所证实,而且也作为“简单的道理”和“人所共知的事实”早已被人们所认知。但是,真正地把这一认知完全地、彻底地灌注到实践之中,却是很艰难的。因为,这要受到来自自身环境及外部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把这一认知灌注到具体实践之中的过程,远远尚未完结! 社会,永恒地呼唤着能让人得到充分发挥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实力”又称“软国力”、“软力量”、“软权力”,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有学者将之戏称为“在全球化时代游荡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一个幽灵”。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确切点说,软实力是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公民社会成长的过程中,上海出现了管理型与活动型相结合的基层党组织。“两型”党组织适应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政府承担国际大型活动和流动党员不断增加的需要。加强“两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党内管理与外部活动、组织要求与自主行为、“显形形象”与“隐性形象”、组织权威与个人魅力、党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关系。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拓展党员活动的新空间,是进一步完善“两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提出了打造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新要求。从内涵上来讲,从事国家形象传播的机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国家形象传播的根本目的是要传播党的主张,提升党的形象,加强党的领导。既往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活动面临西方自由民主优势话语的挤压,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将重新塑造现代国家间话语争夺的空间格局,因此这一道路影响力的显现过程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是同构的。此外,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在国际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需要正确把握以下三对关系:一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二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形象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从而引导中国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广泛、正确、积极传播,不断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是指本地文化对本地之外文化的影响、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大众接受甚至推崇的程度.这种"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发挥,靠的是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从大的方面说,可以有效地带动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国际影响,进而使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得到更多的国际认同,是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综合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形塑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是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而影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自身因素、国际交往因素、传媒因素等。目前,中国在国家形象形塑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对外传播,准确、客观、真实地塑造中国立体、全面、可信、可敬、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高金萍 《前线》2022,(3):25-28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形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基本重合。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有助于增强国内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为中国发展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要解决“传什么”“谁来传”“传播效果好不好”的问题,争取国际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准确认知和认同,中国外宣媒体努力实现传播思维转型、传播内容转向、“自我—他者”关系转换,致力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一、对“农信文化建设”的认识 “农信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农信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农信的意识形态,是农信在不断发展中和发展后的一种意识形态的集中展示,是农信本身的一种文化色彩和文化氛围.是农信主体留给外界的一种自身形象。加强“农信文化建设”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的心目中,21世纪的新男性是怎样一种形象?一项调查显示:新男性是在社会转型期被 寄予了重大社会期望的角色,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男性英雄人物,而是被称为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新好男人”。 在评判标准方面,“新好男人”一般被认为较少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也能更多地放下传统男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与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龙 《新视野》2012,(4):48-53
对于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建构不仅关系国内民众的认知和态度,而且关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和政策。同时,由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新中国进行了种种扭曲的宣传和报道,力图丑化中国形象、颠覆新生政权,由此使国家形象建构变得更为必要。新中国初期的纪念活动具有表达、感染、聚焦、强化功能,向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诠释、展示了国家形象,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努力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韩喜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辩证发展的社会,是一种充满辩证法的过程。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辩证法,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反复强调必须...  相似文献   

15.
所谓城市化,是指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或城市数量的增多与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那么城市化就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提高意味着社会积累增加,政府组织和干预经济能力加强,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文化教育进一步普及,生活质量提高,在国际交换中实力和活力增强等.城市化的进程与政治稳定、城乡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对农村人口的“推力”,城市经济发展形成对农村人口的“拉力”,从而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只有当这种“推力”和“拉力”结合时,城市化进程才是正常的.两力不均,就需要调节或有可能为此而付出代价.在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均衡表现得极为严重.一方面,因为城市经济没有完全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城市的“拉力”较弱;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过剩严重,形成农村人口的“推力”过强.  相似文献   

16.
在干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人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处于这种状况的千蕊被形象地称为“天花板”千部。而对于许多基层干部而言,能够触碰到仕途“天花板”或许还是一种幸运,他们中更多的人一辈子都是“科员”,难有晋升机会,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地板”干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媒介完全依附于政治,极度关注了女性。主流媒体讲述女性“高大全”,“样板戏”电影唱响女性“刚毅坚”,女性形象被扭曲而发生畸变。究其原因,是历史情愫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综合因素使然,然而,媒介理性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所以,以史为镜鉴,媒介定位取法乎上,回归本性;女性解放任重道远,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有容乃大,为女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和平·发展·合作--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相互依存时代,“硬权力”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软权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焦点。在此背景下,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得以彰显。作为一个上升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形象建设问题。当前,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评价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对世界和平与战争的态度取向及其作用;对实现社会发展与人民自由、幸福的实践绩效;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及其行为方式。面临新的竞争环境,我国应奉行积极谨慎的国家形象战略,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引渡 ,是一国把在其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判刑的人 ,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 ,移交给请求国以便审判或处罚的一种司法活动。它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也是国际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交通工具的改善 ,罪犯在一国犯罪后较易潜逃至另一国 ,特别是现代走私、贩毒、恐怖主义等跨国犯罪、集团犯罪、国际性犯罪日益猖獗 ,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危害。为了惩罚犯罪 ,维护国际法律秩序 ,引渡制度便应运而生。最早的引渡活动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2 80年 ,埃及国王拉麦赛二世和赫梯族国王哈杜西里三世在叙利亚战争…  相似文献   

20.
宁向东认为,要想准确把握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单靠比较优势的概念和思考方式是不行的,为此,要用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重新规划我们的经济战略。“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这一新的概念意味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竞争已不仅仅是单独的企业行为,而是涉及到整个国家方方面面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