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周效柱 《求索》2008,(4):180-182
胡应麟在《诗薮》中倡言以神韵论诗,多侧面展示“神韵”所表征的诗学审美旨趣,已基本形成神韵说的思想,认为诗之神韵宜以格调为基,而格调应以神韵为归,注重于对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把握,在我国古代神韵理论的发展中,上承庄禅学说之美学精华,中得严羽妙悟理论之精髓,下启王士祯神韵理论之端倪,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何世剑 《理论月刊》2008,(1):119-121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方法着重探讨了清末诗论家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认为其接受主要表现在:诗学方法论层面,朱庭珍"学悟一贯""密参细求"的诗学方法,主要接受自严羽的由"学""参"而"悟入"的为诗方法;诗学认识论层面,受严羽"学诗者以识为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等强调主体诗学审美判断力思想影响,朱庭珍提出"以我运法"观点,认为"诗中有我,乃可谓之真诗",强调要"别铸真我";诗学审美创造论层面,他的"诗以超妙为贵"、"妙合自然"、"化境神工"说是对严羽"诗而入神"、"诗有别趣"、尚"意兴"、追求"自然本色"等美学旨趣的发扬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金华 《求索》2008,(11):202-204
严羽的“妙悟”说与狄尔泰的“体验”说有很多学理的共通性:两者的产生都缘于针砭各自时代的精神症候,两者的哲学本质都是张扬生命,两者的关学品格都是倡导体验理论,两者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是特定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时空的阻隔,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妙悟说是严羽诗学的理论核心,而作为“审美体验”的“体验”说只是狄尔泰诗学的一个环节;妙悟说作为典型的中国古典诗学,篇幅短小,未作过多阐析。而生命体验理论更多是一种系统化的哲学观,体系更为庞杂。  相似文献   

4.
方新蓉 《求索》2010,(10):148-150
宗杲是宋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禅师,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禅僧与参禅士大夫禅学、儒学、诗学的互动体系。宗杲禅学与士大夫具有诗禅相通、儒佛互摄、妙悟等共同话语。宗杲与士大夫通过诗歌印证、作品交流达到了诗禅相通;士大夫从宗杲那里接受了儒佛应相互阐发义理、相互影响的思想;宗杲大力提倡"悟"道,把江西诗派已有的"悟"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代替北宋静观学说而成为诗禅理论主流。  相似文献   

5.
喻守国 《求索》2013,(6):136-138
严羽能够从禅学中拈出“妙悟”来喻诗.是因为二者在思维规律与思维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差别体现在:在悟的内涵上,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在悟的途径上,一为做“加法”一为做“减法”;在悟的境界上.一为人生理想,一为审美态度。这些差别没有为我们所注意,主要原因在于比喻自身的语义变化以及中国文论范畴的模糊性:从比喻自身来看,禅喻的模糊性导致了“悟”这一意义的不确定;从中国文论本身来看。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这些范畴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6.
一对严羽《诗话》中“妙悟”的解释,可谓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妙悟是一种灵感;有人认为是表现超尘绝俗恬静清远的审美理想;有人认为是想象力、判断力和移情作用;有人认为它带有非理性的玄学色彩,与西方神秘的直觉主义相似,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本文则认为“妙悟”是...  相似文献   

7.
禅学思想本是一种佛教思想,而许多文学批评家却力图在禅学中为诗学找到支撑点。从理论上讲,禅学与诗学是根本不相同的。从“悟”的角度来看,禅悟所悟的是隐藏于心中的佛性;而诗悟却是由心及外的悟,所悟的是隐藏于诗歌中的作诗之道。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禅可以不借助语言而仍能使人悟解;而诗若离开了语言,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8.
林少琴 《湖湘论坛》2008,21(6):72-74
乾嘉时期,诗歌理论流派纷呈,格调、性灵、肌理诸说并起,朝野之士靡然从风。洪亮吉与各派之间始终保持着和而不同的关系,他以一个学者兼诗人的独特眼光批评众说,并提出不别宗派、自写性情、以学养性、独创一家的诗学理论,旨在突破宗派门户的藩篱,使诗歌的创作各随性情,在诗坛上出现千姿百态的局面。他的诗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严羽《沧浪诗话》中关于"悟"的浅深与关涉诗歌的等级之分历来是学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焦点。文章就版本的不同所引发出学者对"悟"的不同分层造成的分歧做一个比较,并以此探讨诗话中"分限之悟"的内涵;认为"分限"与作者天分或作者天分受限并无关系,而仅仅是与"浅深"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具理论意识和兴趣的诗话,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真正探讨诗的审美特质的著作,它的"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沧浪诗话》对深入认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进程,进行中西诗学的阐释比较,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司马周 《求索》2007,(2):176-178
李东阳一生创作丰富,《麓堂诗话》是他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一直以来被茶陵派成员奉为圭臬,作为茶陵派的诗论纲领指导流派成员的诗歌创作。对《麓堂诗话》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茶陵派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同时有助于研究李东阳在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概而言之,《麓堂诗话》主要从诗文各体论、格调说、创新论三个方面论述了茶陵派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印度沙达尔.帕特尔(Sardar Patel)大学梵语研究生系主任Ajit I.Thakur(塔库尔)先生是印度著名的梵语诗学专家之一。近年来,他出版了多部研究梵语诗学理论的学术专著。他是目前印度学界大力倡导以梵语诗学为工具阐释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并且他还身体力行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黄宝生先生是中国目前惟一健在的梵语诗学专家,他曾经出版《印度古典诗学》等专著,发表《禅和韵》、《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等论文。黄宝生先生在引进和介绍印度梵语诗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访谈录涉及梵语诗学价值的现代评价、梵语诗学的现代运用、东方经典文学的文化阐释,也涉及到当前中国比较诗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反映了当前中印学者对一些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的思考,也是一种自觉的中印学者对话。  相似文献   

13.
《诗品》上品曹植条昭示出了钟嵘丰富的诗学理论。钟氏认为曹植诗"源于《国风》"、"情兼怨雅"而"骨气奇高",正是其所推崇的充满"性情"而兼具"风力"之说;钟氏评价曹植诗如"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符合其自然"直寻"的诗学追求;钟氏认为曹诗如"女工之有黼黻"而颇具"滋味",符合其诗学理论的"诗之至"理想。  相似文献   

14.
王妍卓 《前沿》2015,(3):146-149
严羽的《沧浪诗话》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别样的诗学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中的"以禅喻诗"之法和"诗法盛唐"的观点向来尤为学者关注,但也就此引发了诸多的阐释与误读,从而忽略了《沧浪诗话》本身的"体悟性"特点。本文拟就此出发,重新探讨《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及"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的哲学家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陆氏的“悟性”之说,从总体上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但其所倡导的善悟、恒悟,对于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青年教师来说,无疑具有非常值得借鉴的积极意义。青年政治教师,“涉教”未深,缺乏经验,欲求圆熟,实属不易。但青年教师来日方长,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只要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善于领会,做有心…  相似文献   

16.
许学夷的《诗源辩体》作为明代复古派诗论的集大成之作,其诗学思想基本继承复古派,主张师法汉魏古诗与盛唐律诗,重视诗之体制、格调等,但其在诗歌的正变之辩等方面亦不乏创见.如许氏认为曹植诗与汉诗相较,已体现出“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体既整秩”而“事由创撰”与“体既端庄,语复雅炼”等特点,并认为曹植工于诗作等.由此也折射出许氏的一些诗学思想:其认为汉、魏之诗有异同;他主张“审其源流,识其正变”,以“情兴”论诗;并主张“体制为先”,强调体制规范的变化,以“本色”论诗.  相似文献   

17.
悟即快乐     
广敏 《人民政坛》2012,(11):24-25
草木悟春,则抽芽吐绿,快乐地生长;鸟儿悟秋,则掠山过岭,快乐地南翔;芸芸众生,世事纷繁,快乐自不尽相同,然,快乐的途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领悟。喜弈者悟一妙局而欣喜;爱乐者悟一绝音而若狂;修禅者悟一真谛而释然……拜读立根老师的《临池心语》,步入他的"结庐"之地——"问耕斋",继而,静静地欣赏他的书法佳作,得到了美的享受不说,仅是字里行间所洋溢着的快乐,便深深感染着我。这种快乐,没有刻意的描画,没有矫情的修饰,由心而发,真挚感人。而这种快乐的源泉,则是来自于他的真切的"感悟":悟于  相似文献   

18.
梁伟华  何明智 《人民论坛》2010,(10):180-181
庄子的自然之道,即"无言"之说,在历代均得到了一般文人学士的推崇,甚至成为人们评论作品高下的根据或准则。中国诗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个"不着一字",靠的就是"悟道"。中国古典美学资源在现代文化中依然具有积极的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士大夫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作为政治家,他有过变节的耻辱,亦有反清复明的义举,作为诗人,他是明末清初“领袖两朝”的文坛领袖,并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本文从他一贯充满矛盾的思想(主要是儒学)分析在此背景下的诗学,以及其思想和诗学对其做出的降清、复明等政治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古典诗学在诗学史研究、诗学文献研究、诗学个案研究、诗学流派与社团研究、文化诗学研究、地域诗学研究、接受诗学研究、诗学范畴研究、诗学学术史研究、域外汉诗学研究十大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或可见的成绩。这标示出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强劲态势 ,也预示了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在本世纪前几十年间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