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亚太地区安全问题及各方的基本态度燕杨,楚刀一、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冷战后,亚太地区两极对抗格局瓦解,以多边协调、相互制衡为特征的多极化格局趋于形成,缓和、稳定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国际关系的主轴从军事对抗转向经济竞争与合作,各国为发展经济谋求...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包含了国际维度的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个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挖掘全球经济增长潜力的工程,一个对现有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性调整.“一带一路”之所以出现,与全球经济地理变化、产业调整、全球秩序失效以及民族国家角色变化等时代趋势有关.时代趋势赋予了中欧新的合作空间.中欧“一带一路”合作同时体现了时代背景和中欧关系自身逻辑,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体现了较强的“中国规划”色彩;“互联互通”成主要抓手;展现国际秩序合作的可能性;呈现出“多速”和“多维”发展趋势.中欧双方未来在经济融合、构建国际秩序以及文明互鉴等方面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亚太地区安全问题及各方的基本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地区安全问题及各方的基本态度燕杨,楚刀一、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冷战后,亚太地区两极对抗格局瓦解,以多边协调、相互制衡为特征的多极化格局趋于形成,缓和、稳定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国际关系的主轴从军事对抗转向经济竞争与合作,各国为发展经济谋求...  相似文献   

4.
苏东剧变结束了二战以来的雅尔塔体制,也结束了冷战秩序。震荡之后,世界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动之下,开启了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大门,不再有两个阵营之间的固定壁垒,取而代之的是世界上的任何国际行为主体间都有了交流与合作的自由。国际社会体系的这种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对世界新秩序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各种力量重新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探索自身发挥影响所能达到的限度,寄希望于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正是在这样一个格局转变的时刻,国家对于利益的追求方式也在做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印度的国际秩序观是指印度独立以来对国际秩序及其发展变化的总体看法、态度和立场。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基于印度的国家利益,并受国内因素和国际环境影响。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国际秩序观相应出现新的发展与变化,着力于循序渐进地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印度的国际秩序观在其政府制定对外政策和指导外交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当今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总体看,其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限制,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国际体系存在的冷战遗留属性潜藏着全球安全风险。冷战后的大国博弈并非两种体系间对抗的“新冷战”,而是美苏冷战遗留的一类关系模式的延续和变形。在当代国际体系演进中,受冷战思维驱动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冷战逻辑谋求单极格局与霸权秩序,对多极化力量和中间游移力量沿用遏制战略,制造了一系列与诸多冷战遗留问题相交织的新矛盾。作者以2022年俄乌冲突为线索评估国际体系层次的安全风险,可以预见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体系霸权正在衰落,局部智能化战争、网络战和核失衡推动国际体系回归硬实力竞争逻辑,西方文化霸权使得冷战思维在国际社会认知域中加速扩散。随着国际体系的安全风险加剧,中国大战略的安全环境出现新变量,战略应对的重点在于提升内外政策抗风险能力以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反对体系割裂以构建和平发展的外交关系、平衡战略进取与定力以积极引导与维护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7.
作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外部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是一种长 期战略考虑,是一种涉及安全、政治和经济等所有领域的结构性转型,美国要致力于重建亚太地区 的领导地位,并主导地区秩序的规划和构建。不同于将亚太地区截然划分为两大阵营的冷战战略,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所采取的措施是两面下注和两面套利,一方面把中国确定为战略“假想敌”,挑 动中国和亚太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美国介入该地区提供战略机遇;另一方面也尝试积极推进 中美合作伙伴关系,防止亚太地区陷入冷战对抗的泥淖。中美两大战略资源系统如何协调彼此关 系,成为决定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秩序的关键因素。从全球化时代和亚太地区一体化的现实出发, 构建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合作竞争、聚同化异的新型大国关系,开展中美战略协调和预防性 合作,将是化解这一危险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8.
理解东盟国际秩序观和对外关系有3点至关重要:第一,东盟对于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联动性的认知;第二,东盟对于地区治理的期待的核心在于东盟内部团结;第三,东盟与大国看待国际秩序和地区治理的视角不同。东南亚可以分为海洋东南亚和陆地东南亚两个部分,东盟的5个创始成员国属于海洋东南亚部分,冷战中他们的国际秩序观的共识是东盟成立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冷战后,中国的崛起以及东盟扩大到陆地东南亚部分带来了东盟内部两种不同的国际秩序观的出现,东盟原有的以海洋东南亚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观共识受到挑战,而东盟新的国际秩序观共识还处于变动期。作为地区治理的重要行为者,东盟未来能否继续发挥稳定次区域和沟通大国关系平台的作用,关键在多大程度上东盟内部,东盟与中美之间在国际秩序和地区治理的认知上达成新的共识和理解,这些也将成为本地区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消失,新的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在世界格局转变时期,世界大战和全球性军事对抗、冲突的危险性大为减小,地区性动荡因素增多,国际关系和力量对比中经济因素的比重上升,竞争加剧,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绝大多数国家正在全力以赴发展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强自身的力量并谋求发展,正在积极开展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强协调合作的特点 (一)突出经济,以经济合作为主,加快地区一体化进程,并向安全防务领域扩展。两极格局崩溃后,东西方对峙对抗消除,主导国际关系的军事因素作用下降,各国的战略正逐步转向提高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上来。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也由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不断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虽然还受到地缘政治、机制不健全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日俄关系的改善、中国政府的加大投入,将为东北亚地区在21世纪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提供机遇。21世纪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应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合作。为此,建立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机制和协商机制,形成区域经济模式和地区安全机制将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多边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观和新型合作机制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些变化,尤其是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也促使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等国为协调在国际社会的立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升新兴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定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加强了在国际多边机制下的合作。在国际多边机制下,中印两国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领域也更加广阔。中印关系也从双边逐渐向多边扩展。  相似文献   

12.
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安全形势,对以集体防务为核心职能的北约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安全环境,北约开始调整与变革,在东扩这一总体战略的支配下,对内加紧内部机制调整,协调美欧关系,增强灵活反应能力,对外推广和平伙伴关系机制,构筑外围合作安全框架...  相似文献   

13.
杨扬  王文余 《亚非纵横》2012,(3):52-57,60,62
美日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冷战后时代,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东亚安全秩序并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要构建良性的东亚安全秩序,必须把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美国同盟体系和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并重,协调处理东亚安全事务。  相似文献   

14.
从国际秩序转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际秩序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与历史上其他时候的国际秩序转型不同,这一次国际秩序转型并非发生在大战之后,其驱动力主要是全球化与冷战的终结。冷战的结束使原有的国际秩序被颠覆,而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国际秩序。东亚的力量组合、所处的国际环境、内部环境以及观念、身份、制度以及利益等均出现新的演变。总的来看,东亚秩序出现"和平转型"特质,它体现在三个转型之中:一是中国的转型,一是东亚的转型,一是中国与东亚秩序的关系的转型。国际秩序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5.
与殖民帝国不同,美国通过国际制度将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形成由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在美国国内,各有关政治团体就如何达成上述目标,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战略,但找到共同的"敌人"是它们合作的必要条件。冷战后,美国声称自己代表了普遍性,自由国际秩序在地理范围上空前扩大。然而,美国学者认为缺少一个"敌人"使得美国国际秩序构想的缺陷充分暴露了出来,国际上战略透支,国内"路线竞争"愈演愈烈。随着中美实力对比不断接近,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被建构成美国不同路线之间协调分歧的共同"敌人"。奥巴马政府(尤其是2011年之后)和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看似截然不同,但都蕴含了一个共同的内在逻辑:通过制度战略的实施,减少"自由国际秩序"的中国色彩。与冷战结束时美国追求普世秩序不同,民主党与共和党未来的对华政策将进一步靠拢,双方都在努力重组一个同质化程度更高的"自由国际秩序"。在美国国内不同路线之间打入"楔子",让它们之间保持分歧,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将更加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超越冷战思维,构建和谐的东北亚地区新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东北亚地区正处于冷战后的秩序重构时期。冷战时期的苏美对抗格局结束了,地区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各国相互成为重要的经贸伙伴,但是,冷战思维和安全困境仍然存在,成为建立地区新秩序的重要障碍。超越冷战思维,确立平等信任、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化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政治互信,建立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东北亚地区和谐秩序将是各国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日朝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崔志鹰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开始寻求一种替代意识形态冲突、有利于和平稳定的新的国际秩序。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正常化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90年代以来,日本与朝鲜为改善两国关系做出过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双边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中亚局势的急剧变化和发展为中俄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后冷战初期的俄罗斯对中亚政策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中国对中亚政策更多地表现出对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一种学习。9·11后,中俄对中亚地区的政策由于美国因素而发生了显著变化,两国在中亚的经济与战略利益正经历着耦合与调整。中亚事务中的中俄关系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完全有理由以一种崭新的睦邻合作姿态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反恐合作看英美特殊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阿富汗到伊拉克,英美政府在反恐合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协调,双方利益在“反恐合作”上找到了新的聚合点,英美关系得到提升,进入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密切的阶段。英美传统特殊关系经历着新的调整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印俄关系的近期发展:战略与安全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复杂变局 ,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和发展 ,双方均视对方为可以信赖的重要友邦 ,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密切接触 ,力求在重要问题上加强互动、协调 ,并进而提出建立两国间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近期以来 ,印俄在战略、安全和外交方面的合作逐渐开始走向具体 ,这一趋势将对地区乃至国际政治与安全格局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