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是当前环境法学界的一个重点课题,新鲜出炉的《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一书是这一研究向度的集大成者。然而该书在"主客一体化"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以及生态学基础等三大理论"硬核"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辨析、修正和巩固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力求先从哲学层次界定方法论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法学观的确立,现代法学方法所呈现的特征,法学方法和法律方法的联系,法学方法论的基础,法学方法的选择等诸多方面揭示法学方法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及其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方法论中的"法学"指的是法教义学,是对法学方法的反思和理论化.法学方法是法律人将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适用于个案纠纷获得一个正当法律决定的过程中所使用或遵循的方法.法学方法具有评价性、体系性和分析性.相对于其他法学分支,法学方法论与法律实务联系得最为密切,在法学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发展史说明充实完整的方法论是一门科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和它能否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拉伦茨教授在其名著《法学方法论》中亦说:"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固有之方法。"法学作为人文科学中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若要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法学方法论的研究。本文对其与法学、法律的关系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琳 《法制与社会》2011,(8):292-292
在科学时代新方法和新思维成为法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我从方法的词义到其经历的三个阶段,方法的本质,方法产生机制的揭示,来展现方法是沟通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是这样一种体现主观能动作用的精神手段。因此我们需要运用物质形态的工具与作为观念形态的工具(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科学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彭中礼 《时代法学》2011,9(3):26-34
以社会公平正义等为研究核心的价值法学在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俨然成为法学主流学术流派。但是,我国学者在研究价值法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实现价值的方法的探索。这样就出现了价值法学研究兴旺,但是个案公正却很难得到维护的矛盾现象。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不仅要关注以价值为基础的宏大叙事,更需要关注实现价值的方法。追寻实现法律价值的方法是开启价值之门的智慧之钥,也是实践价值意义的基本路径,更是反思价值之路的实用之道。要从政治的、经济的和法律的层面上寻找诸如社会公平正义之类价值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环境危机引起环境法学者及法律界人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进而提出了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观点.本文借重对传统法学方法论"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分析,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传统法学方法论指导思想的片面性,进而对法学方法论"生态化"进行解析与评价.本文亦阐述了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特点及其对法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颠覆与否定,而是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合理修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18日晚,张卫平教授应邀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320教室为法大学子送上了一堂以“法学研究的方法论——以民事诉讼为中心”为题的精彩讲演。本文系在责任编辑占斌所整理之实录文稿的基础上,蒙张教授拨冗订正而成。张教授乐于参与师生学术交流并积极支持学生学术刊物的热忱与认真,令人感佩。《研究生法学》编辑部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9.
环境法学者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主客一体化”“生态化”为核心的整体主义环境法学方法论,但是这一环境法学方法论显然具有忽略人的因素的生态中心主义倾向,削弱和冲淡了其对实际环境问题的应对功能.由于整体主义环境法学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生态学原理直接推导而来的,以其为指导的环境法学与各传统部门法学的交流出现了障碍.我们有必要反思整体主义环境法学方法论的基础和逻辑,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联系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协调与融合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建立以协调与融合为核心的环境法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的现代化必须立基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科学化,而刑事诉讼研究者确立科学的法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后者的基石。法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法学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总体性抽象说明,它的重点在于解释说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哲学观念和基础认知,更多的反映了研究者预设的主观价值判断和基本的学术立场。需要在区分法学研究方法论与法学研究方法、法律(学)方法论三个概念的基础上,认知法学研究方法论的特殊价值。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应以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为借鉴,从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的学术认知立场三个层面入手,培塑本学科的法学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姚苏杭  张蔚  马皑 《法制与社会》2021,(1):174-175,192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在近几年变的越来越被学者们重视,但是什么是法学方法论,法学的性质,是否有必要需要方法论,以及法学方法论包含哪些研究方法在里面,都依旧是存在争议和一直在被讨论的.依旧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法学不需要针对方法论进行研究和讨论,认为这样做是可笑并且没有效果的.本文对法学性质,法学方法论概念,法学方法论研究方法概述等...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1861年是历史法学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萨维尼“平静而满怀希望地”死去。[1]在他去世之前,德国历史法学派就已经分裂为日耳曼学派与罗马学派,前者专注于对传统的日耳曼法的整理,后者则专注于从罗马法中建构一个抽象的法律体系。某种程度上,这一分裂其实也象征着德国历史法学理论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3,18(1):93-93
[编者按]在我国,法律方法论一直是一门处于边缘位置、发展迟缓落后的学科,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始终把法律方法论作狭义的理解,对其角色的工具性、实用性定位,在观念上的单一陈旧,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对法律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建构.法律方法论要从困境中走出来,必须进行检讨与重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哲学与法学的内在交融与互动,法哲学、法学方法论、法律语言学、法律逻辑的研究也随之发生了“语用学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标志就是法律语用学和“规范语用学”的诞生与日新月异的发展,进而为我们理解和诠释法律的本质、类型、功能、适用机理、适用效力及其行动之有效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方法、知识范式和建构模式,从而使法哲学、法学方法论(尤其是狭义的法律方法论)实现了——由事实世界向规范世界的转变,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的行为互动,由面向单向度的工具理性转向实践理性,再由面向单一主体的实践理性转向多主体之间的沟通理性,由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动态的语境分析或情境构作,由困固于语形、语义分析转向以法律言语行为主体及其相关语境为出发点的语用建构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法学究竞应否定位为西学,这是中国当代法应该被塑造成何种学问的思维起点。虽然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法学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法学纠缠不清,但中国当代法学不是西学,它应当有自己应当解决的问题和应当承担的使命,也因此应当具有独立的品格。但不排除使用比较法学的方法获取智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活动中,社会政策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作为社会秩序整合的责任主体之一,司法机关参与创制社会政策,必须引入能动方法的模式,运用各种灵活的法律方法,以填补规范的漏洞与空白,进而维护法治秩序与社会规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方法到方法论——以刑事科学为场域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的局限性导致了刑事科学发展的瓶颈。在刑事科学的场域中,结合法学方法论的一般理论,以刑事一体化为研究基点,以“根据刑事法律的思考”和“关于刑事法律的思考”为分析模式,能够界定出由理论假定、学术立场、方法体系及实践功能四部分所组成的刑事科学法学方法论之原理。在方法论原理的指引下,回应和消除具体方法的局限性,整合、调整具体方法的使用,并最终从方法走向方法论,从方法论走向成熟与理性的刑事科学。  相似文献   

18.
朱恒威 《法制与经济》2013,(12):122-12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立法、执法、司法三者都在不停地调整和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更好地适应大众的需求,维护法治的权威。所谓正本溯源,笔者试图从德国法理学、刑法学大师考夫曼关于法律本质即法是当为与存在的对应的这一角度出发,从理论源脉上说明法律本质是什么,并以其为基点契合当今世界法理学几大主流研究主义,为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学理论的背景梳理。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法教育在中国并不流行,甚至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这一方面归结于中国继承并延续了大陆法系经院式的法学教育传统;另一方面,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所遭受的一系列人所共知的重创,也极大地制约了法学教育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对外来的法学教育模式——比如普通法教育模式的吸收和借鉴上。法学教育的职业化,仍然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一根软肋——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言说,但却又不能为此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问题,本文在此试就该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法学教育缺乏实践性,使得培养出的大量法科毕业生无法满足现实法律实务工作的要求。卫生法学教育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实践性缺乏的法学教育带来的困境,卫生法教育的完善之路亦会予法学教育完善之路起到借鉴作用。在更细化的专业领域,结合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培养出更专业更富有实践性的人才的双轨制,或许才是社会分工日渐细化的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