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是儒家精英伦理世俗化的投射,在由上而下的教化模式中,儒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以启蒙书、女训、家训为载体,对民众实行道德启蒙教育,从而使其成为当时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主体。传统道德教化在及早施教、养正于蒙、教化手段和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为当今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乡约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一种制度规范,又包含了作为乡村权威的权力代表,对于传统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乡约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乡约亦"官"亦"民",它以一种道德理想的方式来完成乡村基层自治,也向着官方主张的道德理想和礼乐教化目标而施行。乡约亦"官"亦"民",它以一种道德理想的方式来完成乡村基层自治,也向着官方主张的道德理想和礼乐教化目标而施行。  相似文献   

3.
李健 《学理论》2014,(8):274-275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教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教化实践的现实基础。起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终结于荀子的先秦儒家人性论为通过道德教化以提升人的自我素质和精神面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基本骨架。人性论对于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提升;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古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 ,也十分重视对于为政者本身的道德要求 ,并把“德治”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理想。这一传统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地区的时候 ,无不把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水准尤其是各级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古代…  相似文献   

5.
略论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对现代高校德育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实践的中心问题,高度重视道德教化对个体与群体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作为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传统中国的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真总结并批判继承这份遗产,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现代人格,提升青年学生道德水准,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与传统的礼治不同。传统礼治的根本原则是确认和维护社会的等级差别,“以德治国”的根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治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等级社会的人际和谐、社会统一,“以德治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现代德治要摒弃传统礼治中的封建糟粕内容,批判吸取和利用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国家治理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仲广 《学理论》2023,(3):40-43
作为伟大师者的孔子留给后世诸多思想财富,道德教化思想就是其中贵重的一笔。在孔子的视域中,道德教化的原理依据为“性近习远”与“人分三品”的人性论,道德教化的主体为“知天命”的儒者,道德教化的客体为包括社会权力占有者与未占有者在内的全体社会人群,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为“文、行、忠、信”,中心思想为集“全德“”元德”为一体的“仁”,道德教化的基本目标为“修己安人”的大人君子和“礼仪圆明”的王道政治,道德教化的实现路径为“六教”,即“温柔敦厚”的《诗》教“、疏通知远”的《书》教、“广博易良”的《乐》教、“洁静精微”的《易》教、“恭俭庄敬”的《礼》教与“属辞比事”的《春秋》教。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9)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傩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具有道德教化、审美、休闲娱乐等功能。挖掘、整理傩文化中积极的、合理的、科学的元素和成分,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 ,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当然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道德教化学说的理论 ,而传统政治道德也包涵了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弘扬我国传统政治道德中的有益成分 ,对于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法律传统中的无讼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从本质上讲就是儒家法律传统.无讼的"和谐"观是儒家法律传统的终极追求.农耕文明、家国一体和法即刑的法律观等共同决定和影响了中国无讼和谐观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强大的历史惯性,无讼和谐观中有关道德教化、以人为本、犯罪预防、调解至上等思想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浦江义门郑氏家族文化的内容结构体现为诚心正意、尚廉主德的立身品格,孝悌为本、敬宗收族的家族道义,广施仁爱、赈济乡里的睦邻意识,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操守。其实践路径在于:以礼仪与教化强化道德自觉,自律自治与协作监督并重,始终抱持与时俱进的通变思维。囿于历史的局限性,义门郑氏的礼法实践在价值取向、族人参与及规则约束等方面还存有不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在汲取传统家范智慧之时,需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不言之教"的文化教育理念,同儒墨所谓的言语教化、礼仪教化等思想有诸多不同,其最大差异为突破了"言语是非"之争,偏向于佛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思想。"不言之教"不等于"不可学"、"不可教",而是遵循人性的自然之法,实现其教育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不言之教"在中国传统显学教育方式之外展现了深刻的教育启迪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法之争,主要体现为二者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法家对“德治”的批判和抵制,是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尝试.“汉儒批法”由于将“法”简单地定位于“刑”,从而忽视了法家所固有的道德内涵.事实上,法家并不排斥道德教化在法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法家正是在变革传统政治秩序的努力中,表达出一种以“法”为基本价值准则的独特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念在与传统宗法道德的妥协中,固然强化了传统道德秩序,但也产生了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14.
道德治腐是中外政治权力制约的共同选项,这种选择基于公共权力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道德使命及道德合法性。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以道德制约权力在人类政治实践中一直延续至今,并赋予其一定的必要性和道德抱负。以道德制约权力含括着重塑公域道德原则、美德维度的道德教化与规范维度的政治制度伦理化求索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二旺 《学理论》2012,(35):165-167
汉代是中国古代利用礼教进行道德建设比较成功的朝代,不仅礼教和德治天下的理论不断完善,而且运用礼教推行道德教化的实践也逐渐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汉代在道德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全社会普及礼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理想人格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塑造相结合的产物。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其生存的制度环境,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塑造。制度环境决定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和类型。理想人格的塑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道德教化;二是制度规范。相对于道德教化而言,制度规范具有优先性。制度规范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6)
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社会宗法关系的必然产物,家风的作用不只是道德教化、家庭教育,更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基石。优秀的家风弘扬了中华美德、塑造了民族精神。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对家风研究的总体概况,梳理、总结了相关文献,结合当前我国家风实际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赏善罚恶现象.道德回报的实践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思想主要体现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报",传统社会十分重视道德回报对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实践和道德回报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姜希玉 《学理论》2011,(8):48-49
现代社会是既充满丰富多样性或差异性的价值张力、又能够以社会"自组织"和个人道德自律的方式加以化解和升华的正义社会、责任社会和道德理想社会。它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甚至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所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道德教化维护现代社会稳定的手段包括三种,即:制度的正义性、责任感教化和人文教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取向,是我们在谈论道德建设诸问题的最主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转轨变型,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问题,我们可以从道德价值体系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角度来进行一些探索。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系统的变化对道德价值体系的冲击表现为:第一,社会交往媒介的错位,诱导社会行为失范,使道德教化发生困难。第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的功能专门化趋势更加突出,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真空地带。第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加剧,人们的道德意识淡化。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