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谦 《新民周刊》2022,(25):74-74
不久之前在一条视频中看到久居上海的艺术家郑在东,我与他并不相识,却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加上二十多年来陆续收藏了他的画作,对他,我总有一种同属相似之感。特别是对待记忆。我们有着同一时期的台北记忆,那是再也回不去的风景,即使走在同样的街道,从眼光扫过的景象、耳朵听到的声音、鼻中嗅到的气味,都不同了。我不擅长怀念,只是偶尔无意中被激起了,才不可收拾地开始。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 ,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异军突起。在哲学界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狄尔泰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非理性主义理论如潮水般强劲地冲击着人们对于世界、社会和人性的固有传统观念。其中 ,法国哲学家亨利·路易·柏格森 ( 1 859- 1 941 )以其不乏诗意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蜚声欧美 ,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说“以生命冲动为基石 ,以时间为本质 ,以直觉为方法 ,从而包罗了与人有关的一切理论领域。”1依靠非理性的直觉 ,通过自我生命的内省去把握人的存在和世…  相似文献   

3.
构建东亚认同:意义、问题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 《当代亚太》2007,(6):3-10
构建东亚认同有助于增进东亚的凝聚力、推动区域合作、提高东亚的国际地位.历史上东亚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现今东亚区域内已有的经济联系,在心理和物质两个方面为东亚认同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东亚认同逐渐浮出水面,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文化交流合作能够推进东亚区域内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影响,增加地区共同文化和区域意识的内涵,唤醒东亚尘封在历史中的集体记忆并培养新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人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更为感性的生活形态,它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记载,它还描绘了华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精神变化,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生活的种种样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包含了历史记忆的人文形态.  相似文献   

5.
周洁 《新民周刊》2022,(12):32-33
一架飞机坠落,机上132人全部遇难。132个鲜活的人生到此戛然而止,背后的家庭更是心痛难当。消息传来,无数人点起蜡烛,为逝者祈福。截至目前,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的两部黑匣子均已被找到,它们将为解析事故原因发挥重要作用。“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遗忘才是”,当一起空难发生,我们要做的,除了反思,还需要永远铭记——这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流行于旧制度晚期的《亨利四世万岁》(Vive Henri IV!),在复辟时期作为事实上的国歌广为传唱。历经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的震荡,复辟后的波旁政府力图接续君主制传统、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并寻求国内的和解与稳定。有关亨利四世及其治下繁荣太平的记忆,因此成为复辟初期政治宣传的重要资源。以各版《亨利四世万岁》为主要代表的宣传载体,将亨利四世的“好国王”形象与止战安邦的功绩树为典范,意在唤起并强化法国民众对君主制的记忆,为现实政治构建出纵向的联系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陈壮鹰 《德国研究》2010,25(1):57-62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小说《在轮下》、《荒原狼》和《玻璃球游戏》,来分析作家少年时期承受的创伤记忆如何对文学创作行为起到深刻影响和作用,探究作家灵魂成长与作品人物成长之间的关联脉络。  相似文献   

8.
历史,总会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唱响爱国心、弘扬报国志的力量。2019年,深深印刻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里。同样留下难忘记忆的,还有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2019年,可以欣慰地说,我履行了一个全天候"责任委员"的使命和担当!  相似文献   

9.
身份认同问题是原苏联空间中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共同难题,而克里米亚长期的身份认同困境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国际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克里米亚身份认同问题源于苏联时期,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对于克里米亚采取了不同的地区政策。由于不同时期的政策思路存在明显的矛盾,使得克里米亚的身份归属出现了"错位"的现象,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之后的克里米亚陷入了身份构建的困境之中。后苏联时代的克里米亚共有三条可能的身份建构路径,分别是推动国家认同的深入,建立乌克兰身份;推动地区认同的深入,建立克里米亚的独立地区身份;以及推动民族认同的深入,回归俄罗斯身份。但在身份认同建构的实践中,由于克里米亚半岛以俄语为共同语言,在俄语的历史叙事中,乌克兰的缺位和鞑靼人的反面角色使其难以通过历史叙事的重构形成新的国家认同和统一的地区认同。同时,由于长达数百年的俄罗斯化过程,整个半岛的符号体系完全俄罗斯化,无论是地理名称、城市雕塑、政治符号抑或是文化标签,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俄罗斯印记。在原苏联空间内复杂的族群分布状态下,乌克兰中央政府无力主导克里米亚的身份认同建构。而克里米亚人为了平衡来自基辅的外在压力和来自鞑靼人的内在压力,继续维持并强化本就在本地区占据主流地位的俄罗斯民族身份,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继承苏联所赋予克里米亚的所有身份符号,并重新寻回沙俄时代的历史叙事,强化自己的俄罗斯身份。在俄罗斯身份认同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克里米亚在20世纪90年代就产生了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分离主义运动,在1994年,整个分离主义运动达到了高潮。时任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有利的国际背景,在没有产生冲突的情况下瓦解了90年代的分离主义运动,但始终没有办法推动克里米亚地区形成乌克兰身份的建构。最终,在2014年3月,身份认同的困境最终成了克里米亚事件的导火索。克里米亚事件的发生也再次证明,身份认同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决定国家或地区的命运,但是如果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或地区长期无法摆脱身份认同的困境,那么它始终都将成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的战争记忆一直广受关注,以战败国的视角解析日本社会对战争的认识轨迹意义重大。对流播广泛的纸媒舆论的话语策略展开分析,是把脉社会态度的重要途经。二战后至今,《读卖新闻》8.15社论的“战争记忆”从注重反思战争、呼吁和平,关注国计民生和国家建设,到逐渐转为注重讨论战争责任,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显现出强硬立场。在话语策略上,呈现出对战争责任的模糊化、对和平的强调和对战争反省的纠葛、对受害者形象的强化等倾向。整体而言,《读卖新闻》8.15社论对“战争记忆”的构筑,在共时和历时上都将重心置于日本国内,对和平的追求也局限在狭隘的本国人民所受战争灾难的逻辑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乐石滢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1):49-63,154,155
历史教科书是建构民族成员历史记忆乃至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印度民族认同建构中,历史教科书如何认识中国这一历史悠久的邻国和定位中印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印度中央和六个邦现行的高小(6~8年级)、初中(9~10年级)阶段历史教科书,可将印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按印度史的分期大致分为近代前、近代、独立后三个时期。近代前,中国是印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友好邻国、物质文明大国,而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印是"学生-精神导师"关系。其中,西藏被塑造为印度文化圈的成员,而非中国的一部分。步入近代后,中印同样在帝国主义殖民浪潮冲击下,经历了衰弱和被剥削的文明古国,印度的教科书将中国视为"难兄难弟"。独立后,中国仍然被书写为国际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但中印之间围绕边界、涉核、涉巴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中国也开始在教科书中被视为对手和威胁。此外,印度的世俗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地方视角也导致了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建构。  相似文献   

12.
张中 《法国研究》2011,(4):1-11
福柯曾经一度十分迷恋文学,并且也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可以说,文学曾经给予福柯极为深刻的启发。尤其是,福柯从巴塔耶、布朗肖那里发现了“异质”、“越界”和“外界”经验;而这些正是福柯一直孜孜以求的,关于“外部”的思想和体验。因为渴望自由,福柯通过文学和语言的“越界”,希望真正达到思想的自由空间。不过,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后,福柯基本不再直接谈论文学;他转而谈论“话语”。在他看来,文学就是一种话语空间;它直接就是话语操作和实践。同时,福柯进一步认为,作为虚构的文学在本质上和真实的思考是趋同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就是自由,就是反抗,就是“反记忆”。  相似文献   

13.
对军人军属进行抚恤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日本战败后曾经一度废除。《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很快恢复了对不包括战犯在内的复员军人的抚恤、救助工作。在日本遗族会等保守团体的推动和"战犯释放运动"的影响下,经过几次修改,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全面恢复了对包括战犯在内的军人军属抚恤工作。无论是刑死还是狱死的"战犯"均被视为因公死亡享受抚恤,战犯服刑期间仍被作为"在职期间"累积计算抚恤年金,服刑期间伤病者另可以享受"伤病抚恤",战争罪犯俨然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享受优待。日本政府从立法层面恢复对战犯的抚恤,对日本社会的战争认识和战争记忆的重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此后甲级战犯被靖国神社合祀的社会意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时尚就像是一首诗,它是隐喻、象征和情感的载体,在其浮华缭乱又令人难以索解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最真实的哀场景、荒诞的集体经验以及幽暗的创伤记忆。有时尚虚无主义者认为,时尚除了空洞、贫乏之外,只剩下一无所有:时尚就是资本堆砌的消费主义的假面和幻术花哨新潮而又空空如也。有这样观点的人如果读到《前沿时尚》这本书恐怕是要惊掉下巴了。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间信仰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移民时代以来当地华人社会与文化形态的构建亦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文化形态和宗教功能,而且还体现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建构的社群整合之中。对新加坡华人社群保护神信仰的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华人传统民间信仰与华人社会结构存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往往会与祖籍地缘、血缘、业缘乃至方言认同纽带一起并行不悖地共同发生凝聚华人社群认同的整合功能,成为维系其自我群体认同的重要文化纽带之一。而其实现这种功能的有效路径则来源于华人移民社群祖籍历史记忆和本土历史记忆的传承延续与反复强调,以及宗教信仰仪式展演场景下群体互动和新生集体记忆塑造中的情景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泰柬包括柏威夏寺在内的边境冲突,从精神和信仰内核角度反映了民族主义在保护国家主权边界,特别是文化交汇地带宗教名胜方面影响力的扩大。边境地区的宗教场所、宗教胜地承载了地区内群体间的宗教集体情感。在柏威夏寺及周边地区属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前,更现实的维系方式是保持竞争性共享状态。竞争性共享的争议边境地区呈现着包含了宗教因素的民族主义、宗教遗产与宗教集体情感共同构建的庙宇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7.
沈彬 《新民周刊》2022,(12):77-77
“3·21”东航飞行事故,132条生命逝去,把中国的春天染成了灰色。空难,是一种奇特的集体创伤记忆,会让无数人感同身受,其震撼力远超同样伤亡级别的陆上交通事故或者海难。然而在社交平台上,不出意外地发生了针对死难者家属的网暴。  相似文献   

18.
陈建华 《新民周刊》2022,(17):96-96
许多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突然闪现在记忆里,成为世间眷恋的部件。崔健的线上演唱会,可惜我错过了。我在想,为什么对80年代没有那种怀旧感?或许我出生得早,我出生于解放前,阴郁的童年记忆,那是可怕的,伴随一生。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两个月,核酸检测成为上海居民的“日常”,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复工复产阶段,居民仍然需要核酸阴性证明才能进入工作场所或者商业场所。多年后,“做核酸”一定会成为大家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20.
王煜 《新民周刊》2022,(36):28-29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终于破解了超大型城市的副食品供应难题。用来排队占位置的砖头,是很多老上海人的集体记忆。物资匮乏年代,大清早的菜场门口,家家户户必须派人排队,才能采购到一家人这一天餐桌上的原材料。如此的景象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