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13,(12):52-53
当今社会,媒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无所不在,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的影响日益深入。在这种形势下,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的时代。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随时发布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和对主流媒体报道的不同意见。特别是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发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更多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接受公众监督。这就使政府机构的新闻发布时机、方式和内容面临新课题,同时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传统媒体与社会公众加入到微媒体行列。"微时代"在给人们传播信息带来丰富性与便捷性的同时,也给政府治理、媒体自律、公众参与带来严峻挑战。在说明"微时代"对政府、传统媒体与公众产生不同影响的基础上,梳理"微时代"背景下政府、媒体与公众互动关系现状,进而深入分析政府与媒体、媒体与公众、政府与公众在互动中分别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优化其互动关系的思路、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企业向新闻媒体和公众发布信息、澄清事实的专业人士:目前这一群体遍及从国务院部委到基层街道办事处的各级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实现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塑造民主、开放、负责、透明的现代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6,(1)
突发事件往往由客观危机事件和人的心理危机交互而成,危机背景下公众面临的最大心理威胁是公众安全感的丧失。通过文献梳理,假设危机事件、政府应对、媒体应对、个体应急能力、群体应急心理行为是影响突发事件背景下公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在经历过"4·20雅安地震"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了400个样本展开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五类因子聚合修正为四类,除政府应对与媒体应对题项呈现聚合外,其余三因素的影响假设均得到验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重新聚合的四个因素对突发事件背景中公众安全感丧失均有解释力,但呈现解释力强弱差异,由强到弱排序为群体应急心理行为、政府与媒体应对、危机事件和个体危机应急能力;基于公众安全感结构要素,进一步就四个因素对公众安全感的作用路径提出了解释。依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营造群体归属感、危机确定感和事态控制感是政府构建治理机制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毛振军 《实事求是》2007,195(2):28-31
近几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国务院及各部委、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应急预案。媒体传播作为预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在应急处置中发挥媒体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作用,克服以往媒体在采访与报道中存在的与政府应急处置机构不协调的问题,政府就有必要对应急处置中的媒体进行有效的管理,采取科学的、积极合作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的采访与报道,尤其是在信息渠道发达的今天,媒体的传播与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事件处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24):55-55
当下,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网络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节点更多、范围更广,想要堵住信息的传播是不现实的,电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突发事件一发生,公众急于知情,既出于自我防范,又出于监督政府;媒体更是急于报道,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对社会问题的预警。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及时发布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7.
自信、坦诚的政府与理性、负责的媒体在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下互相借重,有策略地开展公共危机管理,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政府和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迅速构建主流舆论,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最优传播,促进问题解决,实现社会稳定。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得到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效能得到体现,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力得到公众肯定。实现政府和媒体良性互动要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传播机制,同时媒体应把社会责任作为媒体的核心精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政务微信公众号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塑造政府形象、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观念、思路、资源、策略等因素的制约,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展面临着定位不够清晰、职能目标不够明确、机制缺乏联动性、信息发布影响力不足、方向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要完善顶层设计,进行准确定位;建立健全机制,规范平台管理;树立服务理念,占领舆论高地;坚持内容为王,提供优质信息;再造采编流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强媒体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摄像头,个个都有麦克风,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瞬间就会形成舆论场。政务公开,是对部门工作的综合大考,无论是"给出一个实事求是的回答",还是"给出一个真诚负责的交代",都不是单纯针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而是整个部门的责任。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权威与否、真诚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件本身的走向。真诚是官民互动的首要姿态。有情有义、不捂不瞒的声音,甚至能修补应急中的瑕疵。对媒体的态度、对公众的态度、对信息公开的态度,正是对执政水平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孙先富 《学习导报》2013,(12):23-24
当今社会,如何应对媒体,怎样同媒体打交道,怎样答记者问,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了解媒体与记者了解媒体与记者,知此知彼,方可有的放矢。媒体是架起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是政府工作的重要"推手",是政府与公众说理的重要"平台"。总体来讲,媒体是承载着宣传党的主张和政府的意图、解读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及重大战略举措的,是弘扬先进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宣传重大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的,具有通达民情、传递信息、针砭时弊、记录历史、进行舆论监督等重要职能。今天在强大的媒体引导之下,人们看到事实都是“媒介化的事实”,绝大多数的公众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能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外部世界,通过媒体报道的信息整合来评价政府。  相似文献   

11.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如何做好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了解、掌握政府新闻学,学会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去年1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正式启动建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办主任孙健说,对媒体和公众,将实现预警信息10分钟内在网站上发布。孙健指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各级气象部门现有的发布手段,建立多渠道、多手段并用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手段系统  相似文献   

13.
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每一个关注突发公共事件的人牵挂的事情有两个:一是作为实体的事件本身进展情况如何;二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因此,在这种时刻,政府和媒体是公众首先选择求助的两大社会组织。公众求助政府,希望解决实体层面的突发公共事件;而求助媒体,则希望得到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在当代转型中国,弄清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的动态平衡关系,理顺政府与媒体关系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周东昶  张琰 《世纪桥》2008,(5):36-37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7·5”事件后,社会大局稳定,这与政府信息公开和媒体采用的策略密不可分。主要原因在于,在政府支持下,媒体反应极其迅速,及时作出了最权威媒体发布,清晰阐明事件性质,及时对社会谣言进行辟谣,对三股势力发布的信息及时予以准确揭露,并权威发布了审判情况。同时,充分发挥了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表明“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另一方面突出政府的救援效率。这些策略的实施对稳定社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今后进一步完善乌鲁木齐市政府信息公开和媒体策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由基本服务向快捷式、关联式服务转变。建立公众-政府-公众信息传导机制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为此,各级政府应通过在民意输入环节的提前主动介入、增强社情民意处理能力、提高政府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等举措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的全面进展。  相似文献   

18.
鄯爱红 《新视野》2008,(1):38-40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不仅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重大威胁.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保障.如果把应急管理看作是一个"形","神"相结合的系统的话,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建设的"形"受到政府与学界的普遍重视,但对"神"的培育还有待加强.应注重从加强"形"的建设和"神"的培育两方面着手,增强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孙萍  王秋菊 《求实》2012,(4):60-62
网络时代的来临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对我国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提升以及政府提升政策合法性的需要成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推动力.在网络时代,“参与—协商”型治理模式成为必然选择.这一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众被动参与阶段、公众主动参与阶段、合作治理阶段.同时要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确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治理理念;网络参与制度化,与传统协商制度互补;重视公众参与结果,提升政府的回应力.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支部生活》2010,(10):51-51
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突发事件一发生,公众急于知情,既出于自我防范,又出于监督政府;媒体更是急于报道,既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电是对社会问题的预警。以往突发事件,由于政府担心信息公开会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稳定,因此要求控制媒体,不予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