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 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在行军作战之余,他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由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兰花品种及栽培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一 朱德元帅(1886~1976),一生中用了好儿个名字。他出生后,为了好抚养,母亲给他起乳名为狗儿。4岁时,父亲给他起的小名是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老师按照朱家的家谱,把朱代珍改为朱玉阶。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当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只招收云南人,不招外省人。朱玉阶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无人报考。于是,求学心切的他就假称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改名朱德报上了名,并通过考试被录取。从那以后,朱德就成了朱玉阶的常用名,而玉阶就变成了朱德的字。  相似文献   

3.
朱德:红色的品德朱德4岁时,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朱老师给朱代珍改名为"朱玉阶",希望他往后用功读书,要像玉石那样洁白做人,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高登。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1955年授衔产生的十位元帅,除聂荣臻外都有过改名经历。朱德原名朱代珍朱德4岁时,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给他改名"朱玉阶"。  相似文献   

5.
余玮 《党史天地》2007,(12):12-16
晚年朱德陷入深深的悲伤、悲凉之中。最后一个军礼,他敬给了与之长期共同奋斗的老战友,敬给了人民心中的总理。最后一次外事活动离他去世仅隔15天,“革命到底”成了他的政治遗言。  相似文献   

6.
正朱德一生谦逊,待人彬彬有礼。他宽厚仁慈的性格,早在井冈山时期便为人所知。长征时期,张国焘和追随者们不断给朱德施加压力,甚至骂朱德是"老糊涂""老顽固"。朱德从不发火,等对方骂完后,不慌不忙地和他们分析当前形势,讲道理。那些一时不明真相甚至骂过他的人也被朱德所感动。毛泽东后来称赞朱德"度量大如海"。然而,慈眉善目的朱德也会有金刚之怒,他用发怒震慑了他人,维护了党的纪律  相似文献   

7.
正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授衔仪式举行,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等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有意思的是,这些开国元帅们的名字,都寓含着他们的人生抱负和志向。朱德被斯诺解读为"红色的品德"朱德的戎马一生中,曾用过好几个别名。朱德的母亲生下他时,给他取的乳名叫"狗儿"。朱德小的时候,朱家也按川北习俗,称呼他为"狗娃  相似文献   

8.
晚年朱德陷入深深的悲伤、悲凉之中。最后一个军礼,他敬给了长期共同奋斗的老战友——人民的总理周恩来。最后一次外事活动离他去世仅隔十五天。“革命到底”成了他的政治遗言。  相似文献   

9.
以往党史学界对朱德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军事思想。近年来,党史学界对朱德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研究有新的突破。研究者指出,朱德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朱德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从“苏联模式”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0.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在行军作战之余,他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由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兰花品种及栽培方面的知识。1922年秋,朱德远涉重洋赴欧洲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即使在此期间,朱德仍念念不忘兰花。当他在德国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时就谈到了兰花。由于  相似文献   

11.
尹家民 《湘潮》2005,(2):18-21
1922年9月初,朱德第一次穿上西装和他的好友孙炳文登上法国邮轮,前往欧洲。此时朱德已是36岁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朱德去苏联学习的背景资料杨奎松根据目前已见的有关朱德的传记资料,人们几乎无法了解朱德早年在莫斯科学习的情况。史沫特莱根据朱德回忆撰写的《伟大的道路》一书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及他在苏联学习的情况;《朱德年谱》中,关于朱德去苏联学习的问题也只有寥寥几句...  相似文献   

13.
张文军 《党史纵览》2013,(11):49-52
开国元帅朱德戎马一生,90岁高龄时,仍腰身不萎,肩背不驼,依然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是人们公认的高寿之人。朱德如此高寿.与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养生三宝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在20世纪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中,朱德的名字是不朽的。他早期是怎样拿起枪杆投身革命的呢?与他一起奋斗的家人又是怎样的命运呢?在党内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特别是在黑白颠倒的“文革”中,他又是怎样襟怀坦荡、顾全大局的呢? 近日,笔者专访朱德的嫡孙、空军大校朱和平同志,听他讲述“爷爷”那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孟红 《世纪风采》2011,(7):8-13
1976年春天安门事件后,“四人帮”借机大肆镇压革命群众,使国家局势变得很复杂,国民经济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年近九旬的朱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不顾身体虚弱,带病坚持工作,每天早起晚睡,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康克清多次劝他注意身体,但他每次都说:“毛主席身体不好,  相似文献   

16.
汪玉明 《世纪桥》2012,(24):15-19
朱德是我党我军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功勋卓著,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其中,他身上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与高尚情操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发扬。纵观朱德一生,他虽然身居高位、功勋卓著,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淡泊名利;他虽然手中有巨大的权力,掌握着丰富的资源,但他从未有过非分之想,而是始终坚持不搞特殊、廉洁自律;他虽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礼遇,得到人民大众的衷心爱戴,但他从不讲排场、搞奢侈,而是始终做到生活朴素、俭以养德。朱德是传统美德与高尚情操的模范践行者,这种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尊重,更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开国元帅朱德戎马一生,90岁高龄时,仍腰身不萎,肩背不驼,依然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是人们公认的高寿之人。朱德高寿,与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分不开,当然与他喜欢诗词书法、养气调息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张廷益1936年11月,朱德率领红军总部胜利抵达陕北,受到党中央和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对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充分肯定了朱德为维护...  相似文献   

19.
“住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每当我们读着朱德这些豪迈诗句,他那响亮的名字,他那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经历,他那成武、刚毅、正直、谦逊的形象,便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在朱德诞辰11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从他的光辉一生中采撷出一幅幅多彩的历史画面,编成这本(朱德人生画卷)奉献给广大读者,也以此寄托我们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崇敬和怀念。朱德,作为一位跨越两个世纪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自己7o年奋斗不息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的现代历史和党史、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青年时代就怀着从戎救国…  相似文献   

20.
战友和同志之情 朱德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军事统帅。他沉着冷静、运筹自如、英勇果断,不失军事将帅的风度;同时,他敦厚朴实、谦恭和蔼、胸怀坦荡,不失劳动人民的本色。邓小平始终把朱德看成是自己的上级和长者,对他很尊重、爱戴和信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