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诺贝尔主义”是对“诺贝尔文学奖”所代表的文学现象的一种概括。“诺贝尔主义”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以爱国主义为基点,在作品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要求其作品首先必须是民族的,必须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艺术和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它以仁爱...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视域中的虚无主义概念关联着“存在被遗忘”的实情,于是.虚无主义可区分为:隐蔽的虚无主义和公开的虚无主义。本论文阐释了隐蔽的虚无主义和公开的虚无主义的具体内涵.并论述了此二者在“忘在”、“不思”及“致使本真神圣语言的沦丧”这三个层面上取得了一致和沟通。  相似文献   

3.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较快。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所确立的世界金融与贸易秩序下,国际贸易领域里总的倾向是自由化的,通过关贸总协定下的一系列多边关税减让谈判,各国的关税总水平有了很大降低,对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境遇,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智媒载体、算法算力等技术手段,历史虚无主义在出场方式、影响受众、手段策略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软性和潜隐化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更为强烈,“社会危害性”更加凸显,其隐蔽式歪曲着历史认知,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沉浸式消解着国家认同,撕裂价值共识;颠覆式弱化着政治信仰,制造“西化”陷阱。为此,通过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匡正大众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健全法规制度约束监管机制、抵御智能算法漏洞、完善智能治理等实践举措,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  相似文献   

5.
“五四的现代性”在中国新文学作品中虽侧重点和倾向不同,但以民族悲情为基础,以国家崛起为目标,以个人实现为理想,开启了“入”的自觉观照与探索时代。石评梅的作品所表现的正是“五四现代性”的核心,展现了济世救人的殉道精神,表现了对生存状况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灵魂自由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在古希腊,以“不要过度”为基本特征的中庸精神在日常生活以及哲学和文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这一精神至亚里士多德时发展成为具有伦理学、政治学和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的“中道”思想。古希腊的中庸精神反映了人类早期求“中”、求“和”的共同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抗战前的诗词集中地体现出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以创作年代为序,从中可发现一条清晰的抒情主人公的角色位移线索,即“塑造小我→超越小我→塑造大我→张扬大我”的过程,这也是他的作品思想境界不断拓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是90年代以来美国右翼势力煽动的反华思潮,与历史上的“黄祸论”一脉相承,是以“西方文明中心论”为背景的帝国主义理论。二战以来,这种思潮从欧洲蔓延到美国,形成一种所谓“和平地理学”的“地缘政治”理论,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主义“战争地理学”,成为长期支撑美国战后世界战略的理论依据。随着20世纪末国际新格局的出现,围绕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世界,美国对世界战略作了某些调整,而“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则是为其地缘政治理论披上的文化外衣,是为实现美国称霸世界服务的反动思潮。“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论断尚未过时。人类尚未摆脱世界性战争的威胁。人类向何处去?21世纪人类仍然面临着历史命运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默多克的道德哲学中,“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隐于人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见的,是知识的源泉和人存在的根本。人只有在善的指引下,消解意识中的“自我”,关注“他者”,从而发现“他性”世界的实在,才能正确认识那些深陷道德的俘获与精神的枷锁中的人们。《独角兽》的女主人公汉娜的性格特征很特别,即她在一个普通真人和一个象征性独角兽问的交替转变,只有依循默多克善的指引才会看清汉娜的双重人格,从而走出对这一人物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社会思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沉渣泛起,国内学术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16-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近五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视域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具体表现、影响及对策、习近平论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和“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使广大青年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强化了他们积极的民族主义思潮;某些西方国家为北京奥运会制造种种障碍的行径更加激发起了中国青年积极的民族主义意识;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青年将告别民族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北京奥运会中国青年进一步深切体验到了“地球村”的概念、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互动过程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的同质性侧面,使其全球化思潮得到较大强化。通过北京奥运会广大青年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潮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13.
战后二十年的青年民众心态是西方文化入侵下,又于物质文明的极度膨胀对人性在空间的挤压、摧残和侵蚀,造成的人类原有理性价值体系的崩溃和人性的分裂,从而形成一种原有理性价值的背离和非理性化倾向的理念形成。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我”、直子、绿子、玲子间的荒诞爱情和人生悲剧,以及人物孤寂感、生死观的解析,探寻形成产生这种特定情况下的民众心态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并对人类自身和文明的演进变化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丧文化"是一种活跃于青年世界的新型的亚文化,泛指以消极颓废、麻木冷漠的态度消解自身负面情绪的方式,因其符合当下青年的生活心态而受到青睐。他们通过瘫的姿势、捂脸的表情、怼的态度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因此,针对这种社会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丰富精神世界,帮助青年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5.
新旧红学派之所以忽略《红楼梦》及其主人公贾宝玉的审美意义,是他们缺乏一种能够达到洞察作品人物深层意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中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新文化运动引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构建了《红楼梦》的革命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揭示出,只有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认识《红楼梦》特别是贾宝玉的审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人创造或者改变世界,必须见之于一个具体的对象,然后人在这个被改造的对象上留下自己的主体性痕迹,使之成为可以直观自身———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无论是人创造的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如此。《红楼梦》之“善写人情”,本质上就是创造了人性的感性化对象化形式。  相似文献   

16.
薇拉·凯瑟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本文简析了薇拉·凯瑟在其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中对女主人公的塑造.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指出作者在小说中的话语有受男权文化影响的倾向;并且从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妇女的经济地位指出女主人公“迷途”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梁军童 《工会论坛》2011,(6):151-152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东西方两位杰出的剧作家,同时又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先驱,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在很多作品都着重突出“主情”的人文主义思想。汤显祖主张“以情抗理”,认为戏曲是“隋”的产物,“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剧的本质在于抒发情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美学的理论。莎士比亚作品中表现的“情”和“爱”也是含义广泛的,其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呼唤人间的真情、真爱,主张发挥个人才智,争取个人幸福。  相似文献   

18.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被认为是英国少儿文学史上最富诗意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小动物们对朋友真挚的爱,用无与伦比的精致语言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充满爱和美的温暖世界,顺应了儿童读者的审美倾向和审美心理,使儿童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的净化,有很重要的美育功能。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有益于培养儿童对自然美、人之美和文学美的热爱之情,保护和发展他们爱美的天性。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美国作家杰奎琳·凯利的《女孩的进化史》成为美国纽伯瑞大奖的银牌作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卡波妮娅·维吉尼亚·塔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论文尝试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从作者杰奎琳·凯利关注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女主人公卡波妮娅·维吉尼亚·塔特独立的性格以及她对父权制度的反抗三个方面,探究《女孩的进化史》所俱有的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刘丽芳 《工会论坛》2010,16(5):149-150
夏目漱石的作品《心》是读者甚为喜欢的作品之一。可以说这部小说中包含了夏目漱石所有的追求与哲学思想。《心》中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反映出了作者悲观厌世的思想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